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中”的红灯亮起,医生们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之中。一支支麻醉药从各种管道进入病人体内,几分钟后,患者进入预定的麻醉状态,手术室里除了器械碰撞的声音,还有监护仪发出的“嘀嘀”声。麻醉医生紧紧地盯着所有监护仪,熟练操作各种麻醉设备,根据手术的进程,调整麻醉深度和输血输液速度,一方面要保护患者不会因为麻醉或手术出血而出现意外,还要保证他们在手术结束后能安全醒来……
一台手术成功了,人们往往将所有功劳归于主刀医生,却鲜少有人会感谢麻醉医生。而偏偏一名麻醉医生的水平越高,存在感就越低。因为,他会让你在安全、无痛、舒适的状态下完成手术,你甚至不会记得自己刚从鬼门关走过一遭。
麻醉医生在一台手术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记者带你走进三水区人民医院麻醉科找寻答案。
麻醉并非简单的“打一针”
住院部12楼,一扇密不透风的门,将公共区域隔断,不时有医护人员推送病人,步履匆匆。
这里是三水区人民医院的手术室。
穿过那道门,经过医护人员的换鞋更衣区后,便进入手术室走廊。这条长廊连接着两排手术间,每天这里要做30~40台手术。
早上7时半,手术室就开始忙碌起来,术前准备有条不紊地进行。8时,手术患者被准时送进术前准备间,一天繁忙的工作正式开启。
突然,麻醉科MDT会议室传出一句:“你敢麻,我就敢做!”循声望去,只见医院几位科室主任和专家聚集在一起,这是什么阵势?
原来,一位74岁老人因严重车祸致颅脑外伤、全身多发性骨折、失血性休克被送进区人民医院急诊科,病情极其危重,需要立即进手术室行开颅手术。但患者深度昏迷、瞳孔散大,生命体征不平稳,十分危险,能不能上麻醉?如何上麻醉?是摆在麻醉医生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如果麻醉保障不了,手术也就无法开展,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老人的生命被死神夺走。”区人民医院一位外科主任说。
周密商讨过后,麻醉科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区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盛恒炜和麻醉科护士长廖先梅带领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抢救性麻醉方案,全方位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包括麻醉血流动力学、麻醉深度、体温、颅内压、肾功能等,各种急救设备准备待命。
盛恒炜(左一)带领科室骨干做深静脉穿刺。/医院供图
但是术中的意外远比想象中来得更加危急。术程进行到一半,患者血压骤降,继而出现心律失常、室颤、心跳骤停……盛恒炜带领麻醉团队立即启动抢救方案。
各种救命药物进入患者体内,包括80多支肾上腺素。终于,患者的心脏恢复了跳动,血压慢慢升高,手术医生在麻醉医生强有力的保障下继续进行手术,两个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
“很多人认为麻醉医生的工作只是给患者打一针就完事了,事实上那是相当片面的。麻醉医生身负维护生命体征全部指标的责任,手握危重患者的生命线。”盛恒炜说,从麻醉前查阅患者病史、术前随访和心理疏导,到准备麻醉药品和器材,手术中实施麻醉和维持。手术结束,麻醉医生还需要帮助患者及时恢复意识,安全度过麻醉苏醒期。“从这一点来说,麻醉医生是陪伴手术患者最长时间的人员。”
“麻醉医生很辛苦,面临着无数的挑战,却用始终如一的勤勉和奉献,力求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然而,这个群体很少受到关注和收获喝彩,只是无影灯后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盛恒炜说。
“指哪打哪”缓解患者术中痛苦
在麻醉科办公室,盛恒炜目不转睛地盯着办公桌正对面的白墙,上面挂着一台大型液晶显示器,所有手术室的影像清晰地透过屏幕播放。作为麻醉科的带头人,盯好每一台手术的操作进展已经成为他的习惯。
“手术工作,一丁点儿马虎都要不得,细节必须百分之百的安全精准”。盛恒炜说,“手术前,我们之所以反复讨论,最主要就是确保麻醉方案个体化、精确化和舒适化,尤其是婴幼儿和高龄患者手术。”
目前,区人民医院麻醉科引进了食道超声、PICCO、麻醉深度监护仪、TCI泵、可视喉镜、可视喉罩、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纤维支气管软镜、液体加温仪等新设备,每个麻醉医生都能熟练掌握各项新技术,并将其运用到手术中,为医院各类手术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过去,麻醉医生多采取‘盲打’,随着可视化麻醉技术推广应用,麻醉医生实现了‘指哪打哪’的精准化麻醉。”盛恒炜介绍,相比于之前的“盲打”,可视化技术安全性更高,手术创伤小,可大大减少患者插管和穿刺的创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可以实现精准定位,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近两年,区人民医院麻醉科每年完成手术及疼痛诊疗过万例,急危重症手术率增长13%,可视化技术普及率达到76%,手术患者年龄从婴儿到104岁,先后举办了四次区市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参与院内外疑难、复杂、特殊病例讨论会诊50多例。为三水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各级手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麻醉医生在一台手术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盛恒炜的回答是:麻醉医生是生命守护者。
原标题:无影灯下的生命守护者
三水区人民医院麻醉科团队钻研新技术,提升麻醉精准化舒适化水平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吴昱萱通讯员三医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