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资讯 >

佛山抗疫|全员核酸检测,三水用26小时交出“四有”答卷

2021-06-09 10:21:04来源:佛山在线

仅用14.5小时,118个核酸检测点准备就绪,80多万人通知到位。

仅用11.5小时,三水便完成了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采样。

6月5日至6日,从筹备部署开始,三水仅用26个小时,便提前完成85.7万人的全员核酸检测,交出了一份有速度、有秩序、有效果、有温度的“三水答卷”。

在这与病毒、与时间赛跑的26小时里,三水发生了什么?

有速度

与时间赛跑提前14小时完成检测

这次疫情防控硬仗,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争。

从6月5日的筹备、发动阶段,到翌日全区全员核酸检测的实战阶段,三水使出“以快应万变”的实招,全力将全员核酸检测战线缩到尽量短。

6日清晨6时多,云东海街道千叶花园居民陈姨如常在森林公园晨运,准备晨运、早餐后到采样点排队。路过鳄鱼湖核酸检测采样点时,她发现帐篷、桌椅、分区已全部准备好。

此时,距离全区紧急召开大规模人员核酸检测动员会,仅过了9个多小时。

6月6日,在云东海街道万达广场采样点,市民有序排队配合核酸采样。/佛山日报记者何艳纯摄

“我们连夜布场,为尽快完成核酸检测准备工作。”云东海街道办事处主任刘勇海说,在全区统一部署下,街道快速做好定点选择、场地布置、物资准备、人员安排、宣传发动、分流机制等工作。

区、镇街、村居工作人员连夜出动,全区七个镇街118个核酸检测采样点和所需物资、人员的安排等,在6日凌晨基本已全部就绪。

5日晚上至6日凌晨一直加班的,还有各村居工作人员、小区物管人员、各单位党员等。他们通过微信群组发布信息、电话通知、上门告知等不同方式,确保通知到户、到人。

万事俱备,6日10时全区全员核酸检测准时拉开大幕。2247名医护人员与政府和社区工作人员、各界志愿者、民警通力协作,全区各大小核酸检测采样点快速进入畅顺运转状态。

“比想象中快多了。”在云东海街道白沙村采样点完成核酸采样的市民刘莘源说,从进入采样点到完成采样,全程只用了约6分钟。待检群众一个接一个地进入采样区,医护人员两人一组熟练地作业,9~15秒便能完成一人的采样。

医护人员手起手落之间,全区完成核酸检测采样的数据在高速刷新。

截至6日12时,已累计完成核酸检测采样120722人份。

截至6日18时,已累计完成核酸检测采样563676人份。

截至6日21时,已累计完成核酸检测采样786325人份。

截至6日21时30分,已累计完成核酸检测采样85.7万人份。

从5日晚7时30分,三水发出全员核酸检测通知,到6日10时正式启动核酸检测,再到完成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采样,三水只用了26小时,比原定的截止时间7日中午12时,足足提前了14.5个小时。

在这场与病毒赛跑的抗疫行动中,三水跑出了有效率、有质量的加速度。

有秩序

流程清晰群众有效分时分流

超80万人口在不到12个小时内完成核酸检测采样,高效率、高速度的背后,是有组织、有秩序的全力加持。

在三水区多个核酸检测采样点,现场布局合理,流程清晰。采样点共设置了查验穗康码和测温区、信息录入区、分流等候区、信息登记区和采样区,每个功能区均有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提供清晰指引。

在分流等候区,10人为一组进行分流,等候过程中,工作人员检查确保每人均已生成个人信息二维码,并以10人为一组生成一个条形码,再将条形码贴在样本采集试管上,完成信息登记后,由工作人员统一带至采样区进行核酸采集。

6月6日,在西南街道鸿安花园小区里,物管人员指引业主分批到采样点做核酸采样。/佛山日报记者赖基润摄

西南街道鸿安花园居民柴军6日上午10时30分跟随物管来到采样点。10时40分时,他按照现场指引,打开粤康码,进入核酸检测采样入口。10时50分,他打开“葵花码”,来到了十人一组的待检区。不到10分钟,他完成了核酸采样。

采样点内,群众在各功能区高效流转;采样点外,排队待检的群众秩序井然,即使不断有群众补充,但队伍长度相对恒定,鲜见大量群众扎堆的情况。

“物管通知我们的检测时段是10时~11时。”全信御景南湖居民邓小姐说,5日晚上云东海社区和小区物管根据楼栋划分出不同检测时段,大家就不会一窝蜂地排队。三水不少社区都实施分时段、分批次的分流机制,避免群众排队时间过长、体验不佳。

“绿化广场检测点排队人数较少,可以通知群众前往。”“白沙村检测点目前人数较多,告知群众稍晚再去。”……采样点现场,云东海社区工作人员一直与小区、村组保持通话,在已经实施分时段分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动态调度,提升采样效率。

区、镇、村居、小区、村组等组织单位紧密联动、环环相扣,以群众需求和体验为导向,营造出安全有序的核酸检测采样环境。

“1012业主在吗?到楼下集中去做核酸采样啦!”6日早上9时许,鸿安花园物管、楼长一家一家拍门通知业主到楼下集合排队,领着一批又一批业主到北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核酸检测采样点做核酸采样。

