南风古灶的公仔街内,各种陶瓷产品应有尽有,每天都吸引不少市民游客选购。然而,除本地人外,鲜有人知道距离这里大约1公里处,就是出产“石湾公仔”的领头羊——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美陶”)。
1956年,新美陶的前身——石湾美术陶瓷厂成立。经过64年的发展,已由一家单纯生产美术陶瓷的小厂,发展成为一个以生产为主,集旅游、馆藏展示、教育、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陶艺基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是石湾陶瓷文商旅产融合发展的代表之一。
多年来,新美陶与石湾陶塑行业同呼吸、共命运,经历过辉煌时期,也在市场经济中起落浮沉,如一件陶塑被时间刻刀细雕慢琢,焕发着一股静谧而坚忍不拔的精气神。
底蕴深厚:
传承石湾5000年制陶史
石湾陶艺,源远流长。1977年在石湾一带贝丘遗址出土的印纹陶器,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有5000年历史。
新美陶刘传纪念馆收藏的上世纪50年代广州人民美术社石湾工场(石湾美术陶瓷厂前身)图片。
唐宋时期,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石湾逐步成为颇具规模的日用陶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海内外。明代以后,石湾艺术陶的生产进入鼎盛时期,产品种类繁多,并逐步分支为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器皿造型、园林陶艺及微塑五大类,成为独具岭南特色的艺术陶生产基地。
在经历了唐宋两代的成长壮大阶段和明清时期的成熟发展阶段后,石湾陶艺至新中国成立前已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行业。当时石湾陶业行会已细分为26行,各行均有自己的地域进行生产。
当时石湾沿东平河一带以行业聚集划分为三源,其中上源是现在南风古灶一带,为缸行,中源为日用一厂一带,为横耳行,下源为新美陶一带,为古玩行。而古玩行,即我们日常所说的石湾公仔,是石湾的代表性产品。
1956年,当时的石湾镇政府把零散的陶艺作坊整合,成立公私合营的石湾美术陶瓷厂,集中了当时绝大部分石湾古玩行从业人员。此后30年里,石湾公仔的创作和生产一直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这种情况一直到80年代末期因一些个体陶艺企业的出现才有所改变。
位于禅城区石湾镇街道东风路17号的石湾美术陶瓷厂。
但当时美陶厂仍占据石湾陶艺行业的主导地位,其艺术品的生产亦决定着石湾陶艺创作发展方向,还先后出现了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以及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其中,石湾陶艺的代表人物刘传更是与天津的“泥人张”并称中国陶艺界的“南刘北张”。
2006年,在佛山市政府的领导下,石湾美术陶瓷厂转制为民营企业,即现在的新美陶。
品类丰富:
在坚守传统中不断创新
石湾陶艺以色彩斑斓、古朴高雅、品类齐全、别具神韵而独树一帜,长期以来广受海内外人士喜爱。其中传统的罗汉、观音、生肖、古人形象等题材作品,最具代表性。
本月初,新美陶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霍家荣创作的作品《千里共婵娟》,获2020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展暨第九届“大地奖”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特等奖。该作品以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作构思。身穿水蓝色长衫的诗人,一手举起酒杯,抬头望天,衣衫和胡子随风飘动,诗人“把酒问青天”洒脱豪放的形态和神韵活灵活现。
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传作品《长眉罗汉》
时至今日,古老的石湾艺术陶正焕发出新的青春,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百花齐放。“石湾陶塑的未来,一定是既要保留传统,又要有新的突破。”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庞文忠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说。
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总经理严俊介绍,目前新美陶已根据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开发出收藏、红色文化、家居、中秋、生肖、文创等六大系列。“坚守传统的同时,跟着市场走,这是石湾陶长盛不衰的秘诀。”
在新美陶的珍陶馆内,正展出2021年春节的“金牛贺岁”牛年陶艺生肖作品,包含了国家级、省级等40多位陶艺大师创作的过百款牛年陶艺生肖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有售价万元的大师级限量作品,也有几千到几十元不等的陶艺作品;有传统形式的写实式牛陶塑,也有创意十足的新潮文创牛陶塑……品类丰富,可满足不同阶层需求。
深受市民喜爱的陶品《有求必中》。
