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资讯 >

企业开讲|以主动变革创新铸就疫情危机中的诺亚方舟​

2020-07-17 09:01:30来源:佛山在线

最近两个月,全国上下经历了一场严峻考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原本节奏,让人们深陷煎熬,更让企业体会到寒冬的滋味。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保持冷静,坚定信心,沉着应对,尽力把疫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并从中学会思考,得到启发,从而在后疫情时代赢得企业的生存空间。

主讲嘉宾张旗康

嘉宾简介:张旗康,蒙娜丽莎集团董事兼董事会秘书,全国建筑卫生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9 )副主任委员,ISO/TC189陶瓷砖标委会WG4工作组专家之一,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委员会(CSTM)委员。曾获全国建筑材料行业标准化先进个人、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2018年陶瓷行业杰出人物、2018年度中国上市公司金牛董秘最佳人气奖。

1、未来几个月市场都将处于“恢复期”

毫无疑问,全球范围内,人类正在经历一场无比艰难的“遭遇战”。

如此大灾难中,中国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受伤最严重的当属餐饮、旅游、酒店等服务业和大量中小型民营企业,一些企业可能挺不过这波冲击。

自2月中旬以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复工复产。然而,由于复工资金紧张、员工回流缓慢、供应链断裂、物流运输不畅等问题,许多企业的复工复产遭遇了极大困难和挑战,出现了复工难复产的现象。

目前,以武汉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被阻断,但在全球范围内又呈现出快速蔓延之势,预计短期内很难发生根本性好转。这一方面让国内已经逆转的防控形势陡增变数,境外输入的风险让人不敢有丝毫松懈,企业复工复产又增加了变数和压力。另一方面,即便全球疫情能较快得到有效控制,停顿已久的市场、被撕裂的产业链、被中断的客户合作、受到打击的信心,短期内也难以快速恢复。如同一辆减速停摆的列车,要重新启动、重新加速,恢复正常运行的速度,肯定需要一段不小的历程和时间。而且,就算回到正常轨道,有些企业由于底子薄,现金流紧张,无法投入技改,无法技术创新,也只能陷入不断同质化与价格战的死循环,很难支撑下去。

保守估计,短则三个月、长则半年以上,市场都将处于一个“恢复期”。中小企业一定要认清形势,一方面要积极做好当下的疫情防控,尽快复工复产,让企业生产经营尽快回到正常运行轨道上来。另一方面,要做好长远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后疫情时代应对方案,让企业最终能够彻底渡过这次危机。

2、没有准确判断,不要盲目危中寻机

疫情对企业的最大伤害是什么?就是导致企业现金流的短缺。

疫情期间,企业营收急剧下降,没有产出、没有利润,而工资、社保、房租、利息等费用仍要照常支付,还额外增加了疫情防控费用。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对企业税费进行减、免、缓等优惠,让企业经营者吃了一颗定心丸,但外在的帮助毕竟有限,企业要走出深水漩涡,还得靠自我击水、奋勇自救。蒙娜丽莎之所以成为行业内极少数最早全面复工复产的企业,依靠的就是自救,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硬。2月10日是政府允许的复工日,但很多企业没有积极响应,延误了十天半月的开工时机。

应对危机,企业的资金安排异常重要。在后疫情时代,企业可适当放缓新扩建项目的进度,控制企业扩张计划,压缩非经营性投入,削减非营利性项目,扩大收入,减少支出,降低财务风险,让企业保持充足的现金流。企业要确保在未来几个月甚至半年内市场恢复缓慢、业绩增长乏力情况下,能够让资金链不断裂,而不是盲目乐观,放大财务风险,让企业倒在市场恢复生机前的最后一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不要对市场需求的报复性反弹抱有过高期望。此次疫情,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和损失是不同的,口罩、医疗等防护用品行业,包括其上下游产业,可能一个季度就实现了过去一年的利润目标。但如餐饮、旅游、影院等行业,却是漫长的至暗时刻。即便国内所有省份新增患者基本实现清零,人们的恐慌情绪也不会很快消失,市场不会在一夜之间恢复往日水平,这个自我修复过程,有可能非常漫长。尤其是目前疫情在全球蔓延,悲观预计将持续一年多的时间。如此形势,将不可避免对全球经济造成伤害。尽管中国有庞大的内需市场,但恢复都有个过程,消费也不会出现成倍增长。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市场停摆阶段失去的业绩、订单,不大可能在疫情得到遏制后出现大面积反弹,有一些行业,失去的蛋糕就永远失去了,而像房地产、建材行业市场的需求,则会被严重推后。报复性反弹的可能性不大,恶补式消费的可能性也不大。

