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资讯 >

深读|三水新城出新招解锁城乡“融”点

2021-02-09 15:41:18来源:佛山在线

“外面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转进村里却是小桥流水,很幽静。”这是市民何健冰来到云东海街道伏户欧南村的第一感受。经过多次考察,她决定留在这里,租一座百年民宅改造成自己的工作室。

在过去十年里,三水新城城市化发展不断加快,催生了一批如欧南村般毗邻城市的城中村、城郊村。然而,城乡空间毗邻而不交融、资源配置与发展活力不相协调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城市化不等同于城市吞并乡村。乘着为全省乡村振兴探路的东风,一场以规划先行、补短板与激活力并重、以点带面探索城乡融合的探索实践,在三水新城全面铺开,城乡的融合度开启了从量变向质变的整体性跨越。

这片承载着三水城市梦想的空间,如何抓住城乡融合的关键点?

融点1

让城中村变城中景

来到云东海街道伏户村委会欧南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三四层高的别墅小楼——精致的外墙设计,门口有统一规划的停车位,不远处是绿意盎然的小公园。再往里走,又是另一番景观:池塘连片,古屋鳞次栉比,百年古树相互掩映,一片浓浓的岭南古村风韵。

“村里交通便利,居住环境越来越好。”村民李广亮说。他今年三十多岁,从小随父母搬到城区居住,三年前全家搬回了欧南村。

如果从高空俯瞰欧南村,村子东西两侧以云东海大道和翠云路为界,外面是高楼大厦,里头是清幽古村,城与乡在这里交融。

在三水新城周边,分布着如欧南村般的城中村、城郊村,在地理空间上城乡交融,但在形态方面却缺乏协同发展的步调。

云东海街道横涌村。村貌干净整洁,连片池塘倒映蓝天,村外是万达广场,城与乡在这里交融。/区档案局李东摄

在过去较长的时间里,与蒸蒸日上的城市区域不同,欧南村等乡村面临着村貌混乱、硬件设施老旧等问题,城强村弱的现状亟待改变。

近年来,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三水新城在建设城市的同时,将发展的目光投向乡村,以伏户村、石湖洲村、杨梅福田村等为示范点,通过人居环境整治、规划建设公共空间等途径,让乡村由表及里迎来蝶变。

如今在伏户欧南村,旧民宅焕发新魅力,村民家门口建起篮球场、儿童游乐中心等设施;在石湖洲村,破损的村道有了质的提升;在福田村,荒地变成花海和公园,城乡公共设施互联互通,村民的幸福感大大提升。

乡村变美,设施提升,引来村民回流。以伏户村为例,仅2019年一年,该村便有100余人回流。

融点2

把均等化落到实处

在石湖洲村,以邓培故居、南山书舍等为核心的连片古宅成为村里的“文化圈”。茶余饭后,到南山书舍看书,或到邓培故居逛展馆都是村民的好选择。每逢端午、中秋等佳节,这里总有好戏上演。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不仅要从形态上美化乡村,也要提升乡村在公共服务上的短板,不断拉近城乡差距。近年来,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三水新城将乡村群众关注的教育、医疗、文化、政务服务等多项公共服务下沉到村级,促进城乡公共文化均衡发展。

以政务服务为例,去年8月,云东海街道在伏户欧南村打造全区首个具有行政审批功能的自然村一级党群服务站。今年1月4日,云东海已有10个村(社区)政务服务专区开放,形成五分钟政务服务圈,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到无差别的政务服务。

“从家里走过来,5分钟都不到。”在欧南村党群服务站补办居住证的陶女士说。该党群服务站从落成投用至今,已经办结1602件事项,服务人数约2000人次。

石湖洲村的南山书舍现为农村图书室,藏书5000册,可与全市几百个图书馆通借通还,已成为村民的精神文化场所与游客的网红打卡点。(资料图片) /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将公共服务向村级延伸,并不一定要大拆大建。在打造公共服务阵地时,三水新城多以村中原有的建筑为载体进行修缮与提升,注入文化等多项元素,让古祠堂变身展览馆、破旧书舍成为农家书屋、荒废的老宅成为党群服务站,既下沉了服务,也留住了乡愁,与新城的新气象相得益彰。

