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林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财政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财政学会理事、广东省财政学会副会长、广东政府采购协会顾问、广东省税务学会理事兼学术委员等。
其在财政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与金融、风险投资领域有多年的研究经验。在《财政研究》《税务研究》《国际金融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并出版多部学术专著和教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大背景下,作为重要抓手之一的金融如何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实现创新发展?对此,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接受佛山日报《理论周刊》专访时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应以金融科技、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绿色金融、融资租赁五大领域作为着力点,拉动消费、投资以及出口“三驾马车”助推城市发展。
1、构建新发展格局,大湾区要做最佳实践者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以借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完善我国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
《理论周刊》: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形成,给包括佛山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带来了哪些机遇与挑战?
林江:我国经济增长对内需依赖逐步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发挥重要牵引作用已到关键时期。同时,近10年来我国净出口占比逐渐降低,进口占比开始逐步扩大,外贸“大进大出”的格局正逐渐改变。
在这种背景下,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增强畅通国内国际大循环的功能,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展韧性足、创新转型机遇多、不平衡发展空间大等潜在优势,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积极带动国际市场复苏与繁荣。这是当前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此外,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为我国参与国际市场分工、弥补国内要素短缺、吸引国际先进生产经验和技术等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将使粤港澳大湾区在促进我国城市群、都市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区域具备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样板的良好条件和制度优势。
但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现象,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不仅将成为“双循环”体系的重要节点枢纽,而且可通过产业链转移、升级、重构等方式更好、更快地实现内部均衡发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加快广东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成为助力我国经济发展实现整体能级跃升的关键之举。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加速推进,将加速粤港澳大湾区大消费市场的构建。2019年我国的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达到10276美元。另外,我国正处于消费升级的重要时期,高端消费、服务型消费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同时,今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发布的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加速落地,依托互联网的各类新型消费模式受到追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协同并进。粤港澳大湾区目前正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短期内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又可以发挥乘数效应,为各类要素自由流动、经济动能有效转换提供重要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以借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完善我国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未来,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并由此提升价值链,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目标。
另外,粤港澳大湾区致力于推动港澳地区与珠三角九个城市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的领先资源优势,在深化国际合作的条件下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的营商环境,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最佳制度创新与实践。
2、走金融业创新之路,要把握三大升级契机
在金融地位凸显、产业支撑夯实的条件下,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必须契合湾区经济转型、产业高端的特殊性,走“科技+金融”体系下的金融全面升级道路。
《理论周刊》:要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金融作为重要抓手之一,如何支撑湾区产业发展,实现大湾区建设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对接?
林江:金融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产业、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者。当下,金融业已具备支持湾区产业发展的条件。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系统基础牢固、底蕴深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香港、深圳、广州为主的第一金融梯队,以佛山、东莞、澳门为主的第二金融梯队,及其他城市所构成的200亿元的第三金融梯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区域金融协同基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完备,既有强大的制造业发展优势,也有以深圳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同时具备香港、澳门两大先进的现代服务业中心。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特征,各地被赋予的金融功能定位也各有侧重。
在金融地位凸显、产业支撑夯实的条件下,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必须契合湾区经济转型、产业高端的特殊性,走出一条金融业创新之路——“科技+金融”体系下的金融全面升级。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业将重点为基建、高净值人群及大型企业资产管理、重点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以金融为抓手,促进湾区建设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接,佛山可以抓住以下三大契机,走出金融业创新发展新路:
首先,统筹服务好重大区域发展。目前,包括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等在内的重大区域发展加速,金融行业从业者应积极寻找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在内的重大区域内部重点地区的发展前景,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服务重大区域的精细化程度。比如,佛山市银行保险机构的服务对象可不局限于佛山,而服务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服务于整个城市群。
其次,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新型城镇化和大消费市场为抓手,加快推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的协同经营模式。比如,佛山市金融机构可走出佛山,和粤港澳大湾区内其他城市的同行交流,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方政府深度对接,探索金融服务新模式。此外,要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大消费市场和年轻客群,加快普惠金融和“大零售”战略实施。
最后,以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契机,加快打造湾区综合化金融组织和生态。新发展格局必然会推动湾区产生综合化、全功能的金融组织,例如广州南沙区即将成立一所粤港澳大湾区商业银行,和传统的银行服务模式不一样,其采取的不是一般的共建形式,而是新金融组织。这些金融组织能够通过运用综合性投融资服务模式形成满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求。
此外,金融科技是金融机构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要找准切入点,集中优势资源,加快推动金融科技重大项目在粤港澳大湾区实施,加快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发展影响力。
3、加大政策供给,助五领域齐发力
随着一系列政策稳步推进,大湾区内的资金循环将越来越频繁,资金种类也将变得更加丰富。构建规则明晰、高效便捷的资金良性循环使用机制非常必要。
《理论周刊》: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哪些可为着力点?
