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近日,佛山也提出力争今年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那么,对于佛山这样一座工业城市,如何走出一条制造业城市的生态文明创新之路?
对此,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长欧阳志云认为,佛山作为制造业大市,可从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生态空间格局以提升生态功能,提高生态治理能力三个方面为思路,切实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与部署。
专家简介
欧阳志云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长。其主持完成了全国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估、全国生态功能区划、重点生态功能区划、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研究”、国家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等多个重点项目。先后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撰写和参加编著专著10余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以及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等。
“十四五”时期工业城市生态建设要磨好“三把剑”
针对工业城市面临的五大问题,可从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优化生态空间格局、提高生态治理能力三方面作为应对思路。
记者:对于一座制造业城市而言,要形成绿色生产方式需要应对哪些挑战?有哪些应对的思路?
欧阳志云:工业城市一般都会面临以下生态环境问题:一是资源消耗量大,特别是矿产资源的消耗量非常大;二是污染物排放量大,包括但不限于废气、废水、固废等;三是碳排放量高,特别是二氧化碳;四是大多的情况下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五是生态条件功能不强。在应对这几个问题上,近年来佛山的工作颇有成效,但也必须注意仍有小部分工厂存在以上问题。
针对这五大问题,作为制造业大市的佛山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可从三个思路进行思考与布局:
第一,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比如,某一行业或企业占据着资源的某一个方面并进行生产,从而产生大量废弃物。对于该行业或企业而言是废弃物,但对其他行业或企业也许就是资源。因为从生物学的角度而言,废弃物也是“放出的地方资源”。所以,发展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就是要增强资源的多级利用,要有“这部分用完了,另一部分是否还能用”的思维,将资源的利用开发串联起来。比如发电厂产生的大量热量,能否被城市制暖用起来?钢铁企业所产生的废渣,能否用来“和水泥”?佛山作为制造业大市,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固废,其中不少是可被重新利用的,关键是要思考怎么用的问题。当下,佛山要以现有的工业基础为核心来组建再生工业产业园,布局如电子废弃物利用等再生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资源的节约和再生。作为制造业大市的佛山,要注意通过工艺水平的提高来减少资源消耗,实现以最少的资源完成同等的产出。
第二,优化生态空间格局,提升城市生态功能。要做好该工作,既需要合理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也要加强城市绿地的合理布局。因为,绿地的“量”与布局的合理性对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贡献量是相近的。这也意味着单纯地增加绿地面积,而缺少合理布局,其对人居环境的增益效果将大打折扣。当下,许多城市都习惯于将绿地集中到一定的区域,形成一个面积较大的公园。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城市比较“好看”,利用面积较大,也相对容易实现。但是,对于那些没有生活在绿地旁的人而言,其人居环境的改善效果较为有限。所以,合理规划建设绿地的关键,是增加绿地的居民可达性。而这需从每个街区的角度来考虑绿地的布局,让老百姓很容易就能看到绿地,而不是有地方能让他们看到绿地。目前,佛山市域森林覆盖率达37.36%,城区绿化覆盖率为45.64%,在森林绿地建设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所以,下一步的工作的重点在于绿地布局的合理性。
此外,还要注意提升绿地的质量。佛山可以从提高绿地生物的多样性、加强水文调节功能、增加绿地固碳能力等方面来提升绿地的质量。
第三,提高生态治理能力,降低生态风险。提高生态治理能力,不只是为了解决现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关键还在于预防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当下,佛山要提高生态治理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建立生态监测体系。当下,我国的环境建设体系已比较完整,但生态监测体系整体上还处于空白阶段。二是建立生态评估和考核机制。生态环境变好或者变坏,必须有人来负责。在考核机制方面,重点是生态价值核算机制。当下,深圳、珠海等许多城市都在探索建立生态系统服务或生态产品核算考核机制,核心在于使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与GDP成为考察该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否同步的重要指标,也就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能否实现“双赢”。三是建立生态风险应对方案。比如深圳作为沿海城市,需要做好应对海平面上升、外来物种入侵等生态风险的应对方案。佛山则需要关注如暴雨、洪水等灾害的风险应对机制。
走好生态文明之路可从五方面加强
佛山作为制造业大市,可从社区生态改造、零排放工业区建设、碳排放达峰行动、生态健康绿地建设、生态产品服务价值核算与考核机制等五方面来开展下一步的生态文明建设。
记者:对于佛山走好制造业城市的生态文明之路,您认为有哪些可行的措施?