融点3

借“文化+”激发活力

“到了假期,平均每天客人比以前多了几十人。”望岗楼农庄的老板徐绍良说。这是一家深藏在福田村一座小山岗上的农庄,以前主要做熟客生意,如今生面孔多了不少。

为这家农庄带来人气的,是福田村一年四季不重样的花海以及毗邻云东海北湖的良好生态环境。2020年11月底,云东海街道举办的一场旅游文化节,让福田村迎来了新的人气高峰。

如今,这个曾经留不住年轻人的小水乡,正成为人们争相打卡的网红村,民宿、草莓采摘园等产业项目相继入驻,部分年轻人也在观望。“等村里的旅游发展好了,我就回家做民宿,结束‘打工人’生活。”早年搬到城里的徐先生说。

拉长观察的时间线,城强乡弱的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的背后,是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造成乡村发展能力持续下降。要真正克服城市的虹吸效应,就要让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激活内在发展活力,从而推动建立城乡长效协同发展机制。

在全国“乡愁经济”崛起的背景下,三水新城依托毗邻城区的良好区位优势,以“文化+”融合乡村的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等资源,以“一村一品”促农文旅融合发展,将激活乡村发展活力,压宝在乡村旅游产业。

“发展乡村旅游要保留特色。”云东海街道农业农村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伏户村依托“小明星”故里的人文内涵,以及较为完整的古村落,将打造集文旅、餐饮为一体的三水版“岭南天地”;石湖洲村以邓培故居树立红色招牌,吸引党员群众前来打卡;福田村以水乡与生态为底色,让古村与文化碰撞出新火花。

一年四季不重样的花海,为福田村带来了人气和财气。(资料图片)/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上述负责人表示,整个新城片区还将依托云东海北湖的生态优势、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国字号”品牌优势,将北湖沿湖多个乡村连片提升,引入采摘园、民宿等项目,串珠成链形成休闲生态文旅圈,盘活资源打造品牌,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融点4

以“三生”融合促质变

谈起三水新城,人们期待的是将勾勒三水城市天际线的180米超高写字楼——双子星城,或精彩演出不断的文化新地标——三水区文化活动中心。这一片承载着三水人新城市梦想的区域,将如何推进乡村振兴?

回顾三水新城的发展历程,三水新城2011年启动建设以来,城市化发展较快,但发展时间尚短,城乡在资源配置、发展活力等方面并不协调。

推进三水新城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城市新标杆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三水打造全省乡村全域振兴样本的必经之路。而推进城乡融合,不是消灭乡村、将乡村改造为城市,也并非在乡村另起炉灶,推倒所有根基重来。

近年来,三水新城以双轨并行的思路推进城乡发展。在乡村振兴工作上,三水新城片区以乡村振兴示范点为着力点,在立足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乡村道路、人居环境等硬件设施,下沉多项公共服务,并以“文化+”活化古村资源,激活乡村内在活力,走出了一条规划先行、示范村带头、补短板和激活力相结合的路径,让城乡融合从量变向质变整体跨越,实现生活、生态、生产“三生”融合发展。

今年以来,借助古村文化市集、旅游文化节等文旅活动,欧南村、福田村等网红村的人气攀上新高峰,农文旅融合发展迈出一大步。但长久地看,如何将现象级活动沉淀为乡村文旅品牌,让乡村从“活”向“火”纵深发展,云东海还需再加把柴。

在此基础上,要实现全域性城乡融合,三水新城还需将乡村振兴的经验和成果从示范村向更多乡村扩散,以点带面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唯有从深度和广度持续发力,才能突破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产资源双向流动。

“未来,我们希望三水新城的居民都能在这里找到诗和远方。”在云东海街道办事处主任曾法强的描绘中,三水新城的“诗和远方”没有很远,就是城区外的乡村田野。

在这张蓝图中,乡村是城市快节奏生活的留白,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组成;城市为乡村休闲游提供市场与动力,让乡村保持发展动能,城与乡相互赋能,共荣共生。

原标题:城市三水新标杆如何走出城乡共荣共生新路子?

三水新城出新招解锁城乡“融”点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黄妙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