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公辅(1880~1938年),佛山市南海区罗村联星南房人,民国时期教育家。他的一生恰逢清末社会最动荡的时期,为报效国家,他考取公费生(即清朝廷出资)留学日本,入读广岛高等理科学校。宣统二年(1910年),清廷从留学生中组织学部会考,卢公辅被录取为最优等,钦赏格致科进士。学成归国,卢公辅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曾在南京教育部工作和广东几所高等学府任教。在卢公辅影响下,其后辈也多从事教育事业。
卢公辅后人仅存的一张卢公辅个人照。
从商贾之家走出的日本留学生
卢公辅字宰和,1880年出生于一个商贾之家。据悉,其父卢丛周经商颇有成就,因此在佛山镇洪圣街(据《佛山市地名志》介绍,1959年,洪圣街一带的几条街巷合并改名为松风路)建了洪圣七巷。当年,巷口有座花岗岩建造的四柱三门牌楼,中间两柱左右有民间镇宅之用的一对小石狮,牌楼有石雕,古朴大方。入内是一条直巷,路面平整洁净,左侧为住宅,门牌号是二、四、六、八、十号,巷尾还有杂物房。右侧是一堵高墙,与外界隔离,环境安静恬逸。其中门牌为二号的住宅面积最大,余下的四至十号面积相近,均为前座一厅一房,中间是天井与厨房,再进就是另一客厅和两个房间。
虽然出生于商贾之家,但作为长子的卢公辅并没有子承父业,也并未因此坐享其成,他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希望以此报效国家。
卢公辅的一生正赶上清末社会最动荡的时期,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国开始或主动或被动地学习接受现代西方文化。直至1894年甲午战争的惨败,清政府开始意识到,一直追随在文化大国中国身后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通过向西方学习,一举迈入世界强国之列。
变身为强国的日本,在地理上与中国较近,生活费用与西方国家相比“性价比”也较高,并且语言上的障碍也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较少。所以,甲午战争之后,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迅速增加。
根据《宣统二年归国留学生史料》记载,近代中国留学生的派遣,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9世纪70年代初开始至中日甲午战争前后,历时25年左右,以派遣留美幼童和留欧福建船政学堂为主流;第二时期从戊戌变法开始至1908年前后,历时10年左右,以官费派遣、自费留日学生为主流;第三时期从1909年开始至20世纪20年代,历时15年左右,以留美为主流。
卢公辅正赶上留洋大潮第二个时期。在清末废科举(1905年)兴新学时期,他考取公费生(即清朝廷出资)留学日本,毕业于广岛高等理科学校。留洋学生学成之后,清政府会安排统一的考试,依据成绩的不同分别授予不同的功名。据《庵景崇等为请派游学毕业考试各科襄校官奏折》记载,“窃上年六月十五日,臣部奏准考试游学毕业生章程内开襄校官分拟各科试题,分校各科试卷,由学部遴选奏派。本年游学毕业考试,前经奏明于八月初四日分场考验,自应先期遴选襄校官,以备分门衡校。”清政府按留学生所习专门科学,分门别类。“格致科则有理化、博物、电学、算学四门,医科则有医学、药学二门,农科则有农业、林业、蚕业三门……”
1910年,清政府组织从各国归来的留学生参加学部会考,在400多名考生中,卢公辅被列为最优等,钦赏格致科(相当于理科)进士。据《阿穆尔灵圭等为请分别给予游学毕业生等第及出身率奏折》记载:“……卢公辅年三十岁,广东附生,游学日本毕业。以上三名习格致科,本届考试列最优等,均拟请旨赏给格致科进士。(宣统二年九月初二日)”。
载誉归来一生投身教育事业
卢公辅外孙、现住佛山的宋景炘至今还记得母亲曾给他讲过小时候的故事:七八岁时,从北京来了个报子,到我们卢家巷来报,说卢公辅被皇上亲赐,得了个进士功名,这让母亲高兴不已。
卢公辅的祖籍地佛山市南海区罗村联星南房村,至今仍保留着卢公辅的荣光。在该村卢氏祠堂的正前方,对称立着两根非常引人注目的铁制旗杆。旗杆光秃秃的,两根旗杆的两侧都分别竖着一块大理石碑。石碑上有两个长方形的孔洞,上面镌刻着:宣统二年庚戌(1910年),学部会考东西洋游学毕业生取录最优等,钦定格致科进士,卢公辅立。
载誉归国后,卢公辅一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据《南海文史资料》第十五辑,南海县第一任督学局长卢公辅章记载,卢公辅学成回国后,曾在广东大学任教、后任南海县第一任督学局长,并且曾任广东韶州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佛山忠义乡志》卷五、教育一记载,卢公辅于1922年撰述《信文训蒙义学记》。
