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品牌 >

邓华兴将三水剧目搬上省级舞台 半生粤剧缘 一世故乡情

2020-12-05 10:21:53来源:佛山在线

夜间10时,三水区文化馆一层,悠扬的粤曲、鼓乐才停下,室内的照明灯渐次暗下,一群人互相挥别,回到四面八方的家。

这群夜归人是三水区庆升平曲艺团的成员。每周两晚或三晚的粤剧排练,他们坚持了十多年,风雨不改。

邓华兴是白坭镇清塘村人,是三水区庆升平曲艺团的团长。43岁那年,邓华兴接触粤剧后一发不可收,苦练唱功,曾将三水剧目搬上省级曲艺舞台。他还致力于探索粤剧传承,培育粤剧艺术新生代人才。

年逾古稀的邓华兴怎么也没想到,前半生经营五金厂的自己,后半生居然跟粤剧难离难舍。邓华兴说,会将粤曲一直唱下去,直到唱不动。

粤剧情缘

“更深愁对月,怜此薄命人,今宵添恨怨,自叹愁自困……”10月26日晚上8时,记者探访三水区庆升平曲艺团的排练现场,粤韵悠扬,声声入耳。

台上,邓华兴与搭档许小薇正在演绎经典粤曲《艳曲动皇心》。台下,6名乐手或拉高胡,或弹月琴,各自沉浸在粤剧的独特魅力中。

难以想象,台上声如洪钟的邓华兴已经71岁。谈起粤剧,他有着说不完的话。

邓华兴并非生在粤剧世家,更不是科班出身,43岁之前,他对粤剧一窍不通。

在邓华兴家中,墙壁上的照片记录着他与粤剧的半生缘。

“1992年,我和朋友到卡拉OK厅唱歌,朋友说我声线好,很适合唱粤曲,我也慢慢唱上了瘾。”邓华兴从小就有点文艺细胞,曾参加过普通话比赛,也演过双簧。在他看来,自己在短时间内爱上粤曲并不出奇。

人生中的第一场粤曲比赛,让邓华兴记忆犹新。当时,以三水赛区第一名参加市赛的他,由于过于紧张,最终只拿到市赛第17名。从那以后,邓华兴暗下决心,要下苦功学好粤曲。

要学好粤曲,追求唱功上的完美是不够的。自1995年加入私伙局到现在,邓华兴只排了十多出折子戏,多出演小武行当,每一出都力求演得完美。如今,他所演绎的多个角色都被三水不少粤曲爱好者津津乐道。他经常自嘲,自己搞企业还不如唱粤曲认真。

“像年轻人玩乐队一样,玩粤剧也要有敬业精神,要演好一点、唱好一点。你只有半桶水,是没办法登上大雅之堂的。”邓华兴说。

借力粤曲,邓华兴做了很多以往不敢想的事情。2006年,他的主唱代表作《佛山鸭仔呱呱叫》《瓜王赞》分别登上广东省第五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广东省首届私伙局大赛,并双双荣获银奖。

邓华兴(右)与搭档许小薇在排练粤曲。

曲目中的“鸭仔”是三水白坭特有的白鸭,而“瓜王”是白坭出名的黑皮冬瓜。当年,邓华兴的登台演绎,着实让三水白鸭和黑皮冬瓜在广东曲艺界火了一把。

作为爱好,粤剧早已经成为邓华兴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几十年下来,习惯成自然了”。退休之后,邓华兴有了更多空余时间,续写自己与粤剧之间的情缘故事。

探路传承

2003年建立至今,三水区庆升平曲艺团已经走过17个年头。这个团固定的团员有十多人,其中乐手就有6人,整个团的平均年龄超过60岁。

在邓华兴看来,玩私伙局的人,都有很强的表演欲,都想把自己的分内事做到最好,将表演呈现得最佳。“平日的例行排练,每个人演得投入,伴乐的也很投入。”

三水区庆升平曲艺团建立后的10年时间,接了不少商演活动,多的时候一年能接到约20场。除了在三水下乡演出,曲艺团还经常被邀请到南海、顺德甚至肇庆等地演出。

这几年,曲艺团的生意越来越淡,一年下来顶多四五场商演,入不敷出是常态。“有时一场演出赚1000多元,最后每个人只能分到100多元。”尽管如此,邓华兴还在坚持。“我们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相处了十几年,在一起玩惯了,停不下来。”邓华兴说。

今年五旬的许小薇加入三水区庆升平曲艺团近10年,唱粤剧同样也是半路出家。许小薇说,如今自己退休了,希望借粤剧娱乐身心。

三水区庆升平曲艺团成员的平均年龄超过60岁。

自娱自乐之余,这群上了年纪的老人也很认真。“哪怕接到一场演出,哪怕没有多少收入,我们也会打起十二分精神,好好准备,力争演到最好。”许小薇说。

“在三水,无论台上的演员还是台下的观众,都是像我们一样上了年纪的,少有年轻面孔。”邓华兴说,粤剧是爱好,传承是责任,期盼更多的三水年轻人参与弘扬粤剧艺术。

机会来了。2014年,白坭镇中心小学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邓华兴知情后,联合多方力量,为学校链接曲艺界资源。2014年年底,白坭镇中心小学挂牌佛山市少儿曲艺培训基地、三水区少儿戏曲培训基地、三水区粤曲星腔培训基地,成为全区唯一的粤剧训练基地。

