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说出节气的名字,面前的走马灯就能通过语音识别旋转到对应的古诗词,向来者告知相关节气的知识,以及与节气对应的古诗词等。9月23日,又到了禅城区东鄱小学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古灯博物馆的日子,学校三年级(1)班的学生纷纷被一盏由乐高材料搭建起来的智能二十四节气灯所吸引。
这盏灯是东鄱小学机器人社团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花费一个月时间创作出来的。为此,东鄱小学也作为佛山电化教育站的核心组成员获得了第五届中国教育博览会的最高奖SERVE奖35强,并通过了国内最权威教育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终审,最后作为34项获奖成果之一荣获“SERVE提名奖”。
智能乐高灯的背后是东鄱小学教师团队探索学科融合努力坚守的见证。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东鄱小学立足古灯博物馆等校内资源,利用在科创、艺创、文创领域进行学科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
以博物馆为基地
引领学子开展文化探究实践
故事还要从禅城区东鄱小学这所小巷里的城乡接合部小学说起。2014年~2018年间,“中国好人”苏永善多次把自己珍藏的灯具捐献给东鄱小学作为教育用途。于是,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底,知行古灯博物馆在东鄱小学正式落成。东鄱小学成了佛山市唯一一所拥有博物馆的小学。
东鄱小学内的知行古灯博物馆。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但是,如何让这些博物馆的古灯从历史回到小学生的校园生活,成为他们有效的学习资源呢?学校进行多番思考与探讨后,决定带领全体师生开始遨游灯文化世界之旅。
学校首先从科创和艺创领域着手探索,利用社团建设,指导学生围绕古灯开展了一系列灯文化探究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认识古代灯具的年代、形状、用途、材质、民俗内涵、科学原理等。经过实践活动,学生发现原来省油灯果然真如唐代诗人陆游所说的“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有的灯可以吸蚊子,有的灯可以导烟,还有的灯可以防止老鼠偷油……他们情不自禁地赞叹古代工匠的别具匠心。
其中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就是仿制陶灯的活动。陶艺大师传授给孩子们徒手盘泥条和微塑的传统民间工艺,让他们去体验古代陶制灯具制造的过程。有的灯具外形简朴,看上去并不起眼,但是当学生经过仿制体验以后,再去看这些灯具,他们会不禁感叹:在毫无现代辅助工具的几千年前,工匠们能够把陶灯的线条做得这么流畅,如此地对称,釉色又上得那么均匀,实在是了不起。
9月23日,东鄱小学组织三年级(1)班学生参观古灯博物馆,学生们在学生讲解员的讲解下了解二十四节气灯。
在这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中表现优秀又善于表达的同学就能被选拔为古灯讲解员,为全校师生和前来参观的宾客进行古灯文化的讲解。他们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东鄱小学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后,学校组织名师骨干开发了《古灯探究校本课程》《口语交际校本课程》《陶艺作品集》《古灯综合实践活动指南》等校本教材,把传承灯文化的项目在全校铺开,落实到课程中。
文创学科深度融合:
用STEAM理念创作格律诗
东鄱小学围绕灯文化在科创与艺创领域开展的社团活动以及校本课程研发,对学生深入体验古灯文化形象,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是,如何让实践活动真正助力学科教学?为此,东鄱小学利用课题引领和主题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把以灯文化为切入点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引入到另一个新领域——文创。
学校把古诗文教学研究与基于灯文化的传统文化传承结合,确立了“基于灯文化创客空间的诗韵校园建设”这个课题研究项目,利用灯文化创客空间为载体进行古诗文的教学研究。过程中,他们有计划地组织成立了古灯诗社,邀请大学教授容汝佳作为顾问和指导老师,先对全体的语文老师进行诗词格律与写作的培训,然后再面向学生进行以灯为题材的格律诗创作。
知行古灯博物馆内陈列着众多古灯。
于是,又一个新的概念诞生——基于STEAM理念[STEAM ,意思是Science(科学)、Technology(科技)、Engineering(工程)、Art(艺术)、Mathematics(数学),是一种将这五大学科集合在一起的跨学科教育法]的格律诗创作。“把格律诗创作这项语文学习活动与其他学科进行学习链接,以此来丰富对创作对象的认识,理清创作的条理和层次。”学校红领巾诗社辅导老师徐淑怡向记者介绍,辅导老师在指导学生创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模式去搜集信息,进行创作,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的外表,或者是空发表感叹。学生用STEAM理念创作诗歌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由浅入深地去认识一件历史文物的过程。
这是东鄱小学在国学文化传承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创新。校方负责人表示,通过这种方式,打破了语文学习古诗文的常规,也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同时还利用文理科互补的优势,指导学生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学会整理信息,促进学生学习思维方式进一步灵活转变,提升思维品质。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
“经过形象的文化体验和学习,学生对于灯文化及古灯背后所代表的漫长历史时期中的经济、政治、民俗习惯等,必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校方负责人表示,过程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内化。
东鄱小学开展仿制陶灯活动,学生体验古灯桃枝灯具制造过程。/本组图片由学校提供
而在传承古灯文化的同时,东鄱小学还把“灯”作为了一个希望的象征,把灯文化拓展到了本土的陶文化、历史文化、艺术文化、国学文化等多个领域,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这是教育改革中一次大胆而有效的尝试。
“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选择何种基础文化作为文化媒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校方负责人介绍,东鄱小学教导处与德育处联手,把学科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把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荣辱命运联系在一起。由此,东鄱小学用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化技术相融合的创新模式,为每一个学子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提供最坚实的支撑。
原标题:禅城区东鄱小学智能二十四节气灯获第五届中国教育博览会最高奖SERVE奖35强
一座古灯博物馆带来的神奇改变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周文琪通讯员禅教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