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我这次期末考试语文和数学都考了100分!”
“爷爷,我芭蕾舞3级考试通过了!”
“爷爷,我小提琴又学会拉一首新的歌,我拉给你听!”
……
在退休生活里,听着孙女帆帆每隔一段时间就为他“报喜”,是达叔如今的一大乐事。有时间的话,他很乐意接送帆帆上、下学,带着她去上兴趣班,在家听她练琴。达叔从小也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见证着孙女在学习中一步步成长,他满心欢喜,同时也不无感叹这在几十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上世纪60年代
有书读就很好
达叔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佛山,家中共有7个兄弟姊妹,他排行第七。
当时,九年义务教育还未成为法定义务,上学是要交学费的。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达叔一家并不能负担所有孩子都去上学。就这样,大姐12岁开始就到印刷厂上班,二姐白天要承担家务,包括煮饭、擦地、洗衣服,带弟弟等,晚上才能去夜校识几个字,读了2年后也辍学开始打工了,大哥和三姐分别读到了初中和小学毕业。
老五、老六和达叔,因为不用赶着出去工作赚钱,成为家中仅有能上学到高中毕业的孩子。“当时学校里只有教语文、算数、唱歌、图画、体育这几个科目。”达叔还依稀记得,语文的第一节课就是教着写日、月、水、火、山、石、田、土这几个字。因为喜欢学文化,达叔特别珍惜能上学的机会,他每天上课都认真听讲,考试总能拿到100分。
如今,学生更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图为2019年佛山市中小学冬季长跑启动仪式暨禅城区中小学生体艺节活动展演开幕式上,学生展示橄榄球运动。(资料图片)/佛山日报记者符诗贺摄
尽管能上学的机会难得,但彼时大家都仍然觉得读太多书也没什么用。“许多人觉得只要学到会写信、到菜市场买菜会算数的程度就可以,所以语文只要学到认全字,数学学完四则运算就算了。”达叔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备感可惜。
上世纪90年代
学校生活越发丰富
达叔结婚生子后,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实施,家家户户的孩子都能上学堂。甚至在学前,大家都越发习惯将孩子送去幼儿园。“比起以往托儿所只是对孩子进行看护,我儿子小亮上幼儿园时,老师们已经会教他唱歌、跳舞,给他讲故事,也会教他各种生活技能。”
学校生活也越发丰富,除了主科语文和数学,小亮还要学音乐、美术、自然、体育、卫生、思想品德,到了三年级就要开始学英语。到了初中、高中,要学物理、生物、化学、地理等科目。不仅如此,每个学期,学校都会定期组织文艺汇演、游园会等活动,还会带他们春游、秋游,让学生们增长见识的同时培养各种优良品质。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这个年代父母、老师们对孩子最殷切的期望。随着国家越发繁荣富强,大家更懂得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真谛。“小孩子们上学不再只是为了读书认字,而是要考上好的大学,学习更多知识,掌握更多技能,毕业后为社会贡献力量。”承载父母期待的小亮也不负期望,考上了佛山一中,后来考上了中山大学,成为家里人的骄傲,也弥补了达叔年轻时未能读大学的遗憾。
21世纪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如今,达叔已经退休,他的孙女帆帆也在佛山九小就读,今年秋季读小学二年级。
家里人还是一如既往地重视教育,对帆帆,他们希望她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身心能得到全面发展。让他们感到放心的是,帆帆在学校里除了课堂学习,每天还有定时的体育锻炼强健体魄,每周都有思政课向她传递爱国教育、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除此之外,学校还会举办科技节等活动,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上个世纪90年代,佛山二小(现铁军小学)组织开展秋游活动。/受访者供图
除了重视帆帆的校园生活外,小亮夫妻也非常重视女儿的兴趣培养,对于她感兴趣的舞蹈、小提琴,他们都为女儿选择了专业的课外辅导机构和老师进行教学和培养。到了寒暑假,他们还会为女儿挑选一些趣味课程,如魔方课、趣味数学等,让帆帆在游戏的过程中开发脑力。“记得我小的时候,兴趣班能选择的种类很少,青少宫里往往是有什么老师才开什么课程。”小亮说,如今禅城教育均衡发展,女儿的未来也有了更多可能,这让他感到非常高兴。
原标题:从“有书读就好”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周文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