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数字化会真正撬动中国的内需,我们14亿人口的内需远远没有被发掘,数字技术的发展会让中国内需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过去美国人靠3亿人的内需撬动了世界经济,未来是中国14亿人口的内需会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内需消费不仅仅是富人的消费,低收入人群的消费才是实实在在可持续的内需力量。互联网的数字经济正在凝聚着这种强大的内需力量,中国三四五线城市有巨大的市场和潜力,我们一定要找到300个100万人口的城市和100个300万人口的城市,这些城市的数字基础设施的改造、数字消费的发展就是撬动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发动机。”——马云
为深入贯彻扩大内需战略、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决策部署,9月9日至10月8日,商务部组织各地举办“消费促进月”活动。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我们如何发挥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相对于传统消费,新型消费不仅增速快、占比高,而且带动作用强,能更大释放内需,我们如何才能进一步激发其潜能?
扩大内需激活消费 须先准确理解消费拉动经济的真正内涵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必须正确认识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
扩大消费是经济活动的目的,还是保证经济增长的一种手段?有观点认为,增长是第一位的,扩大消费是为经济增长服务的。人们通常说,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国际市场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当我们强调要扩大消费需求时,不过是为了保证增长。这意味着,经济增长是目的,扩大消费需求是手段。
这种观点由来已久,但实际上是十分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首先,从根本上扭曲了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的关系。一个社会为生产而生产,是违背常识、本末倒置的。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增加人民消费,而不是把扩大消费需求仅仅视为经济增长的手段。只讲生产和利润,不讲消费增加和大众福利改进,是古典资本主义的典型特征,会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悬殊,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其次,曲解和背离了需求管理的出发点。在总需求不足时,采取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使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保持大体平衡,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但是新增财政投资和货币一般投向资本密集、能够快速拉动经济增长的行业和项目,不一定能够带来多少新的就业机会,不能大量增加满足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结果可能是形成新的过剩产能,造成新的经济结构不合理。通过刺激总需求应对经济衰退和萧条,是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充分就业,说到底是为了消费,而不是简单地为增长而增长。
最后,容易造成投资对消费的挤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仅仅视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手段,很容易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过于重视积累率提高,而忽视消费必须占有合理的比例。有人认为,扩大投资能够更快地形成新的需求,并且由于投资的“乘数效应”,产生数倍于投资额的需求,可以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但是,长期实行高积累率,抑制消费需求,造成积累与消费的失调,最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必然难以为继。
所以,正确的认识应该是:生产与消费,消费是目的,生产是手段。增加和改善消费是目的,加快经济增长的唯一目的是加快提高人民收入,更好地满足人民消费需求。(马传景 原题《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重点扩大内需》,有删改)
五大趋势决定未来消费空间
作为“三驾马车”之一,消费是决定内循环能否形成的重中之重。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加上疫情的影响,消费也在悄然发生改变,这五大趋势决定了未来的消费空间。
趋势一:分化
1.地域分化
疫情对于城乡收入的影响不同,大城市收入及未来收入的预期影响要小于小城市及农村,这反过来也影响了相应的消费。疫情过后,不同城市的消费倾向也有所不同。一线城市更加重教育,特别是孩子的教育;二线重品质,有关生活品质的消费更多;小城市重培训,特别是年轻人对工作培训的需求更大。
2.人群分化
疫情对于不同年龄层、性别的影响各异。调查显示,26~30岁的人中有66.8%最希望扩大消费支出;46.7%的受访中年人愿意在营养品上加大投入,有超过51%的老年人乐于花更多的钱去享受生活与娱乐。
趋势二:消费观迭代
1.高品质、高要求、高性价比
据调查报告显示,40.2%的人在疫情后倾向于“买好点”,39.6%的人认为“购买决定比之前更慎重”。“品质”“慎重”,这些词语充分说明消费者更偏于“理性”。此外,在当下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消费者掌握了大量信息,他们不但要考虑“精致实用”,还要注意产品的成分、原产地。品质固然重要,但“性价比”的平衡更加重要。
2.养生与网购成新趋势
百姓的养生意识越来越强,2020年这种趋势更加明显。80、90后将养生变得愈加轻量化,新式凉茶、轻食餐厅、素食餐厅、有机超市、纯天然彩妆护肤产品等都是他们的追求。疫情让中国的“熟年们”技能不断升级。据阿里数据显示,在50多岁这一年龄层,平均每人网购消费能力高达5000元/年,已然成为“网络购物新生代”。
趋势三:“云消费”个性化
从直播带货到各大平台火拼,网上消费这几年一直很火。疫情期间,网上消费更成为人们的主要消费渠道。正是消费者对于网络的依赖让各种APP获得更多的个人大数据,而基于个性化推荐的各种新闻和娱乐APP更加助长了“信息茧房”的产生,加上内容和社区的“私域流量”让大数据不断充实,这也为今后个性化的消费模式提供了大数据。可以预见,未来个性化消费将大行其道。
此外,云教育、在线医疗、云卖房、云卖车等云上生活,将让“云+”成为各行各业新的时尚。
趋势四:旅游模式的改变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人们旅游方式将更加集中在自驾、小团、定制方向,而大的团体游将逐步被取代。由于人们更注重旅游品质、安全、卫生等方面,高端、高质量的定制游将受到欢迎。多地游也将被一地多天游取代。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云旅游”的市场规模也将不断增长。
