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境古属水域地带,芦苞涌以南,芦西路以东,范湖、乐平、南边直至西南镇北面,在秦汉时期是一片广阔的水域,古云东海。”在泛黄的《三水县志》里,记录了这样一段文字,道出了佛山市三水区云东海湖的来历。
白云又苍狗,潮起复潮落。这一片万里湖泊曾因兴修水利、围湖造田而改变了模样,又因人们对绿水青山的珍视而焕发新活力。如今,这片辽阔的水域,又有了翔集的鹭鸟,又有了碧绿的林荫小径,又再见到了那浩渺的水光。夕阳斜下,渔舟唱晚,水光粼粼之下,是漫漫历史长河,是千载悠悠岁月。
云东海湖水域辽阔水光潋滟。/云东海供图
溯源
秦汉时期的辽阔水域
独坐一叶扁舟,行至云东海,水光滟潋,鸟儿掠过水面,不经意间回头,万顷湖泊隐约可见一点山,山无杂音、树无杂色、水无杂质,这里空旷且幽深。
千载岁月悠悠,湖还是那片湖,从它在舆图第一次拥有名字的时刻,就被赋予了记忆。
古云东海烟波浩渺,水域辽阔。到清末民国初年,湖面面积仍然有3万多亩。
三水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近代以来,地形较低的地方形成大小不等的低洼涡地36处。这其中,主要有大塱涡、横山涡、张边涡、大塱山涡和木棉涡。
涡,其本义是形容水流旋转而形成的中间低洼的地方,古时三水人将其用来比喻水泊。其中,大塱涡因地势低洼,形状似锅而得名。
《三水县志》里,一段文字记载了当时的面貌:县境古属水域地带,芦苞涌以南,芦西路以东,范湖、乐平、南边直至西南镇北面,在秦汉时期是一片广阔的水域,古云东海,后来这片水域日渐萎缩,后人称为大塱涡。
笔者进一步考证发现,在隋朝至北宋期间(581年~1127年),大塱涡与西南涌沟通而成为水天一色的湖泊。即便到了民国时期,涡内积水常年深至两三米,可以从南边宝月堂圩附近,乘船抵达鲁村、伏户村、杨梅圩等地。大塱涡四周高中间低,在珠江口海平面以下,最低处负1.07米,成为佛山海拔最低点。
变迁
沧海桑田的悠悠岁月
明朝时,云东海湖边的人们开始筑堤、排水、造田,将涡内淤地改良为田,部分地区逐渐成为水稻产区,水面缩小。
20世纪50年代,三水成立了治理大涡工程指挥部,开始对大塱涡内低洼地进行整治,低洼地方的水用水泵抽干后造田,涡内水面逐渐减少,稻田面积逐年增加。
当时,大塱涡周边的渔民纷纷上岸耕种,大家种“大谷”(红米),禾苗有一米高。由于长期水浸,当时土地特别肥沃,收成可达350公斤/亩。后来,农民将部分低洼地改造为鱼塘,形成了鱼塘、耕地交错分布的格局,蔚为壮观。
20世纪中后期,三水从缺粮县一跃成为广东省有名的粮食产区,人均上交给国家的商品粮一度达全省第一。1980年,三水县粮食局被粮食部授予全国粮食先进单位。这份荣誉有云东海湖“沧海变桑田”的一份功劳。
1998年,三水提出“退田还湖”设想,浩大的退田还湖工程历时10年得以实现。2008年,大塱涡一带低洼地被规划为云东海北湖,北江潺潺的清流通过水道注入云东海北湖,水面规划面积7000亩。不久后,面积3000亩的云东海南湖也启动开挖。南北两湖宛如一对双子星,使得云东海湖成为与杭州西湖面积相当、水域面积超过万亩的湖泊。
如今,云东海北湖环湖绿道已经全线贯通。晨昏两时,人们可以在这里骑行、徒步、慢跑,听的是数千米长堤幽幽鸟鸣,赏的是万亩湖面水光潋滟。
云东海北湖夏意依旧浓烈。经过雨水的洗礼,湖畔的树丛里散发出清新气味,紫荆花瓣落满绿道,虫鸣鸟叫之声入耳。徐晓是云东海街道杨梅村人,她记得,2010年前后,蓄水工程逐渐完成,第一次看到蓄水后的云东海北湖是在一个傍晚,余晖斜照、碧水似金、倦鸟归巢,美如画卷。
