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资讯 >

三水大旗头古村:偏僻田间长宅第 镬耳民居成瑰宝

2020-08-29 15:41:02来源:佛山在线

在岭南,有这么一座百年古村落,它在风雨飘摇之时诞生,又在民族存亡之际举起红色的火炬。它因晚清水师提督郑绍忠得到慈禧太后赏赐而生:郑绍忠保家卫国,兴修水利,造福桑梓;它又因郑氏后人而荣:郑润琦、郑子桂在国民革命、抗日战争中写下了可歌可颂的篇章。

这里有着规模宏大、多达200余间的镬耳屋古建筑群,是岭南建筑艺术的瑰宝,在全省约18万个自然村落中独占鳌头,享有“广东第一村”之誉。这里与国家时代命运紧密相连,凝铸着不能忘却的记忆。

岭南建筑中的豪门宅第

“无镬耳,不岭南”——一句口口相传的俗语,道出建筑是岭南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镬耳屋更是其中图腾式的存在。

镬,是古时的一种大锅。从正面看,镬耳屋屋顶两边的山墙高高隆起、状似锅耳,因此亦称“锅耳屋”。从正面看,高耸的山墙则像“凸”字。

岭南规模最大的镬耳屋古建筑群,就在三水区乐平镇北偏西2公里处的一个小村落里——大旗头村。这个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的村落,原名大桥头,因该村旁侧河涌建有大桥而得名。

站在村口远远望去,一排排高高耸立的硬山顶镬耳式封火墙映入眼帘,蔚为壮观。大旗头村是粤中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清代村落,占地5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多平方米,以裕礼郑公祠、郑氏宗祠、振威将军家庙、郑大夫家庙为前列,200多间硬山顶镬耳屋坐西向东呈梳式布局,整齐划一,规模宏大。

大旗头古村拥有200余间镬耳屋,前往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图为村内里弄。

在古时,镬耳屋不能随便修建,要建镬耳墙须先取得功名,而且官越大镬耳建得越高,装饰得越华丽。

大旗头村的镬耳屋建筑群得以修建,绕不开大旗头村郑姓第六代世孙——郑绍忠。

郑绍忠曾任湖南提督,封建威将军;后调回广东,又封光禄大夫,赏戴花翎红头顶戴,任广东水师提督。期间,他亲赴三水督修水利工程,奏请拨款2万两,修筑加固榕塞堤围,使其抗洪能力大大增强,此举深得民心。

郑绍忠还组建了近代化的广东海军,率军平定过太平军,战绩显赫,后又参加过中法战争,设法避开法舰的封锁,将饷银数十万两和大批洋枪洋炮运抵台湾。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慈禧太后60大寿时,郑绍忠因赫赫战功被赏加兵部尚书官衔,并赐“寿”字、大锻帽缨。郑绍忠家境贫寒,母亲去世后回乡守孝时也只能“蜗居”在低矮的泥屋里,慈禧太后得知后大受感动,当即赐银6万余两,懿旨在其老家大桥头村修建镬耳屋。

于是,一个规模宏大的镬耳屋建筑群出现在这片偏僻的田间地头,成为岭南独一无二由慈禧太后所赐建的古村落。郑绍忠去世后,葬于村西南向的老虎岗,由村里远眺,郑绍忠墓如大旗飘展,后人遂改此村名为大旗头,并沿用至今。

相传,行伍出身的郑绍忠识字不多,希望后人能够求学上进,才高八斗。为此,大旗头村专门建了一座供奉着文昌君和魁星的文塔,塔旁有一口池塘和一个麻石广场和晒坪,分别寓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文塔为笔,池塘为墨,麻石广场为纸,晒坪为砚。文塔右边是一棵常被人们称为英雄树的红棉,高大挺立,初春时节花开红火,寄寓后人能文能武、披荆斩棘、修身治国平天下。

热情盛开的木棉花与镬耳山墙相得益彰。

历史上大旗头村郑氏族人确实英才辈出,先后走出了清光绪年间举人郑润梅、粤军将领郑润琦、抗日义士郑子桂、抗美援越烈士郑绍杭、二级战斗英雄郑志安等名人、将士。

2003年,乐平大旗头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如今,郑大夫家庙被打造成为乐平镇红色驿站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10月,三水区首处红色地标在大旗头村揭牌,包括东江纵队抗日联络点、中共南三番工委旧址、珠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旧址三馆在内的郑大夫家庙红色文化基地重新对外开放。

设计精巧的“三防”范本

走进大旗头村内的民居,看着那些厨房里烟熏火燎的痕迹,厅堂里精美雕花的屏风,天井里的碧草和高大的芭蕉,无不让人联想到这里曾经的热闹与恬然。

大旗头村内部布局采用广东民居典型的“三间两廊”式。三间指的是排成一列的三间悬山顶房屋,其中间为厅堂,两侧为居室。房屋前有天井,天井的两旁为廊,用作厨房或门房,此为两廊。

与民居中浓浓的生活气息不同,大旗头村整体呈现连营式防卫布局。擅长遣兵布阵的武将郑绍忠,通过独特的布局、精巧的设计,让大旗头村成功解决了“防火、防水、防盗”三大难题。

郑绍忠像。

镬耳式封火墙高耸在户与户之间,微风吹动时,镬耳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而一旦发生火灾,还能有效阻隔火势的蔓延,即使一家失火,也不会殃及池鱼。

据村里人回忆,大旗头村村内曾有一间民宅突发大火,屋内火光冲天,却丝毫未波及邻舍,失火屋宇除房顶烧穿外,主结构也安然无恙。此外,广东雨水充沛,村前的池塘时常水满,村民可以很方便地在池塘中取水灭火。

水能灭火,也能浸街。然而,大旗头村百年来从未遭遇水浸,这与古村地基比周边高出2米左右有关,也得益于天井、金钱眼和下水巷道形成的科学排水系统。

走进村内的任何一座建筑,都有一个天井。雨水顺着屋檐下落入天井中,天井中有数个石雕“金钱眼”,雨水钻入金钱眼渗到地下。地下还有暗渠,密布整个村子,来自各个房屋间的雨水最终汇集到一条较大的暗渠,排入村前的大池塘,并最终排进河涌。

大旗头村在防盗方面更是煞费苦心。走入村中,拾级而上,可见高高的石脚、高达2米多的气窗、房屋较低的窗口镶嵌的铁条,如同现代的防盗网。同时,整个村被分为四条直巷,每一条巷口都曾有铁闸,必要时同时落下,形成一个堡垒。巷间四通八达,房屋之间还有天桥相通,不熟悉者如踏入迷宫,难进更难出。

据村民回忆,大旗头村还曾建有东南西北四个高高的炮楼,由村内壮丁把守,可登高远眺,村外还有人打更守夜。四个炮楼后来被拆。

大旗头村内的建威第所已改造成为村史馆、名人馆。

曾经入村详细考察的3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说:“大旗头的规划建筑放在今天来看也是先进的。”在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何文平看来,大旗头村的古建筑群是古代科学排水、防火、防盗的范本,是建筑学、民族学、历史学等研究我国古代农业聚落文化和广东文化地理的实例,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古时潺潺,今时悠悠,镬耳屋下,百年不过一瞬。大旗头村的一砖一瓦,都昭示着它的显赫历史。2003年,大旗头村与江苏省周庄、安徽省西递等12个古村落一起,成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004年,大旗头村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第一村”。

原标题:大旗头古村:偏僻田间长宅第镬耳民居成瑰宝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陈玲玲

图|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