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资讯 >

喜榜!禅城2所小学入选科创教育全国十强榜

2020-09-27 13:01:26来源:佛山在线

校园内,聚集科普社、模型队、“百草园研究”“古陶瓷科技”等20多个学生研究社团;别看年纪小,但这群学生哥却喜欢整天泡在博物馆里钻研学术,撰写自己的论文报告;每年科技节都是一个科技成果大舞台,各种小发明、小制作、科幻画、动植物研究作品层出不穷……在禅城区张槎中心小学,这些场景已成为常态。

日前出炉的科技创新教育全国Top10学校榜单上,张槎中心小学与东鄱小学双双上榜,分别名列全国小学组第二和第五。该榜单统计近十年(2010年~2019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成绩得出并发布,具有极高含金量。

这两所学校是反映禅城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代表。事实上,自2007年以来,禅城区科技创新教育成果类获奖数量占全市的比例很高。一系列硕果,与多年来禅城教育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科技教育的全过程分不开。那么究竟上榜的两所学校在推进科技教育工作上有何特色?禅城教育部门在打造科技创新教育品牌又有哪些亮点做法?

张槎中心小学

注重科技教育普及 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张槎中心小学向来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校内不仅组建了科技创新教育研发部、科技创新工作小组,还建设了配套设施齐全的科学实验室、科技制作室、信息化功能室等场所,为培育学生的科技梦提供沃土。

东鄱小学乐高社团的孩子们正在进行FLL超级轨迹赛赛前培训。/本组图片由学校提供

要让科技课堂生动起来,离不开课程的设计。据张槎中心小学校长杨翠介绍,该校针对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以“普及-选修-社团课程”,作为从低到高研究阶段的落点,探寻每个孩子的可能性。作为基础,孩子们首先要对本土“四艺”即民间乐器、龙狮、毛笔字和版画,做到必学必会。然后,他们可以从“课程超市”中选修手工、科技、艺术等感兴趣的课堂。再进一步的话,孩子们则加入个性化社团活动,开发特长。

作为课程“链起来”、教学资源“活起来”的典型例子,学校的科学植物园更被打造成为一个科技实践基地,在这里,生态元素被融入到各大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

例如,语文课老师刚对宋词《渔歌子》的创作背景和手法剖析完毕,便引导学生以园内植物为观察对象,自创一首《渔歌子》作品;在综合实践课,师生们把植物科学园作为微研究基地,开展植物与环境的各种小课题研究,比如仙人掌如何减少空气中放射性物质、杜鹃花为何起化学试剂作用……

张槎中心小学学生在进行“大叶子小叶子”研究。

该校相关教师表示,几年间,这些课堂使学生学科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并提升了科学创新能力。根据学校2015学年的调查考察,当时三至六年级学生中,仅一半人具备“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到了2019学年,已有超八成同学具备该种能力。

除了在课堂内打好根基,在课堂外,学校依托科技节、各类科技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推动科技教育大面积普及。同时,学校还聚焦社会文化及环境资源两大方面,积极开展创新专题活动,引导学生对身边问题进行思考研究,深度参与科技创新项目。

学校方面表示,经历十年发展,该校科技创新教育成效有了质的飞跃。不仅成为各类科技创新比赛的常客,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小小发明家、小小实验家和科技导师,更有多个研究项目脱颖而出,屡屡夺得全国大奖。

东鄱小学

搭建科技教育平台开设多样化课程

作为禅城区的老牌科技特色学校,东鄱小学更是体现了科技教育的普及化、多样化和特色化。在上榜科创“全国Top10学校”榜单的更早前,该校还在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教育创新学校”称号,成为佛山市近10年来首家获此殊荣的学校,也是本届比赛广东省唯一获奖学校。

“我们学校紧扣科技创新教育的育人目标和时代强音,通过基于ESD理念下的沉浸式教育、课程建设、团队科研建设等,把科技创新贯彻到点点滴滴。”东鄱小学校长谭顺兴介绍。

走进这所占地仅18亩、新市民子女占比近7成的乡村小学,不仅可以看到全市首个小学博物馆——“知行”古灯博物馆,还有可持续绿色学习长廊、四模演练区、拾雅居、百草园等“十园十区”创意学习空间生机盎然,创新创造惊喜不断……

据了解,这些创意学习空间均由师生共同打造,成为了东鄱小学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的主战场。例如,在绿色学习长廊里,污水处理实验区、厨余垃圾实验区、环保酵素展示区及物质降解区等实践园区形成了一条鲜活“生态链”。

“彩绘雁鱼灯,燃油火焰升。节能环保美,立做汉朝征。”这是东鄱小学学子在古灯博物馆观赏后创作的诗作。围绕博物馆内近两千件古灯真品,该校开发了系列校本教材,并通过学生诗社,让学生创作出活色生香的古诗词,巧妙地解决了语文课中古诗词教学缺乏创作元素的一大难题,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科普教育、文化科技创客空间、STEAM 教育功能。