基于国内外形势,在没有可行性调研和准确判断的情况下,不要盲目危中寻机,不要随便增资扩产、跨界投资。在疫情影响完全消退之前,先让企业活下来是首要原则。

3、顺应变革潮流的企业才有未来

对企业而言,每一次灾难都是一场磨难,也可能是一次新生。这次疫情,对实体经济造成了较大冲击,但从中也能得到企业发展的有益启示。

首先,能通过线上开展的业务尽可能不通过线下。2003年的非典成就了淘宝,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可能催生新的产业变革,促进线上产业的崛起。将一切能够搬到线上的生产经营活动尽最大可能搬到线上,这是互联网时代尤其是5G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次疫情加快了这种趋势的转变。

疫情期间,游戏、直播、网络培训等各种业务如火如荼,虽然许多行业尤其是实体行业,在网上直播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但如此做法却激活了线上经营和线上思维,倒逼企业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相信通过这次尝试,企业的线上经营环节会越来越多,包括线上下单、线上获客、线上服务、视频会议、网络培训、在线打卡等。当然,如陶瓷行业的采购、生产、物流、仓储、铺贴、应用环节,依然需在线下完成,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线上渠道。因此,无论是后疫情时代,还是在未来的经营过程中,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都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生态带来一次更大范围的革新与升级,企业只有主动适应这种潮流和变革趋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其次,要有居安思危的风险意识,时刻保持经营安全和基本的风险应对能力。经历这次疫情后,松下幸之助的“水库式经营”价值更加凸显。“水库式经营”,就是借鉴水库原理,雨季时蓄水、旱季时放水,在景气时做好资金、人才、设备的储备,以应对不景气时的经营压力,减少不确定性对企业造成的冲击。现在很多企业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不重视现金流的储备,不具备财务可持续能力。试问,在没有一分钱收入的情况下,你的企业能撑多久?现实是大部分中小企业撑不过3个月,如此财务状况,一旦遇到突发性危机,将很难生存。

疫情危机过后,活下来的企业一定要吸取教训,引入“水库式经营”理念,在顺境时要有意识地储备现金,确保在危机中能维持6个月的财务正常支出水平,甚至9个月以上的相对充裕水平。

第三,企业只有加快转型升级、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为未来赢得生存机会。只有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这次疫情是市场带给企业的一场突击考试,不过关者将被淘汰出局,尤其是大量中小微企业,因为规模小、实力弱、缺乏核心技术优势,很容易成为此次疫情的最艰难者。

以建陶行业为例,2018年规模以上企业为1265家,到2019年底只剩1160家,一年减少了100余家,规模以下企业更有大量被淘汰出局。这次疫情过后,行业产能过剩格局将更加凸显,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行业集中度会持续提高,大量产能落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将会不断被逼到生死存亡的边缘。而在疫情中能进行深刻反思、进行内部管理升级和创新、主动适应新的不确定性环境变化的企业,将会迎来更大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成为市场真正的领头企业。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疫情的发生加快了这种转变的步伐。企业无论身处哪个行业,无论规模大小,都必须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坚持价值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创新这把利剑,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在核心技术领域和关键节点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才能铸就危机中的诺亚方舟。

原标题:企业开讲|以主动变革创新铸就疫情危机中的诺亚方舟

来源|佛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