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
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强调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身处湾区的佛山,应如何把握机遇,加强人才引育和创新发展?日前,广东省人才开发与管理研究会(深圳)常务副会长、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蒋建武受邀参与南海鲲鹏人才节启动活动,并接受了佛山日报《理论周刊》的专访。蒋建武表示,佛山的人才链条和产业链条相辅相成,接下来要进一步加强两者的关联性分析,细化人才发展的治理体系,做到“聚英才而用之”。
专家简介
蒋建武,南京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访问学者。现为广东省人才开发与管理研究会(深圳)常务副会长,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人力资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创新,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项目。
佛山要乘着这场人才东风奋力前行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擘画新时代人才工作宏伟蓝图,对各地方人才工作开展起到引领作用。佛山要把握住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东风,针对本土特色、顺应全球趋势,加强人才的培育和引进。
《理论周刊》:今年9月底,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召开,释放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强烈信号。这场高规格会议对于地方人才工作来说有何意义?
蒋建武:今年以前,我国曾先后召开两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2003年,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当时,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已经取得积极进展,但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足,制约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国际竞争力。这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全面部署。
2010年,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当时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人才资源大国,但是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会议部署了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了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
今年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召开。此时,我国已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到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进一步凸显党管人才原则。这场会议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擘画新时代人才工作宏伟蓝图,也对各地方人才工作开展起到引领作用。佛山要把握住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东风,针对本土特色、顺应全球趋势,加强人才的培育和引进。
佛山要如何乘着这场人才的东风奋力前行?国内城市根据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可分为先知先觉型、后知后觉型、不知不觉型。实际上,我国很多地区的人才工作,是在本世纪初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后得到强化的。尤其是北上广深等地对于人才配套服务日渐加强。
近十年来,佛山正是因为能够在国家层面引导之前、产业发展需要之前,有意识开展综合性的人才引育工作,在产业创新和城市建设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次会议,进一步明确要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佛山也要尽快思考如何参与高地建设、打造人才平台。
不同区域对人才的吸引模式各不相同
我国人才“第一梯队”地区对人才吸引模式各不相同。京津冀地区属于科技人才流动的“单核吸引”和“虹吸效应”模式;长三角属于“自产自销”模式;粤港澳大湾区则是“创新吸引”模式。
《理论周刊》:近些年,各大城市打响了“人才争夺战”,推出人才落户及各项优惠政策。总体来看,国内外人才流动呈现怎样的趋势?
蒋建武:根据可获得的数据分析发现,全球人才流动的趋势正在发生变化,呈现出多向人才环流模式。其有着明显的极点性,特别是研发人才、科技人才,基本上以美国、印度、中国、英国作为四大核心节点而相互流动。
国内人才流动的特色更加鲜明。从全国毕业生流入率来看,我国人才的空间结构毫无疑问是以北京、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区域为中心。但是不同区域对人才的吸引模式是不同的。
京津冀地区属于科技人才流动的“单核吸引”和“虹吸效应”模式。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是自带光芒的,城市本身的魅力就已经“虹吸”了大部分人才。
长三角属于“自产自销”模式,上海、南京、杭州的高校数量非常多,一方面可以培育相应的人才,另一方面以产业为载体,让人才可以在工作中不断成长,形成滚雪球式的人才发展趋势。
粤港澳大湾区则是“创新吸引”型。这里是全国的创新高地和产业高地,人才链条是依托于产业链条构建起来的。在智能制造的阶段,每个产业环节对应的人才层次,一定要高质量引进。
国内的人才强市,除了北上广深等“第一梯队”,还包括杭州、西安、成都、武汉等“后起之秀”。城市吸引人才的核心要素是有所差异的。例如杭州市典型的产业驱动型,由于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年轻的IT人才大量汇聚。西安、武汉的特点是人力资本本身的驱动,城市集聚了大量的高校,政府有意识引导产业发展,人才储备和产业需求“一拍即合”。
总体来看,国内人才流动网络核心、边缘结构显著,人才主要流向了核心城市;新兴城市作为人才吸纳区域的角色地位逐渐上升,出现了新的枢纽型城市。吸引人才流动与聚集的基本条件仍是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发达与繁荣程度。人才网络与知识密集型机构、企业的网络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从人才竞争的特点来看,无论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的组织都将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问题来思虑。例如一些镇街、社区、企业,都能够系统思考人才战略。在此大环境下,人才供求市场将长期存在数量和结构上的不平衡,人才短缺常态化趋势明显,人才竞争白热化程度加剧。
佛山应着重加强人才与产业的关联性分析
佛山一定要格外重视人才和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对人才结构和需求进行充分的摸底。对于高技能人才要深层次、系统化培育,对于高层次人才要充分关注其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细节问题。
《理论周刊》:刚刚您说到,全球人才流动的趋势正在发生变化,不同区域对人才的吸引模式各不相同。那么您认为佛山的人才引育重点是什么?身处粤港澳大湾区,佛山应如何用好自身优势?
