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资讯 >

高明明城镇庙边村永固严公祠:凝聚宗亲 系住乡愁 留住人心

2021-02-23 19:41:04来源:佛山在线

明城镇庙边村,因村在洪圣庙侧而得名,至今已有至少534年历史。庙边村全村均为严氏,在村东南位置建有永固严公祠。祠堂既有祭祀祖先之用,亦是宗族团结精神的实体体现。每每祠堂需要修葺,村民均踊跃捐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庙边村的旅港同胞众多,他们在外拼搏,却始终不忘庙边乡愁,多次回乡捐资建设村道、牌坊等设施,造福家乡。与此同时,庙边村民铭记宗亲兄弟姊妹的无私馈赠,无论是牌坊揭牌的纪念对联、还是捐资建设的芳名册,均完好保存,展示在祠堂显眼位置,表示感恩。从过去,到现在,旅港同胞和庙边村民始终心连心、同发展,位于村东南的祠堂,正是这份乡土情感的坚实纽带。

祠堂稳重肃穆

细节尽显匠心

昨日,循着村道走进庙边,记者很快就来到位于村东南位置的永固严公祠,一眼就能看见用金漆书写的“永固严公祠”五字,字体稳重而庄严。和高明其他村落的祠堂一样,永固严公祠的黑瓦顶、青砖墙凸显了朴素、稳重的气质。

走近细看,屋檐下多幅手绘和灰雕画作,为这股庄严带来了生机与朝气。左边一幅春梅报喜图,用灰雕的形式立体塑造出春鸟休憩在梅花一旁,展现出一派暖和生机;右边一幅桃菊喜鹊图,与前者相互呼应,秋菊寿桃喜鹊相交互动,描绘出一番热闹与繁荣。

版幅最大的要数“永固严公祠”五个大字上方的南山九老图。该图以彩绘的形式呈现了一幅安乐祥和的画面,画中老人均面容圆润慈祥,或喝酒畅聚,或摇扇纳凉,或开卷品读,或拄杖赏景,寓意添福添寿,平安富足。

庙边村永固严公祠。

除了屋檐之外,屋脊、窗沿以及瓦片末端等多处均缀满了石雕、砖雕、木雕、彩绘等装饰,琳琅满目,处处显示出建筑者的精湛工艺,同时也透露出庙边村人对祠堂的尊敬和重视。

推开祠堂木门,便看到祠堂内里乾坤。方形天井,让祠堂内部有了充足的采光,阳光透过祠堂的香火烟气产生丁达尔效应,更添几分肃穆。庙边村祠堂为二进式,由祠门和享堂构成,享堂供奉庙边祖先,左右两边为连廊,整体建筑规划方正。在祠堂内部,无论是天井的屋檐下、连廊处,多个位置均有类似屋外的金漆、木雕等装饰,细节之处尽显用心。

而祠堂的右边附带了厨房,每逢村中盛事,村民均可在此烹调佳肴,大家围坐祠堂中共享美食、共叙情谊。

族谱记载千年史

祠堂修葺聚人心

翻开庙边村村民严伟权提供的族谱可以看到,庙边村的祖先足迹记录可追溯到近千年之前,即公元1031年(北宋天圣九年),庙边村的祖先在那时候开始迁徙入粤,历经十几代人的不断迁徙,来到如今高明明城镇佳田村。

庙边村村民严细华向记者介绍,严氏全仁公在佳田村生育一子,名为子明,子明又生育了永兴、永固、永源、永植、永诚五子,永兴选择到榄岗繁衍,后三子均留在佳田,永固则到佳田村旁边的土地开村(即如今的庙边村所在地),成了庙边村的开村始祖。从此,庙边村村民便在此休养生息,不断繁衍。

据《高明县地名志》记载,严姓从佳田迁至庙边的时间为明成化年间,以此推算,庙边村至今已有至少534年历史。至于永固严公祠的历史,记者多番查证,可惜仍然无法得知永固严公祠的具体修建时间。

旅港同胞捐资购车的芳名册。

但可以确定的是,永固严公的子孙后代对祠堂十分爱惜保护。根据记录,祠堂近年来一直保持修整维护,近四次的修葺时间分别为1989年、1999年、2012年和2017年,平均每7年左右就修葺一次,保证祠堂历久常新。