欧阳志云:基于佛山目前的发展状况,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重点部署:
第一,进行社区生态改造。根据人居环境改善的需求、生态的要求以及城市功能对社区进行生态改造。这种改造要将群众的需求、村居的发展都考虑进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改造不仅仅是对污染的治理,还要考虑生态的治理,比如提高绿地的质量、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水源调节作用等。此外,还要制订好计划,可先从一个社区为试点,逐步过渡到另一个社区,再逐步将改造范围扩大到整个城市。
第二,探索建设零排放工业区。当下,有些城市提出“零排放城市”的概念,但这对作为制造业城市的佛山而言难度较大。佛山可从一些有条件的工业区开始,先行打造零排放工业区示范区。
第三,开展佛山的碳排放达峰行动。此前国家已制定了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佛山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2025年或者2035年的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与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进行能源结构的改造与资源能源节约利用措施的施行。
第四,进行生态健康绿地建设行动。开展这项行动有着两个重要的背景:第一是目前许多城市臭氧污染较为严重,臭氧污染已成为北京、深圳等城市的主要污染之一。而要控制臭氧污染,一方面要加强工业排放控制,另一方面城市绿地的改造也能起较大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植物的臭氧VOC排放量较高,可把绿地上的这些植物替换成低排放植物。第二是当下城市里花粉过敏人群越来越多,要通过研究,列出一个花粉致敏性较高的植物“黑名单”,新建的绿地不用这些植物,已有绿地进行改造替换。
第五,建立生态产品服务价值核算与考核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那么,什么是优质的生态产品?如何体现出生态产品的价值?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建立生态产品与服务的价值核算机制。
以经济措施为主要引导大力推广绿色生活方式
老百姓衣食住行的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一方面有赖于政府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需要经济上措施加以引导。
记者:对于形成绿色生活共识,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广泛形成,您认为政府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欧阳志云: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需要有政府的强力引导,并细化推行的措施。比如在节约能源方面,一颗普通白炽灯功率大约为40W,节能灯泡则在15W到20W之间,LED灯泡则在3W到5W之间,如果政府能大力推广LED灯泡或节能灯泡在普通家庭的使用,相比使用普通白炽灯,电能的消耗量可降低80%。再如,美国加州水资源比较匮乏,而对于一般家庭而言,抽水马桶是用水量比较大的家居用品。因此,加州政府就规定,当地的抽水马桶一次用水量不能超过某个标准,有效的缓解了当地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当然,高标准的绿色生活方式往往对应的是高成本,故建议可先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进行引导性或半强制性的推广。此外,还有如鼓励居民采用公共交通出行、出台反对食品浪费法等法律法规。这些关乎老百姓衣食住行的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一方面有赖于政府加强宣传教育,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采取经济上或是强制性的措施来进行引导与推广。
记者:近年来,佛山大力建设“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百里芳华”既是一个生态工程,也是一个民生工程。您认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如何与乡村振兴等民生工程有机结合起来?
欧阳志云:把乡村振兴的民生工程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是当下社会发展阶段所必须做的事情。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每个发展阶段,人们的主要诉求并不一致。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阶段,大家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而忽略了环境污染。而到了建设全面小康阶段,老百姓对于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此时进行生态建设正是水到渠成。我们所有相关工作的关键,是要在满足老百姓对环境要求的同时,使经济发展也处于相匹配的状态。
具体如何实现,每个地方要根据当地乡村的特点来进行工作部署。佛山工业较为发达,乡村也都基本实现“工业化”,乡村的污染也就不只外源性,自身也产生大量需要处理的污染。个人建议,第一,佛山要实施美丽乡村与美丽社区计划,将城市与乡村都囊括在内,整体治理。第二,乡村的污染治理要从“头”开始——无论是水污染、大气污染还是垃圾污染,哪个问题“最出头”、最困难,就从哪个问题开始治理。因为解决一个难点问题,往往就能解决一大批问题。第三,生态治理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乡村既要美丽也要干净。此外,针对佛山正在进行的村级工业园改造,建议从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出发,比如污水排放的量不能超过多少、碳排放的比例不高于多少等,做到真正“腾”干净“笼子”换鸟。
更多专题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原标题:高端访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长欧阳志云:
走好工业城市生态文明创新之路佛山如何开新局?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林润栋
制图|杨晓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