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糖尿病,不少人下意识就想起了“糖”,认为是“吃糖造成的”。但其实,糖尿病是因为人体协调系统出了问题,是一种由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
11月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宣传的主题是“护士与糖尿病”,旨在有效干预糖尿病危险因素,促进高危人群和患者的早期发现与干预,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医生建议,患者及家属如果发现糖尿病症状,应该第一时间寻求专业医生帮助,防止病情恶化。
糖尿病易引起并发症
60岁的关女士有着三年糖尿病病史,此前因为糖尿病并发症导致全身皮肤胀痛,双下肢麻木疼痛,多次到市外就医,病情没得到缓解。去年9月,其儿子陈先生找到了高明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麦高阳。麦高阳判断关女士为以神经病变为主的糖尿病并发症,根据相关专科诊疗调整治疗方案,最终攻破难题。
“以前双下肢痛到走路都困难,现在可以接孙子上学放学,到处走走逛逛,再也不用家人搀扶走路,生活质量提高了很多。”关女士说,身体一日比一日好。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会出现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等情况。由于体内没有足够的胰岛素分解糖类物质,会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在长期持续高血糖的情况中,身体多个组织器官受到影响,包括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等。
麦高阳表示,糖尿病患者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而手脚麻痹、眼睛模糊则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因此,发现以上症状应该第一时间寻求专业医生帮助,针对该疾病开展治疗,防止糖尿病恶化。
预防管理应两手抓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急剧上升,据最新发布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2.8%,比2017年公布的统计数据10.9%上升了1.9%。据此推算,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为1.298亿。
麦高阳指出,若糖尿病控制不良将产生严重危害。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针对糖尿病患者,需采用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等五项综合治疗措施,降糖、降压、调整血脂和控制体重,定期血糖监测,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控油、减盐和增加体力活动。
“糖尿病是可防控的。”麦高阳建议,应合理膳食、经常运动,控制体重,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麦高阳表示,糖尿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而且危害人群范围越来越大。然而很多人,尤其是有家族病史的人群还未能够正确认识糖尿病,重视程度还不足够。“归根到底就是要进行预防,适当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定期监测血糖,三者缺一不可。”麦高阳说。
◎相关链接
过分恐糖不如科学控糖
糖尿病是一种受后天生活和饮食习惯影响比较大的一种疾病,排除先天性原因,做好日常预防工作就可减少患上糖尿病的几率。找到“理智”与“情感”的平衡点,科学控糖、理性享用甜食,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起学习以下“控糖小贴士”。
1.查明白:糖摄入指标
控糖第一步,即先要明白控的“量”具体是多少。很多食物中天然含糖,而“添加糖”是指除了食物中天然带有的糖分外,在加工过程中额外添加的糖。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克。
2.看清楚:食品含糖量
想要避免糖和热量摄入过多,还要有一双慧眼明察秋毫。我国法规规定,几乎所有食品包装上都要求标注营养成分表,公示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钠的含量,以及这些营养素占每日参考量的百分比。一般营养成分表都以100克或者100毫升为单位,可以根据食用的总量轻松计算摄入的能量和含糖量。
3.辟蹊径:无糖也很甜
想要科学控糖,选择甜味剂来代替糖的无糖产品值得你“种草”。甜味剂可以赋予食物和糖一样的甜美,却不参与人体代谢,故而几乎不产生热量,是健康甜食的好搭档。这类食物目前在市面上很常见,比如无糖汽水、无糖酸奶等。
原标题:科学控糖 拒绝“甜蜜负担”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陈嘉懿
制图|孔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