有时,邓华兴也到学校担任指导老师,给学生教授说唱、舞台表演等基本功。2018年,白坭镇中心小学的小戏骨凭借创编节目《长寿之乡盏鬼王》在佛山市首届少儿粤剧艺术节决赛摘获银奖。

乡土情结

2017年,邓华兴领到了另一份工作。

他被邓氏族人推举担任清塘邓氏大宗祠修缮筹建委员会会长,承担筹款、组建等任务。那时,他还多方挖掘、整理历代邓氏先贤的事迹,希望将同族人的光辉往事展现在后辈面前,激励更多人继往开来。

清塘村毗邻西江,与被称为“珠江文明的灯塔”的南粤理学名山西樵山相邻,一度是白坭镇有名的古墟,有“清溪”之誉。

受西樵山的学风影响,清塘村历来文教之风兴盛。明清时期,清塘村走出了17名举人。在中国近代史中,这里走出一批毁家纾难、救国救亡的革命先驱。在当代,清塘邓氏更是粤韵流芳,走出邓碧云、邓础锋等粤剧大家。

2019年11月,重建后的清塘邓氏大宗祠举行重光庆典。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要求及“祠堂+文化”建设标准,祠堂内设置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时代新乡贤培育中心、清溪粤韵人才培训基地等场室,有关邓氏族人的故事被留存下来。

清溪粤韵人才培训基地设在清塘邓氏大宗祠。

在清溪粤韵人才培训基地,墙上展示着邓碧云、邓础锋的人物信息,一旁还展示有戏服和乐器,韵味十足。这里常有当地的学生来访,可以更为直观地了解从白坭走出的粤剧名家,感受粤剧文化独具的魅力。

邓华兴作为粤剧传承人,身体力行,推动清塘粤剧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我是清塘出生的,未曾离开过这里,对家乡有着很深的感情。”邓华兴说,祠堂筹建期间共筹集200多万元款项,远远超出自己的预期。看到五湖四海的乡贤心系家乡,他也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回馈这块土地。

如今,邓华兴隔三差五会回到邓氏大宗祠里走走。每当有来客到访宗祠,他也总是担起义务讲解员的角色,为来客讲述清塘村的前世今生。

无论是从仕途退隐、回到家乡讲学的古代举人,还是名扬四海、不忘故里筹资办校的邓碧云,抑或是坚守家乡、推广粤剧的邓华兴,他们都对家乡有着一种独有的情愫,并用各自的行动助力家乡的建设与发展。

晚上8时,三水区文化馆一层,室内灯光从玻璃门冲出。不一会儿,鼓乐响起,继而飘出咿咿呀呀的粤曲声。

对话

记者:您是中年才接触粤剧,学起来困难吗?

邓华兴:可能自己多少有点天分吧,当时对粤剧很感兴趣,上了瘾,愿意反反复复练习。以前我们学粤剧,没有机会系统性地学,戏里需要什么,就临时补学什么。

过去,我们排练粤剧,光盘录像带中只有半身,很难学动作和走位。曾任三水粤剧团团长的冯学辉对我的影响很大。几次演出前,他都来现场指导,为我们的表演提供了很好的建议。直到现在,他当时教授的内容还是很受用。

记者:外界评价您是粤剧传承人,对此您怎么看?

邓华兴:外界说我传承粤剧文化,光环有点大了。对我来说,粤剧是一种爱好,身体还允许,我就想把这件事做好。

后来,碰巧白坭镇中心小学有意把粤剧作为校园特色文化来发展,我也是白坭人,对粤剧很有感情,手上又有一些曲艺界的人脉和资源,也就很乐意去促成这件事,去帮忙牵线搭桥。

通过几年努力,白坭镇中心小学的粤剧传统特色教育取得一定成绩,入选了佛山市首批“粤剧特色创建基地学校”。但是,相比南海、顺德,三水打造粤剧特色学校起步较晚,需要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也需要专业人士加入进来,推动粤剧文化传承出新出彩。

人物简介

邓华兴,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曲艺家协会会员,佛山市曲艺家协会会员、名誉顾问,三水区戏剧曲艺家协会副会长,三水区庆升平曲艺团团长。

他曾将歌颂三水本土风情的《佛山鸭仔呱呱叫》《瓜王赞》搬上省级、市级舞台,并获得多个奖项。2014年,他与三水区文化馆副馆长韩碧贤牵线搭桥,在三水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佛山市曲艺家协会支持下,在白坭镇中心小学成立“佛山市少儿曲艺培训基地”“三水区少儿戏曲培训基地”和“三水区粤曲星腔培训基地”。

原标题:从门外汉到传承人,邓华兴将三水剧目搬上省级舞台

半生粤剧缘一世故乡情

来源|佛山日报

文图|记者何艳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