据悉,广东韶州高等师范学校创建于1903年,是广东最早开展师范教育的学校,曾是广东最高学府之一。而广东大学于1924年由孙中山创办,1926年7月改名中山大学。因此,卢公辅应该是中山大学早期教授之一。
卢公辅长孙、现年近90岁的卢敬燊回忆道,“祖母曾对我说过,祖父曾在当时的南京教育部任职。”他说:“1948年在香港时,祖母曾给他一个有教育部字样金色圆形的襟章,他虽未接受,但可以证实祖父曾在南京教育部工作过。”卢敬燊的姐姐卢迪生也对这个金色的圆形襟章颇有印象:“1938年日寇侵占广州,我们全家逃难到广西梧州,在往广州湾(现湛江市)途中,所乘长途汽车遭到日机追袭,当局怀疑有内奸进行追查,我目睹祖母拿出一个金色圆章给父亲,凭这个章我们通过了检查。”
上世纪20年代初期,陈独秀在广州担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新的教育制度,当时在广东的政治、教育界知名人士均有参与,1927年3月成立私立广州大学,起初只有文学院和法学院。卢敬燊说:“祖父参与了当时私立广州大学法学院的创建,因此,他很可能是同时在中山大学和广州大学任教。”他还说:“三叔卢天视1956年初写给组织的材料中记载,祖父卢公辅曾担任广州大学教务长。”
早期的广州大学位于广州仰忠街11号大院内。校址是一座五层的现代化洋楼,当时一至四层是课室,五楼是办公室。该大楼于2011年整饰一新,“广州大学”四个字仍清晰可见。
早期广州大学校址,“广州大学”四个字清晰可见。
1937年底,日寇开始空袭广州,市民人心惶惶,逃离出走,学校工作人员星散,但卢公辅以责任所在,坚持原岗位工作。某夜日寇狂轰滥炸,在五楼办公的卢公辅因眼见轰炸惨状而饱受惊吓,因而血压突增,时感脑痛。后来,因校中人手越发不足,工作更忙,渐积劳成疾,于1938年5月不治辞世。
卢公辅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因此备受人们爱戴。据卢公辅三子卢天视生前回忆,卢公辅出殡时,佛山市民中不少人自发加入到送殡行列,送殡队伍前不见首后不见尾。
言传身教教育理念对后辈影响深远
近年来,佛山市图书馆古籍部相关专家在整理古籍时发现,不少古籍印有卢公辅印。据悉,这些书原为卢公辅所藏,上世纪60年代初,由卢公辅二子卢天裕捐给佛山市图书馆。卢公辅捐赠的古籍中,包括《朱子语录》等儒家经典读物,以及《新编东亚三国地志》等日本书籍。卢敬燊回忆:“祖父的藏书阁有两面书架,还摆放着一排排棕色书柜,藏书丰富,相当部分是线装书,其中还有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的唐宋八大家的诗词等新装书籍和杂志。据三叔生前口述,藏书中有些是孤本。我小时常见二叔在阁楼看书,在佛山华英中学读高中时,我也曾翻阅过这些藏书。”
可见,卢公辅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教育家。他深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西方科学技术影响,这也对后辈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学习上,他训示后人“学要专注,不要外骛”,教育子女随身携带书籍或杂志,有空就拿出来看看,把时间用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才能创造更有意义的人生。
在生活上,他异常简朴节俭,还注重子女身体力行的教育,把家务劳动看成是孩子们的必修课。“三叔曾对女儿说,他们小时候每到星期天,父亲就要佣人休息,儿子们光着脚在家里大搞卫生。”卢敬燊说。
此外,卢公辅一生清正廉明,家庭生活靠他的工资收入维持。1929年,卢天视初中毕业后没读高中即考上中大预科,后来提出报考赴日公费留学生,但卢公辅因为担任赴日公费留学生的主考,为了回避没有同意。
受卢公辅言传身教影响,其后辈也多从事教育事业。上世纪30年代初,卢天裕同时考取清华大学和北师大,征求卢公辅意见时,可能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卢公辅让他读北师大。“我二叔二婶以及三婶都是终身当教师,二叔生前是华南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三叔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卢敬燊说,“在祖辈影响下,我们孙辈及配偶24人中,多数终身或曾经担任教师医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作为民国时期的一位教育家,卢公辅虽已逝80余载,但其风骨品德如高山水长,令人敬仰;而他对后辈的教育理念,更是至今仍值得借鉴。
原标题:民国时期佛山籍教育家卢公辅:学贯中西 教书育人
来源 | 佛山日报
文 | 佛山日报记者黎红玲
图 |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