趋势五:精神消费升级
当下,孤独成为越来越多人日常生活的常态,需要精神消费来消解。线上沉浸式体验经济将在新技术的加持下更加火爆。其次,虚拟偶像的横空出世已让95后、00后疯狂追逐,虚拟偶像也将成未来消费的新方向。(福卡智库 原题《消费能否撑起内循环?这五大趋势决定未来消费空间!》,有删改)
新消费尚在成长期亟待补齐短板
新消费是基于“互联网+”的消费新模式和新业态,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给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新体验。从新业态来看,顺应消费者多元化、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企业依托互联网技术,从现有经营环节和领域中衍生出新链条和新业务,培育出“无人经济”、定制消费和“智能+”服务消费等新消费场景,激发了消费新热点。
以新消费为着力点不断出台支持政策,有利于加速消费回暖,充分发挥消费对于经济稳增长的重要作用,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消费成为各地促进消费升级的关键一招,还体现在数字技术驱动下的新消费能更高效地匹配供需双方,挖掘各地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供需两旺、助推经济、稳定就业。
但是,成长期的新消费还存在一些亟待补齐的短板。例如,有些产品质量和服务得不到保障、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新技术不成熟、消费升级存在结构性制约等。政府部门应在包容审慎原则下,不断完善与新消费相关的配套环境和引导政策,从财政、税收等方面为新消费发展营造更好的生态环境,使新消费真正成为发展新动能。尤其要加大企业创新政策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从而创造出更多新产品和新服务,形成适合消费品质提升的新供给。
新消费繁荣离不开新型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应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5G网络普及和工业互联网建设,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同时,也为新消费模式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优化消费环境,还要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据介绍,中消协发布的上半年报告显示,直播打赏、在线培训、直播带货等成为消费者投诉较多的领域。对此,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建议加快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制度建设,保障消费者在新消费领域的选择权、知情权,从而使消费者敢于消费、愿意消费。(李华林 原题《新消费成扩大内需关键一招》,有删改)
复杂环境下提振消费的四个关键
最近,直播带货、消费券发放等都在激发着中国百姓的消费欲望和潜能。在这个特殊复杂的时期,如何激活消费、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成了保持经济增长的关键。
重塑国内市场化危为机
当下,我们必须正视国内外两个市场遇冷的严峻性。从海外市场来说,当前除了全球防疫所需的医疗物资出口外,其他行业的海外订单大幅减少,出口企业亟须国内市场的需求来抵消这一影响。从国内市场来说,人们的正常消费受到抑制,餐饮、娱乐、购物、旅游等行业受到极大影响。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区域经济梯度差异,这些都可以转化为我们发展的重大势能。现在受疫情所迫,出口贸易被动减少,我们可利用这个契机对出口生产进行国内供给的腾挪,从容地打造国内生产与消费的经济闭环市场,化危为机,推动经济增长。当然,这绝不是要停止开放的步伐,而是从容面对国内外两个市场变化的需要。
利用消费券启动经济增长新周期
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多地通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促进消费。这种短期刺激消费的行为,可以迅速启动新的经济增长周期。但是,长期消费增长,才是拉动投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各地市民使用消费券主要采购的是牛奶、肉、蛋等副食品和一些生活日用品,这些商品是居民生活刚需,缺乏价格弹性,即使带来了临时销量的井喷,也不代表市场对这类副食品和日用品消费需求的扩大。所以在发放消费券普惠当地民众的同时,还应针对特定人群,如社会贫困群众,更精准地给发放食品券,或更进一步为因疫情失去工作、丧失收入来源的群体发放现金。这样的应急举措,有利于稳定就业市场,更好地启动经济新的增长周期。
当然,消费券的局限性并不能掩盖其功能的发挥。消费券可以绑定一些特定产品,如可以定向支农,带动上下游更多产品销售与生产。文旅消费券的作用功效也要大于普通生活消费券。
建立对国产品牌信心激发消费热情
中国企业要彻底摒弃以往低价取胜策略,根除假冒伪劣、虚假销售等问题,规范市场监管,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让国民放心消费。这是刺激消费实现消费升级,进而拉动经济增长的制度性动力。此外,现在疫情阻碍外贸出口,也是迫使我国企业在国内市场沉下心来,打造中国自主核心技术,成就中国品牌的一个最佳窗口。我们还应加快推动品牌质量安全标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在产业链上占得主动权。
此前“新基建”推出了总额近50万亿元的投资,但由于疫情等影响,其中高铁海外建设与5G海外布局等受阻。我们完全可以专注加速国内投资建设,让国内优先受益。基础设施投资不仅投资需求本身带来经济增长,还可以带动就业,增加民众收入,拉动国民消费升级,促进经济增长,让民众享受发展成果。
改善民生提高消费能力
尽管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不断提升,但消费实际年增幅却一路下行,这启示我们,后疫情时代应激发消费主体需求,由以前的重生产转为向生活倾斜,投资民生、保障民生并不断改善民生,让国民敢于消费。
提高国民劳动收入份额,投资民生、保障民生,最大可能地释放国民消费,这是当前缓解疫情冲击,支持中小企业由出口生产转向内销发展的宏观政策选择。为此,我们要加大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民生保障体系,加大疫情时期失业救济的覆盖面和救助力度,提高国民劳动工资的收入份额,让国民消费有信心、消费有底气。
此外,我们还要不断挖掘新的消费市场。比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人群体的消费亟待激发,特别是疫情催生的面向老年群体的卫生保健、健康产品和优质养老服务等大有市场。(王志凯 原题《复杂环境下的消费提振与经济发展》,有删改)
原标题:读懂新消费 聚焦“双循环”内需动力
本期主题激活消费
来源|《人民论坛》《学习时报》《经济日报》,福卡智库等
文字|林润栋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