蒋建武:佛山的人才建设一定要有紧迫感!佛山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制造业人才在全球都是存在比较大缺口的。
正因如此,佛山应重点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来规划人才工作。我们如今所说的制造业人才和四十年前的制造业人才是大不相同的。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劳动力,只有产业链没有人才链。当前,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大趋势下,产业的每个细分环节,对于人才的学历、能力、技术领域要求都是不同的。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人才链甚至可以引领产业链。因此,佛山一定要格外重视人才和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对人才结构和需求进行充分的摸底。
虽然城市之间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但是佛山的人才优势并没有减弱。从人口来看,佛山的常住人口约950万,近十年增长率为32.03%。佛山的区位优势也仍然强势。这里靠近广州,改革开放初期就有“星期六工程师”,周末从广州来佛山上班的故事。依托广州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动人才“为我所用”,于佛山而言,这种模式在今天仍然适用。
佛山与深圳的交流也在进一步加强。深佛合作逐渐成为与广佛同城模式不同的湾区交流典型。以南海区为例,近两年全区引进的重点产业项目中,有12个来源于深圳,不乏腾讯、深圳科技园、富士康这样的龙头项目。深圳产业与佛山产业互补共赢,深圳的创意人才与佛山的实干人才也可以交融互促。相信接下来,深圳与佛山之间的人才流动有望进一步强化。
除了引进之外,还要重视培育。制造业人才与其他行业人才培训存在着显著差异,需要“干”中“学”,也需要“学”中“干”。佛山要在施政方面着重引导“学”和“干”的氛围,同时加强教育科研机构合作,深层次、系统化培养高技能人才。
近年来,佛山也引进了很多院士项目、高层次人才。他们发挥的效能不仅仅是在前端基础研究上,更重要的是转化为后端的产业应用。人才工作链条要进一步延长,能够延伸到人才成果转化的环节,关注到转化过程中的配套资源,及时解决人才与产业发展对接过程中不顺畅的问题。只有将这些细节做到位,人才和产业的关联性才能发挥得更好。
做好人才工作需“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城市人才工作不仅是“我若盛开、蝴蝶自来”,也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既要站在组织战略的高度去谋划理解问题,前瞻性、系统性思考问题,又要能够以人为本、解决细节的问题。
《理论周刊》: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构建人才发展治理体系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蒋建武:人才具有更加复杂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引人才和引项目不同,城市既要服务好人才,还要服务好人才的生活需求。这种服务往往需要是普惠性的、无需申请即可享受的。所以说,好的人才工作实际上是构建一个生态系统,要满足人才追求财富、追求生活品质、实现自我价值三个境界,即有钱、有闲、有贤。
这样的要求的确需要落实到人才服务体制机制的层面。我认为城市人才工作不仅是“我若盛开、蝴蝶自来”,也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既要站在组织战略的高度去谋划理解问题,前瞻性、系统性思考问题,又要能够以人为本、解决细节的问题。
对于佛山来说,要构建“聚英才而用之”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并且处理好人才服务工作的四个关系。
一是政策出台与落地执行之间要衔接得当。很多城市政策出得快,落地执行难,部门之间配合度不高,这会很快消耗人才对城市的好感度。人才引入和社会的公共产品需求要提前做好科学规划。如果人才引入导致房价过度上涨,不仅会提高整个城市的生活成本,还会削弱城市吸引力,成为人才的劣势。
二是待遇引人和事业留人之间要互相配合。引才、留才、育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引进的人才没有用武之地或者不能被有效利用,相关政策虎头蛇尾,将会降低经济效益,损害政府公信力。要妥善处理人才、产业和用才机制之间的关系,使人才使用和产业兴旺互相促进。
三是人才存量和人才结构之间要均衡考虑。城市健康发展需要科学化的人才结构,要注意不同种类、不用行业的人才之间的科学匹配和相互依存关系。
四是运动式抢才和持续性引才之间要灵活运用。近几年,很多城市纷纷出台了人才引进政策,人才流动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苗头:有些人才在这个城市拿完补贴,又去到另一个城市。所以抢才和引才的关系一定要平衡,当自我良性循环形成虹吸效应,运动式的抢才也会慢慢消逝掉。
在一些细化的措施制定方面,此前我们在深圳开展了一些调研,其中的部分结果也可以给佛山以启发。例如在海外人才引进方面,我们发现人才回国发展考虑的主要因素占据前四位的是工作条件或事业发展机会、收入水平、生活环境、子女教育。深圳的薪资水平、城市包容性和社会经济发展前景,是吸引海外人才最为有利的因素。大多数人才对政策了解程度不高,不太了解或不了解的比例高达六成。
对于佛山来说,也可以进一步建立完善人才库,宣传政策,加强创新奖励和人才激励、搭建完善的交流平台。
文|佛山日报记者毛蕾实习生邓禧儿
统筹|佛山日报记者刘蓉
编辑 | 王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