在谭顺兴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学校的任务是基于学生学习需求、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空间和任务设计。为此,东鄱小学充分发挥“三场”进行沉浸式教育,将“十园十区”分为非遗文化线、科技环保线两部分,发展创新创造教育。下一步,学校还将着力推进VR、AR虚拟博物馆建设,为学生创意成长搭建新空间。

课堂是科技教育的主阵地。一直以来,东鄱小学积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一方面,学校开设了科学必修型课程。一年级节气灯课程、二年级百草园课程、三四年级博物馆课程、五年级绿色长廊课程……课堂中的知识就如一颗种子,根植在学子们的科技梦中,逐渐生根发芽。

东鄱小学设有全市首个小学博物馆——“知行”古灯博物馆。

另一方面,学校还开设自选型课程,电脑制作、乐高培训、机器人、创客、环保水资源……孩子们根据各自的能力基础、爱好特长以及发展需求等走班上课,老师也可以提前招收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形成一种双向选择、个性设计的形式。

一系列“组合拳”极大地激发了东鄱学子的创新意识。近年来,学生参加模型、小发明、小论文等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独领风骚,13项学生小发明获国家专利,累计13年荣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市、国家级奖项共425项。

禅城科技教育

注重普及与培优相结合 培育创新型后备人才

据统计,自2007年以来,禅城区诞生了一批轮番出征参加国际科技大赛或全国科技大赛的学校。禅城区科技创新教育成果类获奖数量在全市占比很高,其中约占佛山市在国际相关赛事所获奖项的77.7%,约占佛山市在全国相关赛事所获一等奖的92.8%,约占佛山市在全省相关赛事所获一等奖的76%。张槎中心小学、东鄱小学就是禅城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代表。

“Top10”不是目标,学生成长和培养创新型后备人才才是禅城区科技教育的主要使命。禅城区教育局教育发展中心教研室教研员苏永善表示,多年来,禅城教育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科技教育的全过程,坚持可持发展的教育理念,通过“点面结合、广度与深度并进”开展科技教育,着力打造科技创新教育品牌。

“在推进科技教育的过程中,禅城教育部门重视科技教育对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重要作用,注重普及与培优相结合。”苏永善介绍,这项工作是通过多举措进行的,除了各学校举办的科技节、各类科技竞赛等形式外,禅城教育部门还探索出注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翼并进的路径,创建知隐博物馆、知行古灯博物馆和环境生态园这三个特色学校科普教育基地。“这些科技教育基地能成为学校可供科学文化学习的新载体,除了让本校学生参与使用外,还希望接纳全区学生前来参与科技实践活动。”苏永善表示,通过打破以往博物馆只能隔着玻璃看东西的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课题建设和科学研究中,以此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也可以在过程中挖掘更多有潜质的学生。

记者了解到,除了位于东鄱小学的“知行”古灯博物馆外,位于佛山二中的知隐博物馆也已于2019年正式对外开放。该馆馆藏我国历代古陶瓷(标本和整器)、琥珀等各类珍藏两万多件,并有较好的系统性和系列性,切实带动了学校开展古文化及社会科学科研活动。据苏永善透露,作为区内第三个科普教育基地,环境生态园初步考虑在吉利小学建设,包括室内的生态环境展以及室外农科园,目前正在进行场地的消防、防火等安全评估。

禅城科技教育年度大事记(节选)

●2007年、2010年佛山二中“绿色假日”环保科技小组作为中国唯一代表,赴瑞典参加“斯德哥尔摩国际青少年科技发明比赛”获得全球唯一的“特别奖”

●2008年佛山二中科技小组作为中国科技代表队成员,赴美国参加“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获得了团队大奖类三等奖及环境管理学科集体项目第一名

●2009年佛山二中“DODOCLIMATE”团队凭科技项目“天台管道绿化系统”获“气候酷派”绿色校园行动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2012年全国首家校园博物馆——知隐博物馆开馆典礼在佛山二中举行,成为禅城区首创的特色科普教育基地

●2014年第2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禅城区获2金2银1专项奖,创历届之最

●2015年禅城区学子包揽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小学竞赛类省队全部金银牌

●2016年佛山市外国语学校学生李政希、刘智轩同学生携带《隧道积水安全预警系统》发明项目夺取世界创新奖金奖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铜奖

●2019年6月佛山三中李柱霖同学作为中国队4名代表之一,参加土耳其国际科学能源工程大奖赛,获得铜奖

原标题:禅城2所小学入选科创教育全国十强榜

禅城着力打造科技创新教育品牌,取得累累硕果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周文琪、林晓平通讯员禅教宣

制图|王淼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