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市百里芳华U形廊道中,丹灶镇“有为水道”极具特色。水道长约8公里,泛舟而下,可尽览“水乡环翠”的清幽画卷。探古怀旧,可寻觅道教学家葛洪、“宋末三杰”、明代“三朝阁老”方献夫、近代维新领袖康有为、近代机械制造先驱陈澹浦、辛亥革命烈士等人的足迹,英雄辈出。
10月23日,以“跨越历史长河凝聚乡村芳华”为主题的丹灶镇“有为水道”历史文化银河研讨会举办。活动由佛山日报社南海全媒体中心、丹灶镇宣传文体旅游办主办,丹灶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银河社区居委会协办,南海区历史文化协会支持。会上,“有为水道”“翰林水道”两支调研组分别就研究成果进行分享,专家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对丹灶乡村振兴工作建言献策。
当前,“有为水道”建设工作在全力推进。丹灶镇党委委员付丽芳表示,丹灶镇正深入挖掘蟹眼仙泉、三忠庙、康有为故居、陈澹浦故居、谭家菜等历史文化资源,“有为水道”沿线节点工程已全面启动。
今年,丹灶镇创新思路,在全市率先开展“媒体驻村”工作。其中,佛山日报社与银河社区结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此次研讨会正是“媒体驻村”工作的一个重要活动。
“有为水道”调研组
“一条水道串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说法不无道理
2019年,为进一步挖掘、摸清“有为水道”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广东史志专家张莹与资深媒体人吴学军、彭葵受丹灶镇邀请,组成小组,对水道沿线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展开研究。研讨会上,调研小组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分享。
“有为水道”是一条历史精神长河。张莹介绍,南海历史上有3位榜眼,其中2个在丹灶。丹灶镇诞生的6位大儒,包括方献夫、冯成修、何维柏、何维椅、康有为、杜维明,有3位就在“有为水道”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9位是丹灶人,其中8人出生在“有为水道”周边。一些重要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也与这片区域密切相关,如道家炼丹、南宋忠义、理学思想、维新变法、近代工业、辛亥革命等。“在近代,康有为推动变法是‘思想维新’,陈澹浦推动民族机械工业发展是‘工业维新’,‘一条水道串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说法不无道理。”张莹表示。
研讨会以“跨越历史长河凝聚乡村芳华”为主题,专家纷纷为丹灶乡村振兴建言献策。/除署名外均为主办方供图
在已知的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上,调研组又有一连串重要发现。例如银河村,除了“康有为家乡”外,还有很多名人、事件可以成为其历史文化名片。
据传,南宋末代小皇帝赵昺曾在苏村一带避难,在这里留下了南宋三杰抗元和苏刘义为首的苏氏族人忠勇抗敌护少帝的激荡故事。调研组初探,苏村内小皇帝取水的古龙井依然存留,大杏村的抱龙桥遗迹可考。
在历史名人方面,已知维新变法的领袖康有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康广仁都是苏村人。康有为的女儿康同薇是中国第一位女记者,康同璧是中国第一位出席世界妇女大会的妇女代表。此次调研还发现,为孙中山制作大元帅就职礼服的潘应元是苏村潘氏后人。大杏村麦少彭是日本神户商界巨头、火柴贸易大王,曾经接应变法失败后的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了神户华侨同文学校。
一些新线索有待进一步挖掘。如苏村曾建有龙泉寺、东坡亭,有村人称北宋名家苏东坡曾两次路过在寺中借宿。此外,苏氏族谱显示,苏村开村祖先苏怀远为东坡第三子苏过之孙,1131年率33姓、97户南宋移民从珠玑巷迁到银河乡。“苏村苏氏或为东坡后人”,这一发现值得继续研究。