林江: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该以金融科技、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绿色金融、融资租赁五大领域作为着力点。
金融科技是金融业创新发展的路径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对金融科技有着庞大的应用场景需求和技术创新的需要。包括佛山在内的大湾区城市金融机构应立足科技赋能的金融业务,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创新提升金融应用生态,为金融+科技产业的落地奠定基础,满足庞大城市群人口与服务的需求。
科技金融是金融业支持、引导、配套科技产业发展、科技成果孵化、科技专利转化的重要方式。在科技金融领域,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企业技术实力雄厚,研发投入高,科技金融需求大。大湾区城市金融机构应开发覆盖企业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产品,优化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在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创业、融资环境,推动湾区产业逐步向高、精、尖链条延伸,并通过与全球范围的合作,推动科技金融法律、高端服务与全球接轨。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离不开跨境金融支持。跨境金融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在基建融资、资产管理、离岸在岸金融服务创新的三大核心需求的满足。大湾区城市金融机构应该以需求为导向,将港澳、珠三角不同市场、资源、产品有机结合起来,面向进出口贸易、加工、制造等产业探索更多跨境金融服务产品与服务模式。
融资租赁作为飞机、船舶这类大型设备企业融资的有益补充,可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实体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未来伴随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将不断完善,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也将进一步提升,多元化的融资租赁产品与服务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大湾区城市融资租赁机构应该把握机遇,融资租赁服务的政策导向应更加向船舶、航空等领域倾斜。
绿色金融是粤港澳大湾区探索绿色、低碳、清洁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大湾区绿色经济和产业的成熟,绿色金融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大湾区城市的金融机构应推动制造业、节能环保、低碳领域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四大绿色金融业务,拓宽绿色企业融资渠道。加强大湾区低碳发展及节能环保技术的交流合作,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在这方面,佛山的金融业有很大的机会和潜力。
得益于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和统筹推动,大湾区目前的金融支持政策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当务之急是要综合运用招商引资、开辟绿色通道、加大政策宣传推介等多种手段,加快推动政策向项目转化。其次是建立健全大湾区资金良性循环使用机制。随着一系列政策稳步推进,大湾区内的资金循环将越来越频繁,资金种类也将变得更加丰富。构建规则明晰、高效便捷的资金良性循环使用机制非常必要。
4、金融+大数据:在产业链上寻找新产业发展空间
大数据等技术拓展应用于金融业务,能够帮助佛山在现有的产业链、价值链上寻找新产业发展的空间。
《理论周刊》:对于佛山这样的制造业大市,要发展金融业,使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促使产业转型升级,您有哪些建议?
林江:第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要扎根内需市场,推动个人消费与企业生产。从银行业务的角度,要创新银行传统业务,刺激个人信贷和企业信贷。个人消费信贷可以鼓励消费者借贷购买大件商品,这方面的消费潜力很大。如果佛山的银行和保险机构合作,可以为消费借贷提供便利。银行、保险、信托和基金等金融产品丰富多彩可助力消费信贷,这对于拉动内需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除了拉动消费外,还要拉动投资。企业信贷可以鼓励企业拓展生产,提升企业营业额,从而把资金投入生产,刺激资金回流。目前有很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大量的资金需求,这对一家企业来说压力不小,往往无法依靠单独一家银行的投资或者银团贷款完成。而这需要佛山多家银行、保险和担保机构合作,提供创新型的融资方式,达到拉动投资、消费和出口的目的,推动内需的发展。
第二,密切佛港区域合作。佛山市金融机构应该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连接全球、国际化程度高、金融配套服务业发达、金融专业人才和金融机构种类丰富等优势,加强佛山和港深澳的金融联动发展,为佛山和大湾区建设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资金服务。在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辐射服务大湾区效能的背景下,佛山金融业应着眼长远,加强全球范围内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所对标区域金融的研究,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创新转型的力度。
第三,发挥佛山金融业包括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对佛山产业转型的巨大作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为代表的金融业新兴业态企业,其无抵押融资手段与中小银行的融合,对其他企业、市场和家庭消费信贷很重要。中小银行利用这些企业的大数据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有效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如果大数据等技术拓展到供应链金融、融资助力服务、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业务,能够帮助佛山在现有产业链、价值链上寻找新产业发展的空间,使佛山传统产业过渡到以5G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未来,佛山要加快打造全球一流的金融生态,助推湾区发展能级的跃升,加速向顶尖湾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迈进。
原标题:高端访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博导,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打造匹配一流湾区的一流金融生态
来源|佛山日报
统筹|记者林润栋
文|记者张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