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资讯 >

圆桌论坛|城市进阶 文化佛山与国际湾区共精彩

2020-09-20 14:21:30来源:佛山在线

主持人:林润栋

从“岭南文化发源地”到“天下四大聚”,从“佛山无影脚”到“世界功夫之城”,从出现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的民族工业到参与维新运动的康有为,佛山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太多的历史遗存、文化传统与精神凝结。

进入新时期,佛山GDP已突破一万亿元大关,面对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如何重新凝练佛山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迸发出可持续的、新的能量,是佛山进阶发展的关键议题。

从文化遗存解构佛山城市精神

我们要继承前人做事肯费“功夫”的心思,传承植根于佛山历史文化遗存中的精神特点,将城市精神切实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

梁国澄前佛山市博物馆馆长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我们要提炼佛山城市精神,需从自身文化遗存,认识佛山城市发展精神的三大特点。

一、生产生活观念高度契合

为生存而台地居之、洼地养鱼、果田蔗地农具更新、“米艇头”的碾米储粮,这些造就了佛山先贤们靠双手而不是靠天吃饭的理念。“家家有草艇,户户会扒船”的生产技能,演化成今天南庄、沙头、九江等地农闲时节五人龙艇、四人凤艇和三水地区“三鸡艇”、“扒围仔”的农艇赛事。农耕工具、生活技能最直接地变成农村保存奋发心态的休闲方式,体现出了佛山人生产生活观念的高度契合。

二、顺势而为的成长心态

从唐初的陶业,北宋的冶铸,到明清利用东平、汾江水道发展工商业,佛山代代传承行业精神,抓住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机遇,以陶器、铁器、染色、纺织、中成药业等,赢得当时佛山发展的三桶金。

逢简水乡。/杨婷摄

而在清代乾隆时期,四乡劳力涌入佛山,佛山镇人口破百万,城镇空间面临诸多掣肘。佛山古旧街巷前店后厂、前铺后居的“竹筒屋”则顺势而生。而更应称道的是借“镬耳屋”作“封火墙”,从结构上解决密集街铺火烧连营的硬伤。老城及周边墟镇从东南亚引入骑楼建筑,又从功能上保护了雨水较多的南方城市运作要求。而为满足人口快速增长的需求,祖庙门前出现“企市”的劳力市场。马廊、长生树一带则出现嫁娶屋等专业服务场所,以满足人口急增所产生的生活需求。顺应历史的创新思维,成就了佛山的城镇发展模式,也成了今天佛山城市文化与精神发展的清晰导向。

三、自立自强的担当精神

佛山人把打拳叫作“打功夫”,干活叫作“做工夫”,功夫文化对佛山民间影响至深。自乾隆年间起,佛山武馆、舞狮人格化催生的英雄崇拜,使得佛山民间形成仗义与自律并重,威武而内敛待人的民间气质,锻造了佛山人崇文尚武的传统。而在革命年代,佛山的蔡李佛鸿胜馆则成了革命运动的“镖局”,门人吴勤、钱维芳、梁桂华都是抵御外敌的英烈楷模。此外,名医李广海设置医馆,凭跌打功夫用小艇冒死接济游击队疗伤,佛山跌打制药、跌打中医疗法也因此驰名中外。可见,功夫对佛山民间的影响。2020年,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佛山又以“带货”“云端广交”实现跨界开拓,这些无不体现佛山自立自强,有担当的民间气质与城市精神。

观音宝诞上的醒狮表演。/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今天,无论我们是建设“世界功夫之城”,还是引导各业争做“大城工匠”,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都必须继承前人做事肯费“功夫”的心思,传承植根于佛山历史文化的精神特质,将城市精神切实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梁国澄

城市文化精神该如何传承、再生与互动?

城市文化的发展不只是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与文物的保护,而需要不断提升城市文化与城市居民共融共建的主动性。

张竹英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未来,城市的物质空间和外在形象也许会变得千篇一律,但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却会越来越多样化与个性化。当下要打造城市文化与竞争优势,需要把握三个关键词:传承、再生、互动。

传承。传承不仅仅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递,也是对城市精神的凝练。近年来,佛山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与突破。但是,对于一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而言,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厘清佛山的历史文化脉络,评判城市文化环境土壤、梳理城市的文化资源要素,精确剖析城市制度文化、伦理文化基因及其内涵,细化相应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把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佛山的文化、景观、传统守护好、培育好、传承好。

粤剧华光诞民俗活动上的粤剧演员。/佛山日报记者符诗贺摄

再生。城市文化的再造,不是简单的制造,更不是胡乱仿造,而是对原有精神文化的凝练、加工,使其在保留核心要素的基础上获得升值与新生。城市文化的再生,要将城市文化和精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领城市文化与精神走向“真、善、美”,潜移默化地影响与引导城市前进的方向。

互动。互动是城市文化再生和传播的最有效途径。其中,深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尤为重要。发挥好大学文化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将大学文化转化为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铸造的内生动力,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形象,推进城市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发展。

首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拓宽青年与城市文化互动的渠道。比如让属地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能热衷于佛山美食、打卡佛山“网红”文化街区、研习佛山非遗项目等,让他们即使毕业还能继续传播佛山城市文化与精神。