“此次调研像是打开了一个宝盒,深感丹灶人文资源丰富。期盼更多有识之士提供线索,共同挖掘,对疏漏之处进行补充和斧正。”张莹表示。
研讨会上,调研组进一步就银河社区人文资源开发提出建议。专家表示,苏村与良登村相连,“思想维新”“工业维新”两类历史资源可共同挖掘,整体利用,东坡诗词廊园、苏学理学研究等文化场所、活动可逐步丰富。
“翰林水道”调研组
一片与“翰林”有缘的书画艺术之乡
“翰林水道”调研组由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副教授、广东省非遗研究基地主任谢中元,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特聘青年研究员郭广辉,中共佛山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彭莹组成。目前,他们正开展对“翰林水道”的研究。
“翰林水道”位于丹灶镇中部。“如果以官山涌、南沙涌为界将丹灶分为三大部分的话,‘翰林水道’区域成陆时间最晚。”郭广辉介绍,根据相关研究,这一区域应该在宋元时期逐渐成陆,大家族较少,推测其开发应在元明以后。
尽管“翰林水道”区域较为“年轻”,但却特色显著。一方面,此处的确与“翰林”有缘。除了劳边社区沙水村的刘廷镜和刘国珍一对“父子翰林”外,在沙滘社区还有“兄弟翰林”。大哥何维柏于嘉靖十四年(1535)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四弟何维椅于隆庆二年(1568)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有为水道”康园码头。/佛山日报记者王伟楠摄
此外,这里诞生了数量众多的著名书法家、画家、金石学家和收藏家。例如,同治年间的进士李应鸿爱好金石,家藏有拓本、碑板不下千通。其父“雅好书画,收藏不下千卷”,其子李宗颢是清末著名金石学家、版本目录学家。由此看来,李家是一个书画和金石世家。
沙水翰林学士刘廷镜,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善长工书。
其名字收入《中国美术家大辞典》。刘廷镜之孙刘巨初的妻子杜璧珍,曾到日本留学,回国后在尚美画室工作,“善丹青,工篆隶”。1920年,广州商团展览书画,杜璧珍画作被选购一空。
沙滘社区现有不少琴棋书画艺术名人,如何树能、何明彪、何国灿、何灶成、符耀万、黄耀星、符锦滔等。
“初步统计,从清代至今,‘翰林水道’周边有十余位书法家、画家、金石学家、收藏家,绝对够资格称为‘书画艺术之乡’。”调研组认为,这些艺术家的作品、生平值得进一步发掘,可为翰林湖注入艺术之灵气,让翰林湖成为“艺术之湖”。
◎圆桌论坛
肇庆学院历史系主任、中山大学博士后吴劲雄:
“有为水道”周边家族文化深远 人文地理确为一体
康有为是“有为水道”周边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在西城、良登、仙岗等几个村落,都有他的亲友。康有为的姑父、同学、同僚中,很多是享有盛誉的名士,有的参与了公车上书这样的重大事件。良登村的方翀亮,被康有为作为人物原型,在《大同书》中以塑造了道德典范。《南海县志》记载:“银河桥文塔乃西城、苏村、大仙岗等各乡之门户。”说明“有为水道”周边村落人文地理确为一体。
“有为水道”沿线区域也不仅只有一张以康有为为核心的人物关系网。这里诞生了明清进士6人,涌现出大批有作为的人物。在历史古迹方面,这里有包括明清大屋、天后宫在内的建筑群,为文化提供了载体。
这些人文宝藏如何运用?首先,我们都非常期待水道本身的建设,以及能够将沿线美景、故事串联起来的游船项目的开发。开发前期,要进行两方面的考虑:有什么东西值得别人关注?有什么景色吸引别人游玩?一定要做到独此一家,与众不同。
建议丹灶镇要平衡好“开发”和“引入”的关系,充分利用这里固有的、已有的各种优势和条件,在吸引外来元素时要谨慎和有度,不能因为加入过多外来资源,而淡化本地文化特色。
佛科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陆冠尧:
水道文化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国土空间规划
“有为水道”把自然和人文融合起来,这是非常好的理念。传统的水系主要用于防洪排涝,如今大家更加重视其休闲功能。乡村振兴、水道文化的发展要依托国土空间规划。水道空间不仅要做好传统意义的“水道规划”,还要对涉水空间进行提前预留和建设管控,否则好的想法将无法落地。
