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相关报告显示,佛山在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位列第27位,较2019年上升7位。
激流勇进的科技佛山,于逆境中争上游,于困境中焕生机。
佛山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牢牢把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战场、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全力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经济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市委书记鲁毅在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上表示,佛山将坚持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深入实施“强核工程”,大力实施“揭榜挂帅”,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和智能装备、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氢能源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取得新突破。
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以及美的集团、佛山华数机器人、伊之密、格兰仕等创新领军企业,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示了佛山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
崛起的创新军团
2020年11月,美的集团宣布将投资30亿元在顺德杏坛建设全球领先的机电产品生产基地,全面达产后产值预计可达150亿元。这距离美的南沙智能工厂成功入选全世界范围内仅50余家的“灯塔工厂”才过去两个月。
入选“灯塔工厂”、打造全球领先的机电产品生产基地背后,是美的集团掌握核心技术的底气。
早在2018年,美的集团就成立子公司上海美仁半导体有限公司。目前,其开发的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已大面积应用在美的集团的产品上。
在高端智能装备的创新领域,佛山企业也没有缺席。
2020年10月,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项目计划投资总额达到20亿元,建成后全集团销售收入将超过50亿元,将实现再造一个伊之密的目标。
工业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制造业大市,在2020年面临严峻的国内外疫情和经济形势之际,佛山迎难而上,打响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早在2019年,佛山就出台“科创35条”,提出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支持核心技术攻关;2020年,佛山首次出台针对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的具体配套措施《佛山市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实施细则(试行)》,誓将核心技术牢牢抓在自己手上。
2020年12月,佛山市科学技术局公示了2020年佛山市重点领域科技攻关(产业领域)拟立项的12个项目。佛山华数机器人、隆深机器人、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等均有项目入选。同时进入公示名单的,还有代表国产力量与世界一流陶瓷装备巨头同台竞技的科达制造、在国内开创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维尚家具、拥有年产医疗康复器械数百万台套产能的顺康达医疗……
在这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佛山创新军团规模越来越强大。
创新要素涌向创新高地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2020年,佛山加快形成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提供更有利的根据地。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佛山国家高新区两大战略平台的创新承载力、驱动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各类创新要素纷至沓来。
2020年11月11日,国内最大直播公司之一、腾讯集团旗下子公司虎牙公司竞得三龙湾南海片区一宗商服地块,拟打造为全球研发总部,并为该区域吸引约3000名高素质技术人才;11月28日,计划总投资20亿元的大族机器人先进制造集中示范园项目在顺德动工。
2020年11月,位于三龙湾南海片区的季华实验室主体建筑初现雏形。/佛山日报记者龙翔摄
佛山国家高新区也频传捷报。2020年12月9日,佛山桃园先进制造研究院在力合科技园成立。这个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克崧的技术为引领的研究院,将打造高端专用先进涂层产研创新示范平台,推动佛山高端装备产业转型升级。
历史经验表明,自主创新是别人抢不走的法宝、废不掉的武功。
2020年,佛山加快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建设步伐,两个省实验室部分办公场地在12月相继投入使用,极大提升了佛山自主创新能力,佛山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也由此迈入新阶段。
孵化器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媒介。近年来,佛山打造起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目前,全市拥有180家左右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其中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均超20家。
佛山还通过推进大院大所行动计划,构筑创新资源集聚新高地。2020年,驻扎在这片土地上的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00家。
案例
季华实验室:孵化企业赋能佛山高质量发展
在加入季华实验室的一年多时间里,周辉博士每天都在想办法缩短全光纤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治疗仪从工程样机变成产业样机的周期。
