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孩子们的美好时光。受疫情影响,佛山不少学校开启“省内研学”模式,丰富学生们的暑期生活。
不同于在课室里埋首学习,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得以放眼看社会、看世界。今年的研学活动,佛山各学校注重充分整合、利用资源,活动更接地气,不用远走,也一样能看风景、长见识。
文化、生态科普类主题研学占主流
受疫情影响,佛山许多学校积极开启“省内研学”模式,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面。7月11日,同济小学综合实践课题组的师生来到紫南文化旅游区的狮涵·彩扎(佛山狮头)非遗体验馆,探索非遗的精妙,感受家乡非遗文化。
在3D打印狮头展示处,狮头加上灯光时黄白的灯光会从镂空中四散而出,上面的纹样、祥云和金箔会显示出不同的色彩,狮头的形象变得丰富有层次起来。“原来狮头也可以这么精美,且科技感满满。”同济小学张同学惊叹道。
除了体验非遗文化,同济小学师生还去到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了解当地生态环境。现场,老师一边讲解湿地知识,一边带领学生“逛公园”。学生们通过自然观察、科学勘测、咨询等方式对他们喜爱的物种进行全方面地了解,并将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感进行记录,让他们获得“活生生”的自然教育体验。
明德中英文学校地理教师杨秀锋带领学生到肇庆“梦多奇溶洞”开展暑期研学。/学校供图
“一杯茶背后有这么多学问!”在亲身体验了杀青、摊凉等传统制茶工艺后,北大培文佛山实验学校的同学们纷纷感慨道。这个假期,北大培文佛山实验学校组织学生走进位于高明的对川茶场,体验传统制茶工艺。
顺德伦教小学则以“顺德博物馆介绍之旅”为主线,走访了李小龙展厅、粤剧曲艺展厅、红色记忆临时展厅等多个展厅。该校相关负责人说,博物馆是沉浸式学习的好去处,不仅可以收获佛山本土文化历史知识,更能让青少年成为历史文化的传播者,吸引同龄人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文化。
跨学科多元融合模式启迪学子
“学校会把研学的每条线路作为多学科融合项目来进行研发和设计。”同济小学科学老师张秀香说,出发前,研学团队会根据语文、地理、历史等学科的内容拟定动植物观察研究、气候环境保护等研学主题,让孩子们选择有兴趣的主题。
“出行前,我们会为每个学生精心准备一份课程学习包,有动手操作的模型、还有研学手册,学生们带着任务完成旅行探索。”顺德德胜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
北大培文佛山实验学校学生在高明区对川茶场体验摘茶。/学校供图
在佛山市明德中英文学校地理教师杨秀锋看来,研学旅行关键在于“研学”,如何提高“学”的比例,提高研学旅行的内涵是每一个研学课程制定者和实施者都应该去思考的。他举例说道,“今年学校去到肇庆研学,除了有导师带领参观讲解外,我们会加入更多探究式话题,比如让同学们在充分了解肇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特点后,再提供一些“学术”问题让学生去辩论,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使研学活动的热情更高涨。
避免游而不学 坚持“内容为王”
沧江中学学生万颖,前不久到惠州和汕尾进行了一次研学旅行,这是他们学校暑假组织的一场研学旅行,万同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海边体验古法制盐。
沧江中学此次研学活动负责人刘小凤老师表示,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教育方式,通过在自然中接触更多的事物,让孩子们走出日常生活模式的限制,在研学旅行活动中丰富自己的内心和认知,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和其他事物的兴趣,丰富孩子的生活。研学通过知行合一,将学科知识融合在旅途中,将知识实践化;通过旅途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但在研学中,要特别注意“游而不学”等问题。刘小凤认为,研学旅行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主题选择和线路安排应该与教育教学目标紧密融合。首先是立意高远,紧跟国家战略,把培育创新精神放在首位;其次是全面加强学生的综合运用、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课本知识与实践操作融会贯通;三是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研学旅行的历程成为道德实践的过程。
原标题:行走的“活”课堂
佛山学校开展暑期研学,助学生看风景、长见识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苏宏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