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一家庭,益知女子立足人间大不易事。非有过不去处,不宜如此暴露,不急谋有存之计,而倚赖他人讵获善果……”昨日,正在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展出的“看万山红遍——佛山革命文物展”上,一份陈铁军亲笔书写的手稿透露其二十年的人生经历,令不少观者心绪久久不能平复。
1928年2月6日下午,年仅24岁的陈铁军与共产党员周文雍被押往广州东郊的红花岗刑场。临刑前,他们庄严宣布结婚,刑场成为礼堂,反动派的枪声成为他们结婚的礼炮。写这份《自述手稿》时,陈铁军年仅20岁,其20年花样年华曾发生过怎样的曲折故事?本期报道为您解读这份《自述手稿》。
良师循循善诱
求学志向非常坚定
展出的这份《自述手稿》仅有四页,毛笔写成,笔迹秀逸而有力,陈铁军从幼年写起,写下了20年的人生经历。
1904年,陈铁军出生在佛山一个归侨富商家庭,父母为她取名陈燮君。她9岁读私塾,17岁进入由郭鉴冰在佛山创办的第一间新学制的女子小学——季华两等女子小学校(今铁军小学)就读,逐渐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的启蒙教育。
“看万山红遍——佛山革命文物展”上展出的陈铁军《自述手稿》(仿制品)。该手稿原件藏于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在《自述手稿》中,陈铁军写道:“余行年九岁,奉严慈之命,始入私塾。肄业稚气未除,曾不知读书之有益,加以资质迟钝,管教亦不良,忽忽八年,可谓之虚抛岁月而已。”
陈铁军就读季华两等女子小学校时,校长郭鉴冰是她那届的年级主任,通过郭鉴冰的循循善诱以及一言一行的影响,她的求学意志非常强烈。陈铁军重笔讲述了郭鉴冰对其影响,令她认为“与入学前,判若两人”。
据史料记载,郭鉴冰是民国时期佛山著名的教育家,因为目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开办的基督教会学校所进行的崇洋媚外的奴化教育,她与姑姑、侄女等人筹办季华两等女子小学校。
《陈铁军自述手稿》(仿制品)。 /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供图
通过郭校长的循循善诱,陈铁军的求学志向非常坚定。陈铁军借用孟子名言“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比喻郭鉴冰的教育理念,自感幸运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不断深造求学
积极投身革命运动
读二年级的陈铁军一心学习,并以此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答谢老师栽培之遇,但陈铁军的父母为她订下婚约。陈铁军非常不情愿,认为父母并非不爱自己,但为何自己的终身大事、一生幸福,“竟秘密进行”,不问当事人同不同意,这是他们拘守旧习所致。
那段时间,陈铁军经历了多番思想斗争。她在《自述手稿》中写道,不少同学因为读书期间结婚,而放弃学业……她内心如焚,曾想过辍学,但想到老师对她说的教诲“素以境遇自造”,她坚信,世上无难事,就怕人心不坚定。
18岁的陈铁军不断地思考:一个女子立足世间不容易,还是要想办法,继续读书的想法不断出现在她的脑海。
从内容来看,手稿并不完整,有缺失。写这份手稿时,陈铁军已有20岁,已经考入广东大学(现中山大学)文学院预科,完成了她不断深造求学的梦想,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的道路。
陈铁军故居内的陈铁军塑像。/佛山日报记者吕润致摄
据史料记载,1922年,18岁的陈铁军考入广州坤维女子中学,她的语文老师正是被后人称为“革命三谭”之一的共产党人谭天度。其间,陈铁军结识了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蔡畅、邓颖超,与党组织建立了紧密联系。1924年,20岁的陈铁军考入广东大学(现中山大学)文学院预科就读,积极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当中。
展出的这份《自述手稿》(仿制品)来自禅城区博物馆。据禅城区博物馆馆藏研究部主任韩健介绍,近年来,禅城区博物馆对陈铁军生平进行了考证,从各种渠道寻找有关陈铁军烈士的遗物以及相关资料,通过陈铁军故居立体呈现陈铁军烈士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此次展出,希望广大市民通过看展,了解更多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
原标题:陈铁军《自述手稿》亮相“看万山红遍——佛山革命文物展”
幸遇良师求学之路坚定不移
来源|佛山日报
文图|记者束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