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1月,顺德县北滘公社电器厂生产的第一台40厘米台扇问世,但负责人何享健的好心情并没有持续太久。技术水平和生产设备工艺水平有限,让他在卖产品时心里总不踏实。情急之下,何享健想起了此前接触过的广州第二电器厂的技术人员,请“他”晚上或者星期天来北滘为工厂解决技术问题。
“他”,就是当年羊城晚报记者刘婉玲笔下的“星期六工程师”。1985年,刘婉玲在顺德龙江镇的河边守候了两天,最终写下《从“星期六工程师”引出的……》一文,报道了许多工程师周末下乡镇企业“走穴”的情况。这是这个群体第一次被定义。就是这一因佛山而创造的名词,铸造了许许多多佛山乡镇企业的发展奇迹,也成为了最早的产学研合作的雏形。
“星期六工程师”从何而来?
在美的集团内部编印的《何享健与美的》一书中,何享健回忆了自己的创业史。1980年,受回顺德的港澳同胞的启发,何享健决定做风扇。没有技术、没有人才的他,选择了为国有企业做代工,并与广州第二电器厂,即生产畅销全国的“钻石”牌风扇的远东风扇厂达成合作。
经过一段适应期后,何享健和工人们发现其实生产风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与其为他人做嫁衣,不如再买一些配件,自己生产整台风扇产品。1980年11月,顺德县北滘公社电器厂生产的第一台40厘米“明珠”牌台扇问世。
然而,因为企业规模小,技术人才短缺,风扇质量不高,问题不断。何享健便从广州第二电器厂邀请了一名技术人员,晚上或者星期天到北滘来为自己解决技术问题。
电器厂的技术难题得到化解,风扇质量日趋稳定,销售也节节攀升。1981年,已更名的“顺德县美的风扇厂”,风扇年产量超过1.3万台,总产值超过328万元,员工有251人。
从美的集团的发家史,可以看到大部分佛山乡镇企业的起步路径。此前的媒体报道称,广东省科委1987年做的一项调查发现,在广州的一些科研单位,约有8%-10%的科技人员在从事“星期六工程师”活动。而毗邻广州且乡镇企业起步较早的佛山,成为了许多工程师们“炒更”的目的地。
1988年1月,国务院出台文件“允许科技干部兼职”,“星期六工程师”们的探索功不可没。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们也跃进了广东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放下“铁饭碗”
广州工程师加盟佛山
“星期六工程师”们也许只是怀抱着“多挣一点钱”的单纯目的,但无形中却为佛山民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更探索出了产学研合作机制的雏形。
佛山市南海红星锁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郭樟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1988年,他经营着一个五金厂,主要为广州的国营工厂做五金冲压的零配件,为解决技术难题,也从国营工厂邀请了工程师来工厂。
季华实验室致力于打造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高端的战略科技创新平台。(资料图片)
几乎每个周末和晚上,都会有从广州骑着自行车和摩托车的工程师们,来回穿梭在位于南海的广佛公路交界路段。但刚开始,他们也只是暗地里来往,“有人问起时就说没有。”可见当时“星期六工程师”的位置仍然尴尬。
后来,一位工程师带着做锁的项目找到了郭樟星。多方考虑之后,郭樟星点头了,并给了两位主导技术的工程师股份。但双方合作了3年之后便解散了,原因是其中一位工程师已任国营厂领导,迫于压力选择退出,另一个工程师也同时退了。
不过,也有工程师看到了民营企业长远发展的前景,放下了“铁饭碗”,加入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大潮。1991年,有一个30多岁的年轻工程师在红星锁业兼职半年后正式加入了。“这个人的目标很简单,买房、结婚。”郭樟星说,两年后他就实现了,“最高峰的时候,我们从国营厂请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有七八个,工资从每月2000元到5000元不等。”
如今,这些工程师们基本已经退休,但他们为红星锁业留下的远不止青春和技术。在最恰当的时候,红星锁业在“星期六工程师”的帮助下进入了国际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就取得了月销15万把锁的惊人成绩。往后的20多年的时间里,红星锁业在为国际知名锁具品牌提供代工服务的同时,将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佛山工程师也“炒更”
上市公司从中萌芽
事实上,“星期六工程师”并不只是来自广州,也有佛山本地国营企业的工程师。归然书院创始人鲍杰军还记得,他1992年从江西景德镇来到佛陶集团时,南庄、西樵、三水等地的陶瓷产业方兴未艾,“星期六工程师”与乡镇企业的结合也已经如火如荼。
鲍杰军和同伴们共同打造了两家上市公司,中国陶瓷装备界龙头企业科达机电(现科达制造)和欧神诺陶瓷。而他也曾是“星期六工程师”中的一员,科达机电就是起源于他们的这份经历。
“我当时主要就是搞机械的,可以为工厂做设计、规划和技改。”鲍杰军向记者回忆了那段历史。由于技术过硬,到佛山不久后,就有人带着他一起“炒更”,“当时只要是搞技术的,90%以上都会去干,而且国有企业本身也在跟乡镇企业挂钩合作,赚取更多可灵活使用的资金”。
做了半年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鲍杰军的一生,也让他在佛山陶瓷装备产业发展史上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92年11月,有企业找鲍杰军的同学买磨边机图纸,他们发现这样的需求并不是少数。“当时进口设备太贵了,我们设计好图纸后,干脆直接带人做出来,卖设备。”于是,他跟同学一边“炒更”,一边创业,科达机电就此萌芽。
现在的科达制造不仅实现了陶机装备国产化,也成为了世界建材装备行业的强者。这一切,均可以追溯到1992年的冬天,他们因技术需求导向画出的那套设计图纸。
“当时佛山陶瓷机械正处在行业发展初期,设备都是进口的,乡镇企业有钱可以买设备,但是买不来人才和技术。”鲍杰军说,国有企业的工程师们有技术又有时间,因此借船出海成为了许多乡镇企业的首选。“星期六工程师”的出现,为乡镇企业培养了人才,加速了装备国产化的进程,甚至缩短了整个行业发展的周期。
◎记者手记
向敢破敢立的佛山致敬
“星期六工程师”是广东的一大“发明”,更确切地说,是佛山乡镇企业需求与国营企业技术供给相结合的历史产物。改革开放使广东经济脱缰先行,敢为人先的佛山人敢饮“头啖汤”,充分利用国营机构的工程师们完成了技术的原始积累。
不可否认,佛山企业大胆启用“星期六工程师”,为佛山在改革开放40多年中勇立潮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今时今日“中国制造看佛山”的美誉。
中山大学教授周永章将“星期六工程师”定义为广东科技发展30年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他在《广东科技发展30年及其启示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星期六工程师”的出现,强化了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的新观念,是一种柔性引进人才的方式,铸造了珠三角无数乡镇企业的发展奇迹……“星期六工程师”使广东成为我国人才市场机制发育得最早的地区之一。
确实如此,有了“星期六工程师”们的探索,佛山现在已将“产学研”拓展为“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在政策引领下,佛山云集了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华南高等研究院(佛山)等100个与大院大所合作的科技创新平台;全球科技创新人才纷至沓来,已有10个省科技创新团队和808名国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选择了佛山。
原标题:“星期六工程师”:产学研雏形铸造佛山乡镇企业发展奇迹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倪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