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今年佛山市两会期间,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佛山市发改局提出了要瞄准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的“三个聚焦”,加快精准招商,紧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上,近年来,从中央部委到地方纷纷出台了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而在即将开启“十四五”规划重要时间节点的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也成为各地重点关注的内容。在此大背景之下,地方如何顺势而上,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窗口期?
立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四梁八柱
□盛朝迅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构建支撑自身发展的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物资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具有长远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形成接续有力、相互支撑、融合互动的产业梯队。而构建其“四梁八柱”,需要以下几大产业作支撑: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本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成为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正加速重构全球经济新版图。
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
装备与材料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主要短板,是目前我国与美国、德国等制造强国的主要差距所在,也是我国把握制造业转型升级主动权,形成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
生物产业
现代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与信息、材料、能源等技术加速融合,融入了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生物农业、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生物制药和各个领域的新兴生物技术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崭新的生物经济形态应运而生,生物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技术创新最活跃的产业之一。
绿色低碳产业
展望未来,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可再生能源利用成本不断下降,能源供给模式呈现从集中到分散的演变趋势,新能源汽车等新的用能载能装备大量兴起,资源循环利用、能源高效利用、污染零排放成为绿色产业体系的核心。
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产业梯队
海洋是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必须大力发展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促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海洋产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抢占国际海洋科技产业竞争制高点。同时,太空也被视为未来国际竞争的新战场,应尽早把太空经济发展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加快培育和谋划。
(原题《智库建言|从三个维度构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有删改)
战略性新兴产业战鼓渐急城市如何打好这关键战役?
□张玉强 白福臣
自国务院2010年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各地纷纷部署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盲目跟风、恶性竞争等问题。那么,地方该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慎防过度兴奋埋下重大风险
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区域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地方在决定是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仅靠这一意义还不够,更不能以国家的战略要求为依据,而应重点思考本地区的实际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环境。
正如有的学者指出那样:“正确地选择符合本地区、本行业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把握3个原则:要紧跟新科技革命轨迹;要符合本地实际情况;要考虑产业发展风险。”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技术与高投入的特征,其发展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与条件。地方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即使在必要性满足的前提下,也要分析自身是否具备上述发展条件。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具有高风险性与不确定性,地方要衡量自身是否有承载这种风险的准备和能力,不计后果的过度兴奋,势必会埋下重大风险与安全隐患。
如何才称得上具有战略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战略性”是指这些产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极强的拉动效应。但由于战略性本身缺乏具体衡量标准,以及出于产业选择的便利,当前地方在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往往基于之前已有的新兴产业,或只选择那些相对重要与有影响力的产业。具体表现在,一些地方在选择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候,存在过度重视短期目标的行为,只想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在短期内的拉动作用,以增加地方产值和财政收入,而缺乏全局、长远、科学的考虑。究其根源,是他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的忽视。
地方在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首先需要对其战略性进行科学合理的把握。对于一个产业是否具有战略性,主要看其是否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主导性和拉动性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不能一味地强调技术的高新程度,因为一些传统产业中的高端环节也可以培育成为当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决定了其具有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科技进步、推进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和协调发展的产业特征。因此,我们要确定何种产业可以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分析其在上述特征方面是否全面具备。同时,还要查看其在各个方面的可能贡献率和作用指标,以此作为衡量产业是否具备战略性以及战略地位的主要标准。只有符合战略性的全面特征,同时满足地方科学衡量指标,才能确定该产业的战略地位,千万不能只考虑其中某些方面的内容与要求。
平衡固有优势与自我突破
当前,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地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在这种竞争格局下,地方要获得自身的竞争优势,甚至独占鳌头,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和效果,就必须突破本地资源和条件的限制,在地方竞争的视角下,一方面谋求与其他地方的合作,另一方面,要树立自己的竞争优势,避免恶性竞争局面的形成。
要形成竞争优势,首先要充分考虑自身现有的经济基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那些在本地区最有基础、最具优势条件、能率先突破的产业来发展。其次,要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区域特点,形成特色突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最后,要考虑产业自身发展的技术优势和技术成熟度,避免在缺乏核心技术下的产业发展,以及盲目的技术引进带来的低水平竞争和重大的技术风险。
(原题《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热”的冷思考》,有删改)
疫情之下5G、生命健康等将迎产业“大爆发”
近十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而新冠疫情从非常规的角度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这两股力量的合流,预示疫情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加速引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那么,如何判断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基本格局和现状,无疑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产业,包括数字基础产业、绿色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基础产业等。而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多地已经较大规模运用新技术与新手段进行抗疫,这其中就有很多都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下的公共服务基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运用,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新科技所产生的新产品或新服务,不仅改造了传统产业,而且其所在行业本身也以新的运作方式生产、供应和消费。同时,传统产业在与新科技融合后的生产率提升、成本降低、竞争力增强、市场规模扩大、盈利状况改善等,反过来又会带动对新科技的需求,从而推动新科技所直接形成的新产品或新服务所在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叠加此次疫情的影响,结合未来发展的需要,我们判断,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两大领域有望呈现爆发式增长:一是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二是事关生命健康的医药产业将得到更多关注,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也将成为投资重点。
因此,疫情之后我们要更进一步重视、推动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完善产业生态、创新生态、资金支持等,以此加速引领转型升级,助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综合每日经济新闻、央广网)
加速布局新兴产业,尊重发展规律很关键
□韩和元
一个新兴产业要想真正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充满着许多不确定因素。而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我们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一定要坚持市场化方向,因为新兴产业最终能否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取决于市场的竞争。因此,地方政府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必须认识这个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政府不能太过于“热情”。只有遵循产业的发展规律,我们才能够有效避免重蹈早年“风电设备和多晶硅刚起步就进入产能过剩”这样的覆辙。我们必须认识到,政府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者而不是主导者,是有利于所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公共和半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而不是结果的裁断者。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不作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政府的首要任务是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它必须保证向辖区内的竞争主体——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投入品,如合格的人力资源、有形高效的基础设施、公正的法律体系……对于政府来说,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里,促成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而如何改善和集中那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和半公共产品,则是政府需要重点思考的另一个课题。
投资一直是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政府在具体的工作中,必须将打破这种“瓶颈”放到议事日程的重要位置。建立培育新兴产业持久有效的投入机制,其关键在于确保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以此来引导社会多元化资金投入和企业主体性资金投入的持续增长。比如,可大力推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政策,大幅增加专项财政资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定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健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和其他信用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金融创新产品,优化信贷管理制度,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进一步探索股票、企业债券、私募基金和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建立起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社会融资体系。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根本着力点是突破核心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地方政府要紧紧抓住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机遇,实施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和相关技术纲要,集中突破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开发,对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给予政策扶持。加强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共享的扶持。同时,实施支持企业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的政策,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技术及管理人员,在企业兼职进行技术开发和管理指导,引导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到相关企业就业。
(原题《韩和元:尊重发展规律是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功的关键》,有删改)
本版文字:林润栋综合整理
本版来源:《科技进步与对策》《每日经济新闻》《中国发展观察》,央广网、金融界网站等。
原标题: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窗口期
编辑 | 夏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