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品牌 >

吃饱吃好!吃出健康!舌尖上的巨变见证三水人幸福生活

2020-11-01 11:41:32来源:佛山在线

“现在的人太幸福了,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昨日一大早,65岁的三水老街坊梁友坤悠闲地坐在位于西南街道北江社区内的知书达礼茶馆,一边叹着普洱茶,一边品尝艇仔粥、虾饺、凤爪、干蒸等早点。享受着眼前琳琅满目的美食,梁友坤感受到当下生活的富足。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求温饱,到八九十年代吃得好,再到如今追求品质、崇尚健康的饮食理念,三水人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自家餐桌的变化。饮食的变迁,既丰富了我们的味蕾,也讲述着时代发展的故事。

求温饱

一碗猪油拌饭最难忘

家住西南街道的陆阜年是上世纪40年代末出生的老街坊,提及往昔的味道,他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那个时候别说是肉了,白米饭都不能常常吃到。”陆阜年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物质供应紧张,芋头、地瓜等杂粮是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主食,萝卜、土豆基本上便是主菜。

那时候,百姓只能凭粮票、油票、肉票等才能购买食品,每家每户的粮油票都是按人数定量发放。水果和肉类是奢侈品,家里养的猪和鸡鸭要用来卖钱或者拿去换粮票。陆阜年说,只有逢年过节,家里才会凭票购买一些肉类、糕点、糖果等来解馋,但分量都不多。

三水市民在餐馆品尝美食。/佛山日报记者赖基润摄

“排骨8毛钱一斤,瘦肉要1元钱一斤。”在陆阜年记忆深处,买回来一斤肉都要分几次吃完。炒过肉的锅还舍不得洗,得加点水煮汤用来泡饭吃。他说:“哪能吃到什么肉,其实就是解解馋,但那个香味我一直记得。”

由于经常吃不上肉,一碗香喷喷的猪油拌饭是陆阜年最美好的回忆。“煮了新鲜的米饭以后,挖一小勺白色的猪油,混在米饭里,再倒上些酱油。搅拌后,一碗香喷喷的猪油酱油拌饭能吃一大碗。”

要吃好

进餐馆不再是稀罕事

改革开放吹来了发展春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食物品种渐渐丰富,蔬菜、瓜、果、蛋、禽、肉、鱼等应有尽有。此时,粮食票证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购买这些食品也不再那么困难。

1970年出生的李志杰清晰地记得,当时家里三天两头都可以吃上一顿肉。有时候,他放学后还能到家附近的华美饼店,买上一两件小面包或西饼,边吃边走回家。李志杰笑道,冬瓜酥、红白菱酥饼都是他每次“打牙祭”的首选。

进餐馆尝鲜不再是一件稀罕的事情。李志杰说,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饭店摆酒仍不多见,但过了几年,谁家有喜庆事,都愿意在饭店摆上几桌。与亲朋好友进餐馆撮一顿也是不时会有的事。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年轻人跟随老人的步伐,开始流行到酒楼喝早茶。”李志杰说,彼时,他偶尔也会和朋友一同到西南酒店喝早茶。当时,喝一次早茶大概人均三四元,除了传统的一盅两件,还出现了蛋挞、蛋糕等糕点。人们对美食的追求也越来越精致。“炖八宝鸭、猪浮皮鸡丝汤、猪肚鸡这些之前没有听过的菜式都出现了。”

讲养生

健康饮食成为新风尚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的饮食习惯从饱餐型向营养型、新鲜型转变:水果要吃当季的、蔬菜要吃新鲜的、鱼要吃欢蹦乱跳的……如今,光吃得好不够,人们在吃上更加追求品质,更加注重健康,农家菜、进口食品等开始成为新宠。

近年来,轻食主义悄悄在三水流行起来。“所谓轻食,其实是一种简单清淡、营养均衡、低脂肪、低热量、少糖、少盐的食物。”90后梁小梅说,轻食所选用的食材都是低热量、高膳食纤维的,制作过程不需要传统的煎炒烹炸,更多的是蒸煮配以简单的酱汁,提倡少油、少盐、少糖。例如,鲜蔬龙利鱼沙拉不仅清淡美味,还适合减肥,深受不少年轻人的喜爱。

越来越精致的菜式,丰富了市民的餐桌。/佛山日报记者赖基润摄

养生餐馆同样遍地开花。芦苞镇的长四嫂臭屁醋、大塘镇的何三记采摘园、南山镇的碧河湾餐厅等餐厅成为三水市民寻味的新选择。碧河湾餐厅负责人梁少钧介绍,由于现在不少都市人在饮食上都喜欢重口味、香辣的食物,痛风、肥胖、高血脂等“富贵病”十分常见。这启发了他打造养生美食的理念。如今,餐厅内的水果炒虾仁、血通菜浸鸡、养生金汤拆鱼羹等清淡又健康的菜式每天都供不应求。

吃得更健康,也吃得更多样化。随着互联网+服务的崛起,外卖行业迅速兴起,不用去排队,餐馆珍馐也能成为普通老百姓饭桌上的佳肴。

“我现在午饭、晚饭基本都是叫外卖。”由于工作忙碌,80后的刘海星夫妻经常叫外卖解决一日两餐,一个APP能够满足他们对个性化、多样化、多元化饮食的要求,“我喜欢吃酸菜鱼,她爱吃沙拉,以前自己做饭总是吃得不痛快,现在各买一份,挺好的。”

原标题:从吃饱吃好到吃出健康

舌尖上的巨变见证三水人的幸福生活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郑泽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