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品牌 >

禅城乡村文旅发展之路在何方?“头脑风暴”支招

2020-10-29 14:21:15来源:佛山在线

9月19日,全域旅游·乡村文旅发展研讨会在南庄镇紫南村举行。

如何以文旅产业为推手,以全面小康为新起点,推动乡村振兴发展?9月19日下午,“全域旅游·乡村文旅发展研讨会”在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举行,全国各地文旅领域的专家,以及多个全国、全省、全市乡村振兴成效卓著的先进村代表,一起掀起“头脑风暴”,为禅城乃至其他地区的乡村文旅发展支招。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蔡家成:

城乡“新三化”开辟广阔天地

乡村可以作为整个城市产业转移分散的广阔天地,不然把乡村建得再漂亮,没产业也留不住人。

研讨会上,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原二级巡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蔡家成认为,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根本道路。

他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建筑密度越来越高。生活在这样的城市当中,大家越来越感觉到别扭甚至憋气。所以大家都想到郊外、到乡下、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去呼吸新鲜空气,去拥抱大自然。

就此,蔡家成提出了“新三化”的概念,即城乡均等化、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他认为,“新三化”必将给新时代的中国乡村振兴创造出广阔的天地。“以前我们总想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工作,但是现在我们更多会从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蔡家成说,乡村可以作为整个城市产业转移分散的广阔天地,不然把乡村建得再漂亮,没产业也留不住人。

蔡家成也认为,城乡融合是需要条件的,需要打破户籍和土地的制约。“将来我们可以不分城市、农村户口,真正做到‘四海为家’。要实现这样目标我觉得时间不会太长。”蔡家成说。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数字传播首席专家卫东:

赋能传统书院传承乡土文化

升级传统书院模式的途径:一是挖掘乡村记忆;二是借助时代记忆的平台;三是引导一二三产联动;四是从引领乡村文明的抓手入手,助力乡村振兴。

在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数字传播首席专家、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时代记忆基金主任卫东看来,近年来在数量上呈现增长势头的乡村书院,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如何赋能传统书院,打造书香村落、引领乡风文明,并以此为抓手推动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现乡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值得思考与探索。

卫东以山西高平良户村蟠龙寨打造的良户书院为例,谈及升级传统书院模式的途径:第一是挖掘乡村记忆,构建数字文化基站;第二是借助时代记忆的平台,讲好中国乡村故事;第三是引导一二三产联动,线上助推产业升级;第四是从引领乡村文明的抓手入手,助力乡村振兴。

其中,时代记忆的线上平台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搭建文化交流、技艺传承和商品交易的平台,采用互联网+文化+地图+场景+支付的O2O模式,全景式地输出和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这一平台还把4A、5A级景区进行新的整合,形成非遗、乡建、红馆、景区、农产、医疗6大地图,在这6大地图数据支撑下,形成集地图平台、资讯平台、交易平台和溯源平台“四位一体”的大平台。

“不难看出,通过书院这一载体的打造以及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把乡土文化、乡村知识、乡间收益、乡间生活等方面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并进行重构,从而构建城市和乡村之间新的价值交换体系,这种探索值得借鉴。”卫东说。

安徽巢湖三瓜公社执行社长、半汤乡学院院长陈民利:

活化农耕文化适应市场需要

乡村资源包括四个方面:青山绿水的自然条件、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老百姓独守的传统习俗、质朴闲适的生活。

作为一名从大学讲台跑到农村的入乡创客,三瓜公社执行社长、半汤乡学院院长陈民利对乡村文旅发展有着独特的见解。

她认为,乡村最大的资源是自然原生态和人文原生态,包括四个方面,即青山绿水的自然条件,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老百姓独守的传统习俗以及质朴闲适的生活。“这些是城市不具备的,但却是人们生活所需,这就是乡村文旅发展的机会。”陈民利说。

陈民利曾在安徽巢湖三瓜公社住了四年,创办了一所乡学院和开发了一个叫三瓜公社的项目。

“怎么做?首先是以文化为魂,重塑乡村。”陈民利说,要对乡村有敬畏感和尊重感,让农耕文化活化。安徽所在的这个地方属于皖中,是二十四节气非常明显的一个地区,当时,他们首先做节气文化,修复生态环境。

“乡村本来就很美,我们不拆一间房,不砍一棵树,不填一口井,不引一口塘,不迁一座坟。只是做了美观的处理,形成一种共生的状态。”

其次,对农旅、文旅、商旅进行深度融合。在陈民利看来,乡村仅仅做旅游是不够的。乡村可以作为一个独特空间把很多产业引入进来,比如教育、文创、会展、电子商务等产业,为此,陈民利他们将乡村空间改成了创业空间,做产品研发。

