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到处只有农田和荒地,出行靠“艇来艇往”,构成了70岁禅城张槎莲塘村老村民陈有光对往昔最深刻的记忆。
从几十年前耕田划艇谋生,到如今繁荣发展路路畅旺,村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莲塘村不断书写勤劳致富的精彩故事;从桑基鱼塘时代的草艇竞技,到近年国际赛事落户、现代化场地建成,莲塘村人不断传承发扬龙舟龙狮优秀传统文化……
在莲塘村村民忆苦思甜的讲述中,生动反映出莲塘村经历的跨越式发展,以及村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迁。
从耕田划艇谋生到路路畅旺
在河涌纵横的莲塘村,上世纪60年代,家家户户过着以艇代步的日子。当时才10多岁的陈有光已经要帮着母亲张罗生计,和邻居们结伴划着草艇,捎上农产品,来到上沙、南堤、沙堤甚至石湾一带去卖。
早上五六时,天还没破晓,他们兄弟几人就得爬起来,摘豆角、割丝瓜。七八公里外的上沙看着不远,但陈有光他们划船,一路晃荡近两个半小时才能到达。赶在上午10时前,来到上沙的蔬菜出口站卖出手中瓜果,才能松一口气。
到了上世纪70年代,街上的自行车多了起来,村民来往范围不断扩大,慢慢就告别了只能划艇卖菜的生活。
莲塘村龙舟训练基地。/佛山日报记者谭兼之摄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村里涌现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上世纪90年代,莲塘建起了新村,村民们纷纷告别旧砖屋,住进了新房子。光叔说,自从进行古村落活化建设、美丽文明村居等民生工程后,如今莲塘村愈发整洁美丽,还充满了现代化气息。
从小草艇比拼到迈向现代化国际化
在桑基鱼塘的年代,除了划艇谋生,划艇竞技也给老一辈留下了深刻记忆。莲塘村龙舟协会会长陈明灯还记得,在他几岁的时候,村里有过百艘艇,也出了很多划船高手,经常到珠三角以及肇庆、广西等地参加龙舟比赛。
灯叔介绍,那时最流行五人草艇项目。然而,当时没有电报,更没有通电话,“民风相当淳朴,大家非常诚信,哪个地方有什么龙舟比赛,就一个人传一个人这样传话过来。然后村里人组队出动,带着草艇外出参赛。”灯叔说。
出赛过程也相当于一部“历险记”。“例如走水路到广西梧州参赛,途中就找同姓兄弟村借宿一宵,睡上五六个小时又沿河道出发。足足划两天才到梧州,抵达后休息一天,然后比赛。”灯叔说,尽管过程辛劳累人,但也浇不灭莲塘村人心中热爱龙舟传统的一团火。
到2013年左右,张槎街道办起了国际龙舟赛,引来省内外的关注目光。陈明灯从那时起成为村里龙舟队教练。
“现在和旧时截然不同,队员划上了国际标准的龙舟艇,还能在水清岸美的汾江河欧洲工业园段河道里进行练习和比赛,场地既安全又美观。”灯叔介绍,村里龙舟队规模也不断壮大,从2014年的70人变成目前过百人。其中二三十岁的青年队员也超过40名。
莲塘村龙狮团非常有名获奖无数,图为年青的队员们在苦练技术。/佛山日报记者谭兼之摄
近年,莲塘村竞速龙舟发展迅速,成了张槎龙舟赛的常胜将军。村民自发组建莲塘龙舟协会,从去年开始,村里还设置了专门的龙舟基地。一如以往,龙舟赛传统习俗发挥出强大的凝聚力,每次赛事后都会发动村内进行筹款,用来孝敬村中老人。
除了不断“走出去”提升实力,莲塘村还翻修村内的老龙舟,挖掘当中的历史文化故事。
从“鸡同鸭讲”到新型村民不断涌现
近些年,莲塘村不仅对村内通信、电力、道路、环卫、河涌等民生设施进行全面优化,还建立了新村旧村之间的文化核心区,发扬龙狮、龙舟、书法等莲塘优秀传统文化。
最为典型的变化,就是打造莲塘公园,复建了清湾书社、太史第、主帅庙,新建了康乐祠、“禅狮圣域”牌坊和三层龙狮大楼,一系列古式建筑地标,散发出浓厚的历史文化韵味。
“十多年前,说粤语的村民与外地租房客,就像鸡同鸭讲。”陈有光说,以前,莲塘的本地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界限分明,随着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完善,新老村民有了一起活动的平台,让村中凝聚力明显增强。
莲塘村还通过开展“好家风好婆媳”“敬老文明号”等评选活动,借先进典型人物的实际行动,让文明风尚由抽象变成具体,新型村民不断涌现。
原标题:禅城莲塘村:昔日“艇来艇往”今朝“国际气质”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林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