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资讯 >

点亮学生科学梦想 三水中学有位“爱迪沈”

2020-11-13 09:01:46来源:佛山在线

走进三水中学物理老师沈艳文的工作室,各种零件、设备堆得满地都是,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但哪怕只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他都能准确找到它的位置。有些科技作品做好后又被拆开,零件被反复使用,不断创造价值,这也跟他的教学理念相连: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发现新的东西。

每一块木板、每一根铜丝、每一个塑料块,经过沈艳文的双手之后,逐渐成为一个个不同的零件。他说:“每一个亲手制作的零件都是有生命的,那种乐趣和成就感很难用其他东西代替。”这是他最真实的感受,也是他这么多年在教学之余,仍然专注于科学制作的原因。

骨子里流淌着好奇基因

沈艳文最近在尝试改进一个人工闪电装置,它可以根据人声或音乐节奏变化,释放出不同形态的电火花。为了把这件作品做到极致,每个配件尺寸的制定、形状的设计与拼接,即便是一个塑料管的切割,他都会花时间打磨,力求完美。

这段时间因为教学任务繁重,他不能经常去工作室,但心里始终想着未完成的作品。“就连吃饭时,我都在脑子里演示接下来的步骤,思考如何制作才更精美。”

沈艳文制作的多媒体盒子。

沈艳文这种沉迷科技制作的状态,从小就有,小小的科技梦经过时间的发酵,慢慢被滋养壮大。

收集、拆卸、组装……沈艳文的童年整日与机器零件为伴。放学后,他的母亲总能看到他伏在书桌前鼓弄东西,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平日无事时,他会偷偷从外面带回一些废旧物品,如收音机、废旧电池等。这些物品大多是别人丢弃的已经无法正常运作的电器,他却视如珍宝,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上小学的时候,他就用竹子装载四五节电池,制作成简易手电筒。儿时自由、自主的成长环境,让他释放了天性,开启了他愿意为之奉献一生的物理科学之门。

在去年全国创新实验展示活动中,他的作品气悬球运动综合实验仪受到同行的高度赞扬,这个作品可以利用光电传感器和计算机来完成一些需要低阻力的物理实验,比如“验证动量守恒实验”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等,精度非常高,且具有便携、低成本、精度高、设计巧等优点。他也因此获得了“创新能手”称号,并在去年12月提交了专利申请材料。

沈艳文在调试自制的机器人。

“可能我骨子里就流淌着好奇基因,天生爱动手,有处女座的强迫症。”沈艳文说,也是因为这样的性格,影响了他人生道路上很多选择,不管是大学选专业、参加社团,还是毕业以后选工作,都指向了一个初心:用一生来钻研物理,探索真理,捍卫科学精神。

学生们都叫他“爱迪沈”

最近,在学校的支持下,“爱迪沈工作室”成立了。沈艳文是负责人,吸引了几十位热爱科技制作的老师、同学加入。

“学生们总叫我‘爱迪沈’,这是一种褒奖,也是一种鞭策。”沈艳文说。他在简介牌写下这样一句话:“热爱就要付诸行动,一个苹果引出了万有引力,一个不经意的尝试可能改变未来的世界。要坚信科技改变生活,创新引领未来!”

这间工作室就是他的一片天地,不仅承载了他的梦想,也让科学精神在他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

他的作品里,有用独轮车改装成的小型汽车;有几个蓝色塑料桶拼接成的“空气炮”,通过快速挤压空气可以吹灭二三十米远的蜡烛;有能拨通电话、听音乐的自制手机;还有能自动运输东西的机器人等。这些成果他都乐于与学生分享,所以开设了《机器人与自动化控制》这门课,还带领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等,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只因为他小时候无人指路,都是凭感觉摸索,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很艰难。

“我是一名高三老师,主要任务还是教书育人,科学制作更像是一种爱好,一种内心的追求。”沈艳文认真地说,他认为爱好和教学并不冲突,这份爱好使他的课堂更生动有趣,他会在课间和学生交流物理知识,甚至是变几个魔术。很多学生下课后都不愿离开,埋头焊接机器元件。沈艳文说,他们低头研究的样子跟自己小时候一模一样。

沈艳文用塑胶管搭建的玩具恐龙,插上数据卡能发出恐龙叫声。

科学制作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沈艳文的很多发明灵感也来源于学生。为了及时传达信息,他花了三年的时间写代码,制作出了一个多媒体盒子,放在教室空调上方。“这个盒子对我们帮助很大,平时有同学家长来找或者要同学去取试卷,沈老师就会远程传送信息,我们从屏幕上就可以及时看到。”高三20班的学生卢思琦说,之前还有一个太阳能电话,方便他们联系家长。学生家长冯海燕说:“沈老师寓教于乐,人也幽默风趣,经常和学生搞一些小发明,让我们很惊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把爱好做到极致就是专家。”沈艳文常把这句话放在嘴边,也作为激励自己的人生语录。现在,他女儿和他一样,也会拿些零件回家做实验,这大概就是一种探索的天性,可能也是被他的专注与热情所感染。

原标题:三水中学有位“爱迪沈”

从小痴迷发明创造,点亮学生科学梦想

来源|佛山日报

文图|见习记者卢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