“在做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仅仅挖掘当地的特产是不够的,而要换一种思维,即市场需要什么,我来做什么。”陈民利说,他们开发了4个系列一千多种产品,线上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销售,线下设立村庄体验点。通过这样的方式抢占市场,然后反过来带动农民就业创业。

《小康》杂志编委、政务大数据中心主任张志:

数据打通运用不断提升服务

数据实现互联互通,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标准化的流程,精准派单,这样才能实现“处处有人、处处有点、处处有志愿者、处处有导游”。

《小康》杂志编委、政务大数据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数据赋能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课题副组长张志,着眼于大数据时代的中国乡村治理。

他认为,目前中国已经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最主要的要素是大数据。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建设数据中心,但是数据中心不是说数据汇聚在一栋楼里就叫做数据中心。而是指数据中心这栋楼所有的房门都是打通的,然后才能有效运用。

张志举例说,云南做了“一部手机游云南”的项目,所有景点都设有二维码,游客可以对景点、饭店、导游、旅行社进行评价,有10个以上外地游客的不好体验,就会进入“马太效应”的底层,这样倒逼景点等不断提升服务。这是运用大数据推动旅游发展一个案例。

张志建议,要做好全域旅游的管理工作,必须要在沉淀了基层治理单元的大量数据后,把这些数据实现互联互通,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标准化的流程,精准派单,这样才能实现“处处有人、处处有点、处处有志愿者、处处有导游”。

美术馆运营及文旅产业专家梁克刚:

注入艺术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注入艺术的力量,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观念艺术家、当代艺术策展人、建筑师,美术馆运营及文旅产业专家梁克刚看来,当今已经进入了新文旅时代。

梁克刚认为,在新文旅时代,名茶产地、特色民俗等高度个性化项目变得十分具有吸引力。而推动新文旅产业的人是谁?从推动产业的参与者的角度来看,是那些有情怀的开发商,有设计品位的建筑师和脑洞大开的艺术家、电影人、白领。

梁克刚进一步说,现代人每天获得的信息量太大,各行各业的竞争都非常激烈,为此,能打动消费者的只有爆款。而新文旅需要什么?需要搅局者。今天北上广深等城市最好的餐厅不是厨师开的,是艺术家、建筑师、文化人开的,这是高度跨界融合的新业态。

那么,艺术如何为乡村振兴赋能?梁克刚举例说,日本一个艺术策展人利用一个废弃的隧道,举办了一场大地艺术祭活动,吸引了300万人前来照相。这是为什么呢?这靠的就是艺术家的品位、设计和创意。因此,他认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注入艺术的力量,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圆桌论坛

深挖乡村资源走生态产业化之路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的方式发展乡村旅游呢?在研讨会圆桌论坛环节上,浙江大陈村等10个在发展乡村文旅方面卓有成效的乡村代表,以及国内文旅业界大咖齐聚紫南,共同探讨乡村文旅发展的未来之路。

紫南村党委书记潘柱升认为,4A景区不应该是用钱堆出来的,其核心是人文,目的是让游客看到想看的,让村民寻回过去的乡愁,让村民、游客、产业在村里共生共存。

“发展乡村旅游,就要做好‘人’的文章。”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也认为,乡村文旅要持续发展,就要让村民参与其中,让乡村旅游产业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同时,还要结合地域文化,这样的乡村旅游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文化性是乡村旅游的一个根本属性,乡村旅游地所蕴含的丰富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规划开发的基础和灵魂。

南海区西樵镇松塘村乡村文旅策划顾问区子广认为,保护好乡村文化,保护好村民的精神家园,加强古村保育、古村活化,如今,游客只要来到松塘村,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书卷气息。

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镇镇长钟华说,会同社区是一个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至今村内的古建筑依然保存得非常完好,新农村的建设也进行了整体规划,新旧建筑相映成趣。同时,会同社区还有三所大学,村中居住了几千名学生,形成“校中有村,村中有校”的独特风景。钟华表示,未来会同社区将面向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类似英国牛津小镇、剑桥小镇的特色乡村。

除了人文气息,乡村旅游要可持续发展,产业优化也至关重要。

广州市从化区城郊街道党工委委员、西和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刘辉鹏说,农业是农村的根,西河村已形成稳定和完整的花卉产业链条,接下来,他们将探索“花卉+”的融合业态和融合模式,以一产带动二三产,破解均衡发展问题。

广东省委办公厅信息综合室副主任、驻清远市九龙镇河头村帮扶干部黄江波认为,河头村之所以能用短短4年时间,从一个毫无产业基础的村到如今成为国家4A级景区,并拥有两大支柱产业,除了扶贫干部倾注了大量心血,最重要的是乡村走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之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利用乡村现有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原标题:乡村文旅发展之路在何方?

来源|佛山日报

统筹|记者罗艳梅

撰文|记者罗艳梅、曾雪莹

摄影|记者谭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