今年端午期间,新美陶推出了《有求必中》《一举高中》两款文创陶塑。该作品将端午粽子与6、7月高考中考联系起来,用Q版的粽子形象,分别戴上古代和现代的学士帽,寓意学生能考取好成绩。该产品一推出,就卖断货。
如今,新美陶每年推出新品约三四百款,年产量逾10万件。
严俊表示,不论是传统题材的陶塑还是文创陶塑,最重要的一环是需要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因此新美陶会定期和不定期邀请陶艺家开展创作交流会,启发灵感,碰撞出火花,让石湾陶塑在坚守传统中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大师云集:
他们都是石湾陶艺标杆人物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同样,石湾陶塑,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在新美陶一栋3层楼高的建筑里就有多位国家级、省级艺术大师的工作室入驻,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刘泽棉、刘炳、庞文忠等大师级人马。他们代表了石湾陶艺的最高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陶艺大师的工作室并没有关起门来,而是面向普罗大众开放。普通市民也可以走进工作室,观摩大师的创作过程,与他们交流创作心得。“艺术没有界限,用开放的心,才能更好地推动石湾陶艺的发展。”严俊说。
11月11日下午,秋日阳光和煦,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雪玲在工作室内,专心致志地制作2021年春节的“金牛贺岁”牛年陶艺生肖作品《和乐富足》。她拿着刻刀,在已经成型的牛陶塑上一笔一画地刻画牛的毛发纹理,并对部分细节位置进行修改完善。
“一眼看下去,好像每一尊都一样,但其实每一尊都是独一无二的。”刘雪玲说。据悉,由刘雪玲独立创作的《和乐富足》,精品限量100尊。她告诉记者,每件作品都来自日常对生活中每个细节的发掘和积累。而每年的生肖作品,基本从前一年的3、4月份就开始创作。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炳作品《陆羽品茶》。
曾在这里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国家级、省级大师远不止于此。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传、梅文鼎、黄松坚也在其中。大师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石湾陶艺的发展,也使石湾陶艺作品成为收藏家们争相抢购的对象。
在2010年深圳艺博会上,黄松坚的《龙之尊者》以336万元成交。2013年,在佛山市政府的推动下,石湾公仔荣登国家级艺术殿堂进行专题展出。刘泽棉的原作《紫气东来》在北京“新月雅集——石湾窑当代艺术陶瓷专场”中经过多轮竞拍,更是拍出360万元,刷新石湾陶艺拍卖成交纪录。
新美陶不满于现状,一直发掘陶艺人才。不久前,新美陶发起第一届中国好陶艺设计大赛,面向全国海选征集优秀陶艺作品,让石湾陶与全国各地的陶艺文化融合碰撞、同台竞技,并挖掘陶艺界新星和好作品。
发展方向:
文商旅产融合推动石湾陶迈向“新国潮”
经过64年的发展,如今的新美陶已不再只是一家单纯创作生产石湾公仔的企业,而是已发展成为一个以生产为主,集旅游、馆藏展示、教育、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陶艺基地,是石湾陶瓷文商旅产融合发展的代表之一。
在新美陶内,开放式的生产车间和创作室,全链条展示了设计、做模、注浆成形、修坯、上釉等石湾陶制作的工艺流程——
游客在有400多年历史的同庆灶(中国现存唯一石湾公仔古灶),观赏一次古窑烧制陶,来一趟陶瓷文化的时空穿越;走进佛山市同庆石湾公仔博物馆,感受石湾陶艺5000年的文化底蕴;参观亚太大师馆,在石湾陶艺文化的高层次前沿展示阵地,饱览大师们的陶艺珍品;在陶艺教育培训中心,用指尖感受石湾陶泥的质感,创作属于自己的陶艺作品……通过一系列沉浸式参观体验,游客可全方位感受石湾陶艺的魅力。
位于新美陶的被列为禅城区不可移动文物的同庆灶窑炉内观。
“我们还要把文化产品发展成产业,让石湾陶走进千家万户。”严俊说,很多非遗技艺或产品就是因为没有市场而失传。“有市场,才能保证石湾陶文化长远发展。”他认为,其中文创陶艺极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较大产业,将国家级非遗的石湾陶打造成为国潮产品。
如今,新美陶已创作生产出《岭南醒狮》等文创产品,并受到市场欢迎。在严俊带领下,新美陶已“触电”多年,开通了淘宝、京东、微店等网络旗舰店,还在近年大热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开通账号,让更多人知道新美陶。而《岭南醒狮》的文创产品,在淘宝网上每年卖出超过一万件。
新美陶还计划打造8号艺术码头,将东平河畔的旧厂房改造成创意家居陶艺产业综合园区,集创意研发、产业开发、情景展示、休闲体验、文化旅游、陶艺宅配于一体。项目将丰富石湾陶艺的艺术品类与风格,打造陶文化的新经济增长点和家居陶艺产业化布局,让市民能够充分感受到贴近生活的石湾陶艺的魅力。
原标题:精雕细刻5000年 从“新美陶”迈向“新国潮”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郭美欢
图|记者谭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