每隔一段时间,三水摄影爱好者卢冠东总会扛上“长枪短炮”,沿着云东海北湖的环湖绿道走进灌木丛深处,架好器材,摆上小板凳,静静等待白鹭的出现。他一手轻握镜头调整焦距,一手不停按动快门,记录白鹭的娇姿倩影。
这座静默的云东海湖,一直守护着三水,滋养着城里的人。它在三水人的性情里植入了温和、友善的基因,城市也因之而变得包容、笃定。
在这儿,人们闭上眼睛,仿佛就能看到秦汉时期那浩渺无涯的水光。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从“沧海变桑田”到“桑田变沧海”,云东海湖见证了悠悠岁月。
从高空俯瞰云东海月亮湖的湖中小岛,宛如一个戒指安放在湖面上。(资料图片)
印记
源远流长的红色精神
云东海湖静谧、秀美,同时它在三水人的血脉中留下了赤子之怀,这是它给这片土地,给这个时代最好的馈赠。
三水是一座因水而生的城,湖水逶迤之处,逐渐聚集了村庄与人家。明代初期,横涌村何、梁两姓的先民来到这里,并在大棉涌南的一个大沙滩上垦荒种植,同时以打鱼和运输为生。
到了今天,云东海湖历尽沧海桑田。昔日依水而建的村庄再也看不到烟波浩渺的景象,但是在上横涌村一处青砖古房,门前一块碑铭却诉说着这片水域有过的不平凡岁月。
这一处名为榕荫厅的房子,是横涌村农民运动遗址。在20世纪20年代,这里曾经点燃农民运动的火种。
上世纪20年代,当农民运动浪潮涌向三水,三水最早的党组织和第一个农民协会成立。
大塱涡所养育的梁应坤,带着他的乡亲走上农民运动的历史舞台,并参与建立了中共三水县支部,那是1926年5月~6月之间。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榕荫厅正厅墙上挂着犁头旗,大门竖起‘三水县上横涌农民协会’等标语,数百名农民群众齐集榕荫厅前空地上开庆祝大会。农民协会会员则穿着会员制服,胸前佩戴会员证章,村里人头涌涌,处处鼓鸣狮舞。会上,梁应坤、何挽中当选为农会正、副会长。农会成立后,清算或接管公偿庙产,将钱款充当农会经费或用于农民福利事业,同时实行减租减息、禁烟禁赌,维持社会治安。
1926年11月,三水县农民协会组建了农民自卫军。当时,全县已有40多个乡村建立了农会组织,会员3480人,三水农民运动自此达到高潮,为推动农村反封建反土豪劣绅的斗争提供了组织和队伍的保证。
在大塱涡另外一边的石湖洲村,邓培在他14岁那年远赴唐山,从一名工人成长为工人运动革命家,最后为革命英勇献身。如今,一批又一批党员群众来到邓培故居缅怀先辈,汲取奋进力量。
1921年秋,邓培成为唐山地区及河北省第一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工人。1922年底,邓培作为中国工人代表之一获得列宁接见。随后,邓培积极参与唐山基层党组织建设,并担任主要领导人,组织开展罢工运动,将唐山工人运动推向高潮。1923年和1925年,邓培出席中共三大、四大,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兼任中央驻唐山特派代表。后来,他回到广东开展工人运动。
1926年到1927年春天,邓培3次返回三水考察农民运动,帮助乡亲组织农协社并起草乡规12条等。在村里,他总是满怀信心地说,家乡太穷了,但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在其感召下,几个同乡决意跟随他参加革命。
这片盘亘千年岁月的水域,成为三水农民运动的发源地。这里,走出了中共早期的优秀党员邓培、梁应坤。如今,邓培故居、榕荫厅,一处处不平凡的红色印记,仍在叙说着那一段不屈不挠的红色岁月。
原标题:烟波浩渺醉千年漫漫岁月静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