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林建中在自己的工作室整理照片。/佛山日报记者梁欣莹摄
林建中,就职于三水区西南街道城建和水利办公室,笔名淼城人,三水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三水区作家协会会员、三水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在摄影、文学、收藏等方面均有建树,尤其对于三水历史文化的研究颇深。
跟林建中约定的采访时间,是在一个周末。林建中在西南街道城建和水利办公室上班,工作忙碌。但只要有时间,他就会一头扎进他的爱好里。
在近20年的时间里,林建中始终保持着对摄影、文学、收藏以及研究三水历史文化的热情。在他的小小工作室里,一台台老相机,一箱箱古籍旧书,一件件古兵器,让人有种穿越时光的错觉。
因“哈雷”结缘摄影记录三水故事
闲暇时,林建中喜欢到处走走拍拍。他的微信朋友圈里,发布最多的内容便是他镜头下的生活日常。
而在林建中的台式电脑中储存的照片,大多是反映了三水历史文化和历史变迁,一个个文件夹的分类细致清晰,找起来非常方便。以文件夹“西南文化古迹”为例,其下的一级文件夹便包含了北帝庙、地质名片、防御性建筑、古家居、古建筑、古人遗址、古生物、古陶、古炮等类别。
林建中说,十年前因为职业的关系,经常要外出做测绘,这让他有了更多了解和拍摄三水的机会。
让林建中与摄影结缘的,是1986年的一次天文现象——哈雷慧星回归。
那一年,在读高中的林建中参加了学校的天文小组,首次接触到数码单反相机。当时他用数码单反相机拍摄的一张哈雷慧星回归照片,获得了省级摄影比赛三等奖。这在林建中的心里埋下了一粒种子。
林建中在观鸟时抓拍的白头鹎。/受访者供图
在成家立室且家庭经济相对稳定后,2002年,他购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单反相机——佳能30D胶片机,并自学摄影。
“机身3600元,镜头3000元,加起来相当于我当时月收入的三倍,存了一年的钱才买到的。”林建中说,那部相机有眼控对焦功能,会通过检测眼角膜指向位置的合焦框合焦,特别适用于运动抓拍,但是现在市面上几乎找不到有这一功能的相机了。
近20年来,林建中已经记不清买过多少台相机了,现在家中还保留着10台。它们陪着林建中游历三水,记录三水。
甘当文化义工坚持发帖推动传承
林建中不只是拍摄记录者,还是探索钻研者。他对三水历史文化的纪实摄影带着思考,并通过文学创作呈现出来。
在发表于《三水文艺》的《三江汇流地名畅想》一文,他系统梳理了与三江汇流相关的地名由来脉络,博古通今、引经据典;在《古代防寇建筑——回字楼》中,他考究了三水多处回字楼作为防御性建筑的历史;在《城南旧事——旧西南公园防空洞修筑于何时?》的网帖中,他分享了自己数次实地研究旧西南公园防空洞后得出的对该防空洞始建年代的分析,还附上了防空洞老照片以及1983年出版的《西南文史汇编》、1990年出版的《三水县军事志》、1994年出版的《三水大事记》中对防空洞的记载。
《西南九碗头》内页。/佛山日报记者梁欣莹摄
“我更关注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实物。”对于每一点新发现,林建中都欣喜万分;对于那些只能定格在老照片里的回忆,他常常倍感惋惜。
正是在拥有人生中第一台单反相机的同一年,林建中开始在网络论坛发帖子,这种习惯一直保持至今。他笑称自己是“文化义工”。
“之所以选择网络论坛,是因为它比较开放,受众比较广。我希望通过把自己搜集整理、研究总结的内容发布上去,让更多人了解三水历史文化。”林建中认为,自己作为三水本地人,有责任推动当地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弘扬开去。
在林建中看来,三水就像一条岭南文化走廊。地方虽然小,但是历史文化非常丰富;与水相关的一切,是三水历史文化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收藏古籍旧书
保护本土文化
林建中把他的工作室称作“自己的世界”。
工作室就在家楼下。推门进去,其貌不扬,跟储藏室差不多。殊不知,那些看似平平无奇的纸盒纸箱中,藏着不少非常有趣的物件。
林建中从中搬出来两个箱子。打开,里面是一本本用透明密封袋装好的旧书,时间跨度为清朝中期到民国晚期,袋子上都贴着写有整理时间、年代、书名等内容的便签。
“买回来的价钱,从30元/本到300元/本不等。”林建中表示,其中一本清朝中期的粤剧剧本,不仅有场景,还有角色分工。他认为,这有可能是考证西南街道粤剧发展历史的重要史料。
早从2002年开始,林建中每周都会抽时间去西南旧街、武庙一带“淘宝”——与三水有关的古籍旧书、古董、兵器都是他的心头好。虽然不一定每次都有收获,但是林建中仍乐此不疲。
一本三水教书先生自编的启蒙儿歌。/佛山日报记者梁欣莹摄
一来二去,那边的店家都认识了林建中,而且碰到他可能感兴趣的旧物,特别是古籍旧书,都会给他留着。
为什么这么多年坚持做同一件事?
“我不想本地文化流失。”林建中收藏的古籍旧书主要是粤剧剧本、说唱文学、工尺谱、对联、启蒙儿歌等。在他看来,古籍旧书中的一字一句重现了一个年代独有的人情味和烟火气。
一本巴掌大小、名为《西南九碗头》(九碗头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九大簋”)的说唱本,读起来朗朗上口。“一般在祠堂、酒楼摆酒上菜时,由大妗姐以说唱形式报菜名,每一道菜对应一个好寓意”。林建中说,大妗姐是当时的一种职业,为了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她们一般会自己创作,不同的大妗姐有不同的说唱内容和形式。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翻看泛黄的书页,就像打开一道穿越时空的大门。这条路,林建中还会一直走下去。
对话
记者:您打算怎么用好手上掌握的资料?
林建中:我今年53岁,想等退休后好好根据手上的一手资料、物品,整理三水发展历史、故事、脉络,留住本地文化。从市场价值来说,反映三水历史文化的古籍旧书可能不及古币那么容易流通,但我更看重的是其文化价值。
记者:这些兴趣爱好对您有哪些思想精神层面的影响?
林建中:看古籍旧书、读旧时故事,就好像在跟古人对话,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能感受到的情感更加丰富。我经常在晚上过来工作室看古籍旧书,同一本书,我可以不厌其烦地看很多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感受。感觉我和古籍旧书还挺有缘分的,能淘到这么多宝贝。其实能够零距离接触到古人的东西,我觉得是一件挺奢侈的事情。一般这些记录本地文化的手抄古书,若被收藏在博物馆等展馆里,那就不是随时都能借用或翻阅的,而我可以在阅读后再翻阅梳理,早年我就曾梳理过三水本地的说唱历史。
原标题:摄影、文学、收藏“多栖”文艺爱好者林建中:
搜罗钻研古籍珍藏三水时光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梁欣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