南风古灶景区。/佛山日报记者符诗贺摄

其次,要深刻把握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规律,发挥大学在发掘中保育、创新与传承城市文化的优势,让那些沉淀的、被动的、静态的城市文化,通过融合、提炼、创新,赋予其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价值属性,转化成可视、可触、活态质、多途径传播的审美实体,从而实现价值化传承。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予大学思想与学术更多的空间与支持。

最后,通过制定“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使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更加制度化、常态化。根据佛山城市发展定位,对属地高校进行科学布局定位,避免因学科建设重复造成资源浪费,同时支持属地高校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属地高校要在分类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开放共享机制,联手争创“双一流建设”。

岭南天地文化街区。/佛山日报记者符诗贺摄

城市文化的传承、再生与互动,具有整体性和关联性。城市文化不只是一些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与城市环境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城市文化发展也不只是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或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管理,还需要不断提升城市文化与城市居民共融共建的主动性。期待城市文化发展能全方位参与到佛山城市整体发展中,让佛山既有辉煌的传统文化,又有新时代先进文化再生力,并引领城市整体的发展。张竹英

从工业城市迈向创新城市,需保护哪些“城市特质”?

每一座老厂房、每一部老设备、每一个老商标,都是佛山城市个性与精神所在。

何继红佛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所所长

在工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佛山形成了大量的工业设施与工业建筑。每一座老厂房、每一部老设备、每一个老商标,这些承载了工业文明、体现城市特色与发展轨迹的工业遗产,都是佛山城市个性与精神所在。一方面,佛山的工业遗产因经济、社会、文化和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而具有自身的特点,例如年代跨度大、遗存价值高、类型覆盖广和布局有章可循等。这些工业遗产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历史缩影,是历史留给佛山以及人类文明的财富,也是今天佛山这座制造业大市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另一方面,工业遗产也是佛山从工业城市迈向创新城市过程中展现城市特质的重要元素,合理的利用可为城市增添与城市历史文化特质相关的公共空间, 为市民的生活增添层次丰富的意蕴,助力城市建立易于识别的特质景观,保持并彰显一个城市所独有的文化韵味。

令人扼腕的是,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用地“退二进三”的政策以及一些传统工业的经营困境,大量具有保护价值的工业筑物、设备等工业遗产成为城市发展的牺牲品。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性抢救已是当务之急。

目前,佛山在工业遗产保护上仍存在着诸如保护体系不清、权责不明等问题。工业遗产至今仍在既有的城市历史保护规划体系之外,现有的法律法规和规划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是空白的,这些导致保护工作开展困难重重。因此,建议佛山尽快开展工业遗产的抢救性普查工作,并制定佛山的工业遗产管理办法。

佛山工业文明依托于水道沿线展开,所以,滨水区域既是佛山工业遗产保护的重点,也是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与展示城市形象的重点区域。建议佛山以滨水沿线区域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作为工作重点,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活化利用:一是开辟为市民生活休闲的遗址公园;二是整合成一种新业态旅游方式——工业旅游;三是改造为博物馆或会展中心;四是功能不变模式下的修缮。

在提倡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工业遗产科学保护的重要性,利用工业遗产讲好佛山故事,凸显佛山城市文化,助力佛山“工匠精神”推广,推动佛山向创新型城市的转变。何继红

管窥天下

让文化成为推动城市进阶的新动力

近年来,许多城市都在尝试用文化赋能城市。而这些尝试与努力,大大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更为持续增强城市文化可能性和生命力创造了新的机会。

当下,一座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不再局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文化创意氛围、城市舒适性与宜居性、城市未来可塑性等,都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竞争力。放眼全国,故宫文创成为时尚宠儿,苏州的评弹与昆曲备受游客青睐,成都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电影爆款,重庆“双晒”活动持续吸引着大家的目光。种种迹象表明,文化正在由潜在生产力变成现实生产力。

文化赋能城市,首先体现在经济发展上。小小折扇变文创产品,老旧院落变创意街区……任何产品、产业,只要植入文化创意元素,竞争力和附加值就会提高,市场认同度也会随之提升。与此同时,文化赋能城市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文化建设会使城市更加宜居,并赋予城市新的审美功能,让每一座城市都散发出自己的文化魅力和独特内涵。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城市文化发展也要从市民的需求出发。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社会文化等不同文化形式,重塑城市品格,用繁荣的文化消费来激发城市的活力,进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情感的、审美的,主要都靠体验得来。”城市如果没有文化加持,就失去了特色和内核,失去了与人们灵魂碰撞的吸引力,也就难以持久发展。在城市文化空间和文创产品的打造过程中,要注重用户体验,围绕市民和游客需求,进一步丰富文化展示内容、创新文化展示形式,让每一位消费者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文化作为一座城市的灵魂,能量已被初步激发。在既有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各大城市还要目光长远,深入研究分析以文化人、以文引人、以文促产的发展思路和机制,充分发挥创意性、创造性和创新性,让文化真正成为推动城市进阶的新动能。

(杨倩 来源《重庆日报》,有删改)

原标题:圆桌论坛|城市进阶文化佛山与国际湾区共精彩

来源|佛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