周辉是季华实验室眼科高端医疗器械与设备研发中心负责人、广东麦特维逊医学研究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2019年8月,以他为代表的留美归国创业团队加入季华实验室,开始了将眼科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的尝试。
“现在我们医院所用的白内障飞秒激光仪器百分之百依赖进口,尤其是飞秒激光器、新型OCT及芯片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都被欧美垄断。”周辉说,我们要做的就是解决“卡脖子”技术,打破垄断。
强强联手,麦特维逊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技术创新领域打了一场漂亮仗。2019年,实验室旗下的季华科技有限公司入股麦特维逊,在资金和技术上为周辉团队提供支撑。周辉介绍,产品已拿到4项发明专利,核心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有些技术指标甚至超越欧美,为下一代产品作技术储备。
“争取在3年内获得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在此后5年实现5亿元~10亿元的销售产值。”周辉对未来充满信心,“这将把千亿级别的眼科诊断与治疗产业引入中国、引入佛山。”
佛仪科技(佛山)有限公司是季华实验室孵化的第一家科研成果转化高科技公司,旨在创新研发及制造半导体设备关键零部件,填补国内空白,目前已申请国内发明专利55件。继2019年9月在半导体集成电路零部件产业佛山峰会上发布首个“JHL”(季华实验室)品牌产品后,佛仪科技在2020年成功交付2台半导体设备,还有3台设备正在生产制造中。
麦特维逊和佛仪科技只是代表季华实验室参与佛山核心技术攻坚战的一个“小分队”。自成立以来,季华实验室在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同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佛山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现已孵化7家高科技企业和一支成果转化基金,累计申请发明专利340余件。
格兰仕:攻坚克难向数字科技型企业转型
风狂浪急见英雄。2020年,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实现营收同比增长48%。“过去一年,格兰仕不裁员不减薪,还招聘了14000人。今年还将再招聘5000人,在顺德再造一个格兰仕。”格兰仕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梁昭贤说。
格兰仕逆势增长的秘诀,在于其多年来坚持创新引领,打造核心技术。早在20年前,格兰仕便开始打造家电制造全产业链。通过攻克磁控管核心技术难题,建立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控管生产线,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目前,格兰仕包括磁控管、变压器、压缩机、电路板、电机等都能自主生产,具有强大的家电自我核心配套能力。
强大的配套能力让格兰仕在疫情期间率先复工复产。2020年上半年,格兰仕只花50天便建成年产1100万台健康家电的智能制造基地,全线导入MES系统,实现柔性定制化生产,有效满足了暴增的国内外订单需求。
格兰仕的创新脚步越走越快。2019年9月,格兰仕宣布“科技格兰仕”的新定位、新目标,同时发布格兰仕全球首款物联网家电定制芯片“BF-细滘”。从家电企业转型数字科技型企业,透露出格兰仕对掌握制造业“卡脖子”技术的一贯坚持。
围绕科技转型的目标,格兰仕大力推动开源芯片产研城扎根顺德,产学研多维度开拓开源芯片生态圈,首期规划投资100亿元在顺德建设世界级开源芯片基地。2020年9月,格兰仕与赛昉科技、跃昉科技等开源芯片生态伙伴共同发起成立“中国芯”开源芯片生态合作联盟。
目前,第一块自主开源芯片“BF-细滘”已经应用到家电产品上;更加高端智能的“NB-狮山”顺利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测试,以同时满足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慧环保、智能制造等不同应用场景需求。
航船有了压舱石,吃水就深,航行就稳。梁昭贤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格兰仕将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用好科技“第一生产力”,全产业链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文/佛山日报记者阮凤娟)
创新型城市建设显成效
2020年12月26日,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相关报告显示,佛山在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位列第27位,较2019年上升7位。
科技战疫有担当
安排2300万元支持7个项目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攻关;24个疫情防控技术和产品被推荐至省科技厅;季华实验室等3家佛山企事业单位项目获广东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科技攻关应急专项支持。
高企数量创新高
2020年,佛山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5718家,较2019年增加884家,增长量在全省地级市中排名第一,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季华实验室投入使用
2020年12月,季华实验室正式入驻新园区。目前,实验室全职人员440余人,包括1名中科院院士(全职);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10项、立项经费超过5亿元。
仙湖实验室部分场地交付使用
2020年12月1日,佛山仙湖实验室运营团队正式进驻位于丹灶氢谷的实验室新场地办公,目前专家及人才公寓、中试车间已竣工交付。实验室科研人员已达84人,其中院士7人。
大院大所合作加速
2020年,佛山深入实施大院大所行动,引进建设创新平台7家,累计组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载体100家。
广泛建立研发机构
累计建有省(企业)重点实验室27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03家,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56家。
首获中国专利金奖
2020年1月~11月,全市专利申请量达85109件,同比增长17.2%;专利授权67135件,同比增长26.8%。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中,佛山共获奖48项,总数位居全省第二,仅次于深圳,并首次获得中国专利金奖。
原标题:创新佛山:打响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倪玉洁
制图|王淼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