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鲁迅说“他是忠厚人”,作家丁玲说“他留给我的印象,永远是那样的平和、正直、真诚、亲切”。
这位被鲁迅和丁玲给予肯定评价的人,是优秀共产党员、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教育家、革命活动家——冯乃超。他祖籍南海县大通堡高村(今属大沥镇),在日本学成之后毅然归国,投身革命事业,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宣扬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家风传承
为他投身革命事业埋下种子
冯乃超,1901年10月出生于日本横滨的一个革命家庭,祖籍南海县大通堡高村。其祖父冯德明早年参加兴中会,曾资助孙中山和康有为、梁启超的革命活动,在横滨、神户、香港及广州等地开办印刷所,与革命党人来往密切,不少爱国志士避难时在他家中寄存了一批文史书刊。
祖父在冯乃超的成长历程中影响较大。冯乃超求学生涯的所见所闻,都成为他日后参加革命的动力和文艺创作的源泉。
1909年秋天,冯母携冯乃超及其弟弟妹妹返回故乡南海。9岁的冯乃超入读当地私塾,学习《三字经》等系列国学。在故乡,冯乃超首次接触到劳苦大众。时值辛亥革命前夕,村中爱国者秘密活动,同族人秘密研制炸弹,请来刀枪拳术教师,在祠堂里组织练武会,有时夜里孩子们还会唱着从军歌穿街过巷。
冯乃超。/佛山市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家乡贫苦农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压迫、渴求民族解放的举动,给童年的冯乃超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他将来投身革命事业埋下了种子。
以笔为刃
他回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1911年9月,冯乃超随祖父返回日本,开始了异国他乡漫长的求学生涯。小学时代,他翻阅大量爱国志士避难时寄存家中的文史书刊,浏览古典小说和诗词,如《新民丛报》《新小说》《三国演义》等,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中学时代,他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接触到中国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富国强兵的念头。1921年,冯乃超考入日本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理科。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冯乃超在日本的房屋遭毁,家庭破产,其富国强兵的想法大受打击,对理工科也失去兴趣。由于向来酷爱文学,冯乃超经常研读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书刊以及外国文学作品。1924年理科毕业后,他毅然选择报考京都帝国大学部哲学科,此时,冯乃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著作,并注意到日本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国大革命失败。尽管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冯乃超仍应无产阶级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文学家、翻译家成仿吾邀请,同朱镜成、李初梨、彭康、李铁声等人回国,后一同参加《创造月刊》以及《文化批判》等刊物的编辑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宣扬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此开始了他一生中多姿多彩的文化之旅,化为“飞蛾”,坚定从事无产阶级文化革命事业。
成为党员
组织领导革命文化运动
1928年,冯乃超经潘汉年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冯乃超开始组织和领导革命文化运动。1929年10月,受文委委派,冯乃超与冯雪峰、钱杏邨等筹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左联”在上海正式成立。
此时,冯乃超编写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理论纲领》,明确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性质和任务,指出文艺必须“作为解放斗争的武器”“以无产阶级在这黑暗的阶级社会之‘中世纪’里面所感觉的感情为内容”,作家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上”“负起解放斗争的使命”。成立大会后,冯乃超担任“左联”第一任党团书记兼宣传部部长。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冯乃超组织武汉文化界抗敌工作团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不久转到长江局及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工作。1938年1月,参与筹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成立时被推举为理事,后任文协在渝理事、组织组副主任等职务,积极开展抗日宣传,组织文艺界学习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5年抗战胜利后,冯乃超任中共代表团顾问,参与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建工作。1946年1月,任中共南方局统战部委员会文化组副组长,参与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的和平谈判。同年10月赴香港。1947年初,任香港华南分局领导的文委委员,后接任书记,主管香港左翼文化工作。
1951年,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冯乃超任广州中山大学副校长。冯乃超在这里开始了他24年的教育生涯。他大力改革、广揽人才,引进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前来任教,重振中山大学名校风采。
1983年9月9日,冯乃超在北京病逝,享年82岁。
本栏目由中共佛山市委党史研究室、佛山传媒集团、佛山日报社联合出品
扫码了解更多红色故事
原标题:冯乃超:红色文化“默默的播火者”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黄鹤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