荤素满桌、觥筹交错,待到宾主散去,盛宴转眼变“剩宴”。“新华视点”记者近日采访发现,相比日常“下馆子”,讲究排场的婚宴、寿宴、生日宴、升学宴等大型宴席中食物浪费情况更突出,成为餐饮浪费重灾区。
一些受访餐饮从业者表示,目前大型宴席的浪费率普遍在30%以上,有的达到50%甚至更高。
现象1:大型宴席成餐饮浪费重灾区
位于太原晋阳街的金伯爵是一家主营婚宴的主题婚礼酒店。记者不久前在中午时分看到,这里正举办一场25桌的婚宴。下午1时过后,婚宴结束,客人陆续离开,桌上的剩饭剩菜还有差不多三分之一:大半条蒸鱼、半盘子鸭肉、几乎没动的炒饭……都被收进厨余桶里。
酒店一名服务员告诉记者,客人不好意思打包,主人担心卫生问题,剩下的饭菜基本都被倒掉了。
负责晋阳街厨余垃圾收运的张德庆告诉记者,在他负责的四五十家大小餐企中,金伯爵主题婚礼酒店是厨余垃圾的“大户”,婚宴产生的泔水量少则两三桶,多则七八桶,是其他饭店的几倍。“看着白花花的米饭和没吃完的鸡鸭鱼肉,我都觉得心疼。”
多家经营宴席的餐饮企业介绍,婚宴、生日宴、升学宴等大型宴席的剩菜率普遍在30%以上,有的会达到50%甚至更高。
在北京工作的王佳欣说,不久前她曾参加一场婚宴。一桌饭上万元,但有的一桌客人不足十人,有的只坐了四五个人。很多菜和汤根本没动过就倒掉了,感觉是“吃一半扔一半”。
“目前宴席上餐饮浪费严重。”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执行会长于学荣说,一般婚宴、生日宴等宴席的桌数不少,每一桌的菜品也比较多,容易造成浪费,一些地方过分讲究排场,往往一桌宴席上的菜品会浪费40%左右。
山西会馆门店经理富燕飞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普通婚宴一般设15桌到30桌,中档宴席的价格在每桌1500元左右,如果按每桌菜浪费三成来算,一场30桌的婚宴就要浪费上万元。
现象2:主人喜点硬菜但客人喜清淡
“宴席上浪费多,主要还是讲面子的问题。”刚刚为儿子办完婚宴的李女士说,婚姻大事是大场面,远近亲友都来道贺,准备饭的时候宁可剩下,也不能少了,真要是“光盘”了,难免叫人笑话,不够体面。
为迎合顾客这种心理,餐饮企业纷纷推出宴席套餐,菜品大多以“八凉十热”打底,再加主食、汤、点心、果盘等,基本都在20道以上,有的多达26道、28道,远远超出一桌10人的用餐量。
不仅如此,主客双方还存在“结构性供需矛盾”。受访群众表示,宴席主人在点餐时更喜欢上鸡、鸭、鱼、肉等硬菜,觉得只有硬菜多才显得有诚意、有面子,但现在人们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对大鱼大肉兴趣寥寥,反而更喜欢吃清淡可口的素菜。因此,宴席上剩下的往往是花钱多、做起来费工夫的荤菜。
一名高档酒店餐饮部经理告诉记者,不光是主人讲面子,客人也讲面子。在有的场合,即使碰到再喜欢吃的菜品,客人也不会吃掉最后一口;有时候虽然没吃饱,但看到周围的人都停下筷子,自己也不好意思继续吃了。
“过去物质匮乏,酒席是否丰盛体现着主家的实力、面子,但当前物质已经大大丰富,这种习惯和风气在某种程度上异化为攀比、摆阔气、炫富,很多人被裹挟其中,即使心里不认同,也不得不随大流。”民俗专家常嗣新说。
说法:节约意识要全社会共同推进
不少受访者表示,解决宴席上的浪费、在全社会培养节约意识和节俭习惯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全民行动,需要社会各界多元化、多角度共同推进。
“针对婚宴、生日宴等宴席浪费,过去做了很多工作。”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员吕德文表示,特别是从党员干部着手,严禁大操大办红白喜事已经起到了积极作用,下一步解决宴席浪费问题仍然需要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践行者、宣传者和监督者,带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餐饮行业也需增强节约意识,改进服务,合理优化供应标准。富燕飞、于学荣等餐饮界人士表示,餐饮企业应主动承担起倡行节约的责任,通过加强员工培训、配备点餐师等途径引导消费者适度点餐,采取合理设置宴会菜单、鼓励打包等措施避免浪费。
据了解,商务部、中国烹饪协会刚完成宴席节约服务规范行业标准,正在向社会征求意见,在完善服务标准和程序的基础上切实推进宴席节约。
呼和浩特市振华广场一家商户门口贴着宣传标语,倡导大众节约用餐。/新华社发
记者了解到,针对宴席浪费问题,已经有餐饮企业在行动。一些酒店对宴席套餐的菜品进行了调整,减少油腻硬菜、合理设置菜量、降低包餐价格;一些酒店免费提供打包盒、打包袋,还为客人讲解剩菜如何存放、如何二次制作等技巧。
多位专家提到,杜绝婚宴、寿宴等宴席浪费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移风易俗的范畴,还需加强宣传,持续倡导。
在天津一家餐厅内,后厨根据顾客需求将同一份菜品分为大份菜与小份菜供应。/新华社发
相关新闻:少些“面子消费”摆脱畸形宴请观