另外,在祠堂修葺的捐资芳名册上可以看到,每当祠堂修葺,村中兄弟姊妹均会踊跃捐资,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祠堂修葺,既是村中大事,更是自己的一件责任事。”严细华说,踊跃捐款体现了庙边村的宗族团结,修葺后亮丽的祠堂,亦会进一步巩固自身的身份认同感,村民之间感情更加紧密。

外出打拼谋发展

始终心系家乡人

明城镇历来以海外侨胞及港澳同胞众多著称,位于明城镇的庙边村同样不例外。在祠堂修葺的捐资芳名册上,总能轻易发现庙边村旅港乡亲的捐款记录,而且都是慷慨解囊,金额不菲。

“当时庙边村旅港拼搏的乡亲为数众多,但背井离乡亦是当时的无奈之举。”今年73岁的庙边村村民严振辉告诉记者,庙边村过去由于缺乏充足的流动水源灌溉,农业耕种经常遭遇困难,收成受限。为了生计,村民只能外出打工。经过艰苦的拼搏,不少旅港同胞在香港站稳了脚跟,事业有成后,他们将钱存起来,帮助家乡建设。

“只要有所盈余,庙边村的旅港同胞们便回村捐资建设,想方设法增加庙边村村民的收入。”严振辉说,旅港同胞们虽然身在异乡,但始终牵挂着家乡的乡亲父老。

由旅港同胞捐资建设的庙边村牌楼。

让他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在1981年,旅港同胞共同捐资购买了一辆货车回村,帮助村民运输农作物,同时向周边其他村提供运输业务,拓宽庙边村的集体收入渠道。

“别说汽车了,当时如果有一辆自行车都很了不起了,如果有摩托车更是让人羡慕,突如其来的小货车让大家大开眼界,纷纷去看热闹。”严振辉回忆,当时还发生了一件趣事,货车送到村后,便顺理成章地计划开拓运输业务。但很快,问题便随之而来——庙边村整条村都没有一个人有驾驶证。

为此,旅港同胞们马上安排人员,专门指导庙边村培训司机,此事在高明曾轰动一时。如今,一份1981年写下的“香港兄弟捐资买汽车芳名册”,仍用牌匾完好地保存在祠堂显眼位置,至今已经存放了40年。

艰苦奋斗创事业

同心同力建家乡

除了捐资购买汽车外,最有标志性的还要数进村必经的庙边村牌楼。在牌楼支柱上,清晰地标明该牌楼建于1986年,牌楼整体全部以彩瓷覆盖,历经35年的风雨,如今牌楼依旧气势恢宏。据悉,该牌楼是旅港同胞捐建的,合计款项63500港元。这对当时人均月收入只有大约20元的庙边村民来说,可谓是一笔巨款。

“当时牌楼建成的景象,我还记得很清楚。”今年47岁庙边村村民严坚华表示,建成开幕当日,旅港同胞邀请了有名的港澳黄昌国术体育会(至今已有91年历史)到场醒狮庆贺,现场锣鼓齐鸣,鞭炮齐响,旅港同胞悉数回乡,场面热闹,可谓是光宗耀祖。

据严坚华介绍,当时高明各村基本都没有牌楼,如此亮丽高规格的牌楼,庙边村应该是首个。牌楼揭幕当日,港澳黄昌国术体育会还书写对联致贺,对联文字为:万象更新高明县,千祥云集庙边村。如今,该副对联仍完好地保存悬挂在庙边村祠堂内,捐建牌楼的芳名册同样悬挂在显眼位置,体现出庙边村对旅港同胞捐资的感恩。

严坚华表示,庙边村当时到香港打拼的同胞,大多从事艰苦的基层工作,靠的是夜以继日的勤奋和拼搏,钱赚得也并不容易,平时生活也相当节俭,节省下来的钱,都尽力回馈家乡,体现出旅港同胞们对庙边乡亲父老的牵挂之深。

除了庙边村牌楼外,旅港同胞过去还捐资建设村中基础设施,包括庙边村环村路实现硬底化、鱼塘护栏、思乡亭等,造福村民。

至今,旅港同胞仍与庙边村保持密切联系。据统计,目前庙边村有110多名旅港同胞,每到春节、清明等重要节日,他们都会回到庙边村祭祀祖先。“今年因疫情原因,旅港同胞们都无法返乡,但我们会通过微信群送上节日祝福。只要有心,大家必定都能感受到那份同根同源的宗亲之情。”严坚华说。

原标题:明城镇庙边村永固严公祠:凝聚宗亲系住乡愁留住人心

来源|佛山日报

文图|记者陈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