西南街道鸿安花园以“社区-小区-楼长”联动模式,使得这个超万人口的社区,没有出现市民扎堆情况,完成采样的群众都由衷点赞。

有效果

精准服务全面实现应检尽检

在本轮全员核酸检测中,三水各级、各部门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排除万难,将“应检尽检”的工作原则落实好。

在三水人口构成中,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5.46%,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核酸检测需要做到尽量高效,这需要依靠信息化手段来提高效率,如粤康码、“葵花码”的应用。要实现应检尽检,三水首先要帮助老人、小孩,突破不擅长或不会使用微信的问题。

在芦苞镇长岐村,村组工作人员、医护人员、志愿者组成团队,上门为行动不便的长者做核酸采样。/芦苞镇供图

在5日,各镇街多渠道、多举措提醒群众线上生成采样信息二维码(即“葵花码”),尤其是要帮家中老人、小孩填妥信息生成二维码,确保翌日的核酸检测尽量高效。每个采样点均设有专供老人、小孩使用的绿色通道,绿色通道配有座椅和志愿者。

“志愿者都很贴心,非常感谢。”在云东海街道高丰采样点和宝月采样点,党员志愿者协助长者通过绿色通道完成核酸采样,不少长者称赞连连。在其他采样点,有的老人不懂使用手机获取“葵花码”,志愿者帮助老人联系家人,远程指导家人帮老人申请葵花码,使老人顺利进行核酸采样。

部分行动不便、因年龄太大无法出门的老人,则由医护人员直接上门取样。在以长寿村闻名的芦苞镇长岐村,医护人员直接到户为多位长寿老人完成核酸采样,给予了老人极大方便。

除了老人,在校学生核酸检测也是一个重点难点。对部分有需求上门检测的学校,三水专门组织医护人员进校园,确保核酸检测覆盖全体师生。在校园核酸检测中,师生们自觉佩戴好口罩、有序排队,整个采样过程规范、高效。

三水从群众实际出发的工作模式、创新机制,不仅提高了群众的主动配合度,更解决了特殊群体检测核酸的困难,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得全员核酸检测效果事半功倍。

有温度

拧成合力爱与责任筑牢防疫墙

全区全员核酸检测,是一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疫情防控硬战,一场众志成城必须打赢的全民战役。

“我们手快一点,群众就少等一点。”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护士钟凤娟说。

“我作为党员,要有先锋带头的担当。”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员工、党员志愿者傅海福说。

南山镇六和乐屋村检测点,一名3岁小朋友给核酸采样人员吹风扇。/南山镇供图

“核酸检测采样点需要人力支援,义不容辞。”三水区消防救援大队消防员罗志彬说。

“一看到有招募志愿者,我就报名了。”三水市民潘玉霞说。

……

若有战,召必来。此刻,无论是医护人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无论是党员还是群众,他们都选择成为一名“战士”,驰骋核酸检测一线,为打赢疫情防控硬仗贡献平凡而不凡的力量。

炎炎夏日,医护人员穿着密不透风的厚重防护服,一工作便是三四个小时。脱下防护服和手套,可见绿色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染成墨绿色,原本纤细的手指被汗水泡得发白发皱。

从白天到黑夜,社会各界志愿者、公安辅警、社区工作人员,来回穿梭在人群中维持秩序,为群众解答疑问提供指引,协助医护人员开展核酸检测。连续说话十多个小时,声音变得嘶哑,腿脚渐渐发软,他们却不曾离开岗位。

“谢谢医护人员,一起加油!”在西南街道御龙湾小区采样点,三水区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叶海燕收到来自小朋友亲手绘画的美术作品,上面写着打气的话语,成为她坚守的动力。

“很暖心,疲惫瞬间没有了。”在大塘工业园区产业社区核酸检测采样点,广东欣涛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一线人员送上50多份水饺和一批饮用水,暖心的饺子让志愿者们倍感暖意。

“看到人手不够,我便留下来了。”在有的核酸检测采样点,由于待检人数较多,不少热心群众看到一线工作人员忙不过来,在完成核酸采样后,便自发留在现场提供志愿服务。

“遵守秩序听从指挥,便是对防疫工作的最大支持。”在排队等待核酸采样的市民,炎热的天气并没有让他们变得浮躁,由衷的理解让他们增添了耐心。

患难显大爱,共同抗疫情。在全区80多万人口的共同努力下,在“政民企”的紧密联动下,三水防疫墙越发坚实,牢牢守护着这座美丽健康家园。

三水全员核酸检测时间线

5日晚7时半,三水区发出全员核酸检测通知。

5日晚8时,三水紧急召开全区大规模人员核酸检测动员会。

6日晚凌晨,三水公布七个镇街118个核酸检测点。

6日8时,三水39个区直机关单位派出1428名党员干部下沉到一线。

6日10时,全区118个核酸检测点陆续启动核酸检测工作。

6日12时,累计已完成核酸检测采样120722人份。6日18时,累计已完成核酸检测采样563676人份。6日21时30分,累计已完成核酸检测采样85.7万人份,完成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采样。

原标题:全员核酸检测,三水用26小时交出“四有”答卷

有速度有秩序有效果有温度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梁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