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订单是810件。”11月4日,在廉江市新民镇黄竹垌村,扶贫制衣厂里灯火明亮,新一批半成品衣料刚从佛山送到,看着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作业,厂长黎金妹不禁感叹:“一年前,谁又会想到,我们扶贫车间能做出这么新颖精致的服饰来。”
变化是从去年12月开始。那时,看准了黄竹垌村距离廉江市区较近、可与佛山服装行业庞大的外包加工需求相结合,禅城区人大办驻村扶贫工作组牵头,帮助村里把闲置的小学旧校舍改造成了制衣车间。
车间还与佛山市儿童用品产业协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为佛山市熊派服饰有限公司提供服装加工服务,正式启动对“企业+车间+贫困户”产业扶贫新路径的探索。
在产业扶贫方面,黄竹垌村还积极发展鹌鹑养殖、光伏发电等特色项目,并持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村民生活环境质量。截至2019年底,该村已实现贫困户100%脱贫。
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扶贫制衣车间刚起步时,还发生过一桩小插曲。“第一次把半成品衣料从佛山发过来,结果物流花了4天才送到,耽误了工期。”禅城区人大驻黄竹垌村第一书记刘君说。
承接来料加工,必须保障时效和质量。刘君决定另辟蹊径。经过他奔走协调,佛山和廉江两地的运输公司愿意助力扶贫事业,专门开通了绿色通道,还减免货物运输费用。这样一来,既确保了物流快捷及时,也大大降低了车间运营成本。
在黄竹垌村制衣厂扶贫车间,工人们正忙碌工作着,以按时按质完成来自佛山的订单。
今年春天,受疫情影响,制衣订单有所减少。但是,车间班底也没有停下来,由制衣厂组织一批村民“抱团”到深圳的服装企业上班,保障他们有所收入。据介绍,运营前9个月,小小的扶贫制衣车间已生产出合格成衣8万多件,创收生产加工费超40万元。车间正常运营的情况下,共吸纳贫困户及村民约30人就业,人均月收入近3000元。
刘君说,近两个月来,订单已逐步恢复稳定,尤其是今年国庆节后,订单纷至沓来,现在车间重新进入了马不停蹄的状态。这天,村民陈妹一大早就回来开工,她说,车间工作模式灵活、多劳多得,大家的工作热情高涨,她每天晚饭后也是乐意加班。
之前,陈妹一家五口的生计主要靠丈夫打散工维持,为了照顾要上学的3个孩子,她只能种种菜、当村内保洁员帮补家用。现在通过制衣车间的工作,她每月能获得2000多元的收入。
而且,为了让工人安心工作和照顾家庭两不误,制衣厂还为他们及其家人开设了免费的午间饭堂。每天中午,陈妹花十分钟就能接上在廉江市十二小读书的女儿小烨,带回饭堂就餐。
如今,陈妹家里建了新房子,3个孩子性格开朗、读书用功,今年大女儿还考上了当地重点高中。说起未来,陈妹眼里充满了希望:“相信制衣车间会办得越来越好,我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收入还能逐步增加。”
“今年7月我们完成了二期建设,一层车间变成了两层楼厂房,车位数达到60个以上,可大幅提高接单能力。”刘君说,接下来,扶贫制衣车间将全力提升技术水平和质量管控,争取尽快引入熨烫和包装两大工序,让更多村民能实现家门口就业,推动制衣车间产业脱贫项目更好地发展。
环境靓了教育强了
11月4日,为期三天的农忙节在黄竹垌村拉开帷幕。一片片的金黄色稻田里,收割机在来回作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竹垌村桥头村至山竹贡村的村路两旁,有上千亩的闲置田地长满荒草。
“这些农地因为缺水、种不好作物,只能开出几块小菜地。”刘君说,黄竹垌村全村共有近5千亩耕地,但由于供水主干渠年久失修、耕地位于水库灌区末端,像这样供水不畅的农田达1500多亩。禅城驻村扶贫队伍和村民视之为村内水利“最后短板”。
今年7月,黄竹垌村制衣厂扶贫车间二层建好投用。
不久后,这个短板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据了解,对口帮扶单位、驻村扶贫工作队联合村委,通过专家勘明地下石涡水源,计划建设电泵站自主采水,通过建设南面和西面两条水道,提供耕地农田灌溉用水,减少耕地抛荒率,并将大力发展种植北运蔬菜,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
夜幕降临,在黄竹垌村菜垌村中心位置,灯光篮球场上演热闹一幕,村民有的跳起了广场舞,有的在休闲散步。村民阮伯说,几年前,这里还是破旧的牛栏鸡窝,一到夜里黑灯瞎火。
据了解,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村对口帮扶单位、区人大办对当地加强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15条自然村完成了十几公里的道路硬底化,每村都新建了灯光篮球场。刘君表示,目前,亮化工程已推进到村里内街内巷,正在实现村民“家门口”新路、新路灯全覆盖。
同样变光亮的还有尖角小学。以往,学校环境比较落后,在扶贫工作组的帮助下,如今从操场到教室,学校里里外外焕然一新。为了让午间不方便回家吃饭的70多个孩子吃上便宜热腾腾的饭菜,学校把原本黑乎乎的饭堂、厨房打造成“幸福饭堂”。厨房投用两年以来,保持着墙面洁白整洁,灶台锃亮。
“环境条件改善了,学生的成绩也有所提升。”尖角小学校长庞东启说,今年,学校的升学率首次拿到全镇第一。
原标题:特色产业扶贫推动廉江市黄竹垌村贫困户100%脱贫
制衣车间织出脱贫新生活
来源|佛山日报
文图|记者林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