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有轨电车缓缓从三山新城北站驶出,20分钟后顺利到达岗站。这预示着,平洲和桂城城区之间坐公交动辄一个小时的出行方式成为历史。在南海,因交通升级带来的生活幸福感远不止于此。一直以来,南海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交通建设,南海“一小时生活圈”已成为日常。
8月18日,南海有轨电车一号线首通段开通初期运营。/珠江时报全媒体记者廖明璨摄
由无到有 南海建成第一条自行投资主干道
要致富,先修路。这不仅是市民口口相传的朴素话语,也是南海重视交通建设的真实写照。20世纪80年代中期,南海出台了《1985—1990年发展交通的总体规划》,计划修建公路13条,共计61.2公里。其中就包括了南海县第一条自行投资建设的主干公路——桂江公路。
1987年,南海县开始规划建设桂江公路,路桥建设资金以单位入股形式筹集,建成通车后设收费站以收取机动车过路费归还投资本息。1988年10月18日,桂江公路竣工,起点为桂城省机床厂路口,终点为大沥镇江夏村,全长7.8公里。桂江公路的通车,不仅解决了新县城桂城北面出路,减轻了广佛路交通压力,还进一步促进了南海县城经济发展。
“七五”计划期间,南海迎来道路建设高潮,桂江公路、佛平公路、西樵大桥、平洲南港码头等重点路桥陆续建成通车,南海公路密度从1979年的45.7公里/百平方公里上升到50.4公里/百平方公里,镇与镇之间距离变得更近。
公路密度越来越高,南海道路建设迈向了成片、成网的新阶段。1991年,南海根据国民经济、人口发展情况,制定了1991年~2000年公路网络建设发展总体规划。根据规划,南海县的道路网络建设是以桂城镇为中心,东西、南北两线为主动脉向各区镇、各乡村全面辐射,形成一个东西南北横贯的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高等级现代公路交通网络。其中东西、南北两线就是2条以桂城为核心,呈“十”字型架构的主干线公路,即南北向(桂和公路)主动脉和东西向(桂丹公路)主动脉。
桂丹路路网四通八达。(资料图片)
由路到网 各镇一小时可达南海中心城区
1992年9月,南海撤县立市,包括桂丹公路在内的20项重点工程正式动工建设。两年后,桂丹公路和桂和公路路基全部建成,路面单幅建成通车。桂丹公路通到了丹灶镇,改变了该镇交通的落后状况。1995年9月,东西、南北两条主干公路全线双幅路面建成通车,1996年初全面竣工。两条主干线的建成,拓宽了经济发展的空间,把西南部的西樵山旅游度假区、中部的狮山高科技工业开发区、东部的桂城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山经济开发区联为一体,同时也大大带动了旅游、商业、服务业等一系列行业的发展。在建设东西、南北主干线的同时,南北二、三、四、五线和东西二、三、四线等城市主干线道路及其沿线桥梁规划相继出台并陆续施工建设。至2002年南海撤市设区时,南海“五纵四横”路网格局基本成形。
此后,南海区委、区政府主动适应行政区调整后的新形势,利用广佛城际轨道交通途经南海的便利条件,进一步完善南海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内部组团间的交通路网联系,加快跨区域合作交通项目进程,推动与空港、海港、城际铁路、高铁等交通对接,构建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佛山一环东路北延线、广佛新干线、魁奇路东延线一期主路、九江大道工程、南九复线等道路相继建成通车,有效地缩短了南海各镇街之间、南海与周边城市的距离。
由网到体系 内联外通构建交通新格局
站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佛全域同城以及建设广东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等新的发展机遇面前,南海又将如何乘胜追击?交通依然是关键一步。2020年10月,南海正式启动“交通大会战”,提出“一年推进启动、两年初见成效、五年持续提升”计划,掀起新一轮交通建设高潮,构建南海区交通发展新格局。
按照规划,对内将重点打造“六纵六横”快速干线体系,进一步强化对外联接、强化内部互通、强化扩容提质,持续提升区域通行能力,实现东西、南北,镇街、组团之间快速互联互通;向外,则是以新基建为突破口,全面加快南海有轨电车一号线、里水有轨电车、狮山有轨电车等轨道交通项目并力争衔接广州南站、佛山西站等重大区域交通枢纽。
如今,正是“交通大会战”一年推进启动的关键节点,南海交出了一份颇具亮点的成绩单。2021年2月,番海大桥主线提前半年通车,广佛再添一座“牵手桥”;2021年7月,文华北路北延线通车,桂城开车前往大沥压缩至6分钟;2021年8月,南海有轨电车一号线首通段开通初期运营,实现了平洲和桂城城区的快速接驳……
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拉近了地区之间的距离。接下来,南海将继续打好“交通大会战”,持续推进“六纵六横”快速路网建设、广佛衔接道路规划建设及有轨电车里水示范段工程等轨道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化的同时进一步织密交通网络,让群众出行更顺畅、更便捷。
来源|珠江时报
文/珠江时报全媒体记者 周钊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