从宏观层面上看,涉水空间要做到“数量管控”和“空间管控”相结合,对河湖水面率、河湖面积等指标进行规定,对河道的走向、缓冲区、河口的宽度、河道两边陆域范围的内容进行管控。要特别注意维持生态平衡,提高区域韧性。
在微观层面,涉水空间建设要加强河道生态化断面及护岸设计、丰富滨水绿化,此外要着重提升水质。既要做好控源截污,又要对河道淤泥进行稳定化、无公害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延展公共空间概念,充分注重河道向文化景点、社区延伸,融入亲水、休闲、运动、商业等多重功能,展示城区特色。
佛山商道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郝伟:
深挖康有为饮食文化思想 让康府宴成为粤菜响亮品牌
康有为十分勤奋,一生著述甚多,其中有大量涉及饮食的言论。此外,与康有为有过交往的人的著述、国内很多地方志里,亦多见康有为饮食文化思想的资料。康有为是颇有鉴赏水平的美食家,在食材生产、烹饪方法、用餐环境、食品卫生、食疗养生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他既喜欢又擅长借助饮食来阐释自己的政治主张、经济思想、书法艺术见解以及社会理想,这又使他与一般的美食家迥然不同,自成一派。
从康有为的饮食文化思想里,我们既能看到粤菜求真求鲜、粗料精做等特色对他的深刻影响,也能看到他对广西、山东、江苏等地美食的品尝和评论,还能看到他对很多国家饮食活动的考察和思考。他多次将国外饮食与中国饮食进行比较,在中外饮食文化比较研究方面开风气之先。康有为对中国饮食之精美推崇备至,屡屡提及,从中我们可以充分领略到他的爱国之情和文化自信。
康有为的饮食文化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建议有关部门能组织力量,进一步梳理资料、提炼特色,出版相关书籍,将康有为的饮食文化思想系统地呈现给世人。还可以制作雅俗共赏、生动有趣的美食专题片,传播康有为的饮食文化思想。丹灶镇可以考虑研发和推广康府宴,用独特的食材和烹饪方法来阐述康有为的思想和事迹、提升佛山美食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以“有为水道”建设为抓手,让康府宴成为粤菜的一个响亮品牌。
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编辑部执行主编郑海峰:
重现“江波”号让水道成为科普教育生动现场
近年来,丹灶高度重视对本地历史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一大批丰硕成果。接下来,要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活化、开发,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充分发挥古为今用、资政育人作用。
康园内涵应继续扩展,可以开辟专门的丹灶历史文化园地,将丹灶的历史文化集中呈现出来。例如,丹灶的历史名人资源非常丰富,名人文化、研究成果可以系统整合,并在康园建设丹灶历史名人博物馆进行集中呈现。
另外,“有为水道”和“翰林水道”各有特色,除了吸引专家学者前来调研外,还要进一步活化。
中国近代机械装备制造世家陈澹浦家族就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源。该家族不仅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机器缫丝机,还设计制造了第一艘由国内民营工厂生产的蒸汽机拖轮“江波”号,打破了当时外国蒸汽机拖轮垄断珠江航运业的局面。建议丹灶将“江波”号、柴油机复原。特别是“江波”号,复原后作为游船可在“有为水道”“翰林水道”航行。当一艘仿19世纪的蒸汽机船出现在“有为水道”时,这里就成了水道文化、船舶历史、动力学知识科普的生动现场,可以极大地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和科学热情。
原标题:一条水道串起半部中国近代史
丹灶镇“有为水道”历史文化银河研讨会召开,深度挖潜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佛山日报
统筹|记者毛蕾
采写|记者毛蕾、黎俏婷见习记者刘浩斌、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