著名经济学家凡勃伦发现,消费者有挥霍性消费的冲动,购买行为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直接获得物质满足和享受,还有相当多的消费行为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请客吃饭的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摆上席面的不是饭菜,还有虚荣心。
坊间有说法:一桌“8冷12热”是起步价,“10冷16热”才差强人意。光比菜品数量有什么趣儿,还要比珍惜程度、价格高下,不如此怎么能显出“盛情”来?请客的主人绝不会“可着头做帽子”,必须放余量,不然没面子。人来少了但桌数不能少,菜量不能减,座位宁可空着,也绝不能不够。这种攀比心到了极致,在一些并不够富裕的农村,甚至出现了“一场宴席穷三年”的说法。
主人好面子,宁可多不能少,宁可贵不能贱,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翅鲍龙虾都得有,客人爱不爱吃不一定,但摆出来就够体面;客人也好面子,“吃不了兜着走”听上去就不像好话,吃着还拿着,是叫人笑话的;而对于酒店,则巴不得消费者多花钱,至于花了钱之后是吃是扔,是进了肚子还是泔水桶,自然与他们无关。还有人觉得,当下物质富足,又一直强调鼓励消费促进经济,只要花得起钱,吃一碗倒一碗又何妨?
这正是需要警惕的消费心理——棘轮效应。传说中,纣王的叔叔箕子从纣王换了一双象牙筷子而周围人不以为意,就看出了商的亡国之相。这个故事如果用消费心理去解读就是棘轮效应,意思是人的消费水平会随着收入水平的上涨而上涨,但涨上去容易降下来难,就像棘轮一样可进不可退,换成司马光的那句名言就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在赣南一带观察到民风难改时感慨“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解决宴席上的浪费,同样是向“心中贼”发起挑战。提倡商家推出“N-1”点菜法,鼓励消费者“点到为止”“剩菜打包”都无不可,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树立以节俭为美的思维习惯。越是物质富足,越需要保持匮乏时代的警醒,否则,习惯了浪费之后,就很难听得进“粒粒皆辛苦”的良言。
如何向“剩宴”说不这份文件有操作规范
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一些餐饮陋习和浪费现象仍不容忽视,勤俭节约、制止浪费,在全社会真正建立起合理、健康的饮食文化,不但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更需要从制度层面强化行为引导和规范。
今年8月底,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和中国烹饪协会起草的《宴席节约服务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范”)开始向社会征求意见。规范对餐饮服务单位的经营通用规范、职业道德、宴席节约服务标准等都做出了相应要求,涉及宴席的采购、原材料包装、菜单定制、餐后打包等整个流程。
规范实际上发挥了行业监管和行业自律的作用,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对遏制餐饮浪费进行全面、明确、细致、系统的规定,真正从制度上遏制浪费现象,打造健康的饮食文化。
规范提出餐饮服务单位应在宴席菜单备注单个菜品主材重量,对服务员进行点菜培训,对每个宴席套餐提出食用人数的建议,乃至设立专业点菜师,这些都是可行性较强的反浪费举措。
相较于消费者,餐厅经营者有经验和信息优势,对于点菜量“度”的把握,显然更准确。将菜品的分量大小、食材重量明确告诉消费者,并在菜单中添加诸如“单份菜品适合几人食用”等具体信息,其实就是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为消费者适度点餐、消费提供更具体的参照和依据。而有条件的餐厅设立专门的点菜师,也能从更专业的角度帮助消费者适度消费,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规范还要求,餐饮服务单位应将餐饮节约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把制止餐饮浪费融入生产经营及宴席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其中一个细节颇为接地气——餐饮服务单位在宴席主持词、祝福语等设计过程中,可加入“节约消费”“减少浪费”等内容,并主动向顾客宣讲。这种节约提醒,看似与宴席氛围相违和,但经由餐厅经营者说出来,不仅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也能照顾宴请者的“面子”,其实是恰到好处,有助于反浪费理念的“下沉”,获得宾客的认同。
原标题丨大型宴席食物浪费情况更突出,有的吃一半扔一半 盛宴缘何变“剩宴”?
来源丨新华社、《光明日报》、《科技日报》、《新京报》
编辑丨钟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