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的命运是被限定的!你们可以用所学的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9月3日上午,在广西田阳巴别中心小学,原广州军区司务长培训大队四级士官易新群的儿子易永康,与毕业班学生分享自己的求学奋斗经历。
今年高考,易永康以优异成绩考上浙江大学,本硕博连读生物医学专业。带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易永康从佛山远赴巴别,勉励孩子们努力学习,走出大山!
这是一场父与子的传承。
与巴别结缘的20多年里,易新群一次次点燃那些孩子心中的希望与梦想。
一上巴别,易新群给孩子们做了一场《草窝窝也能飞出金凤凰》的报告,激励孩子们在逆境中奋斗;
二上巴别,易新群以《人生的理想与追求》为题,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理想和信念的课,鼓起孩子们与贫穷作斗争的勇气;
三上巴别,易新群讲起了母亲的故事——《一碗青菜》,教育孩子们要热爱亲生母亲,更要热爱大山母亲。
如今,易新群去世了,但他的儿子、妻子、战友、受资助过的学生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不仅把大爱的种子、善良的美德留在巴别大地,还播撒得更广更远,成为永放光芒的精神财富。
父与子的传承
7月8日下午,高考一结束,易永康来不及与同学告别,匆忙乘坐飞机回湖南老家,看望病危的父亲。
易新群曾说过,等儿子高考后,拿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一家人再上巴别,看看那些心心念念的孩子们。遗憾的是,他终究未能等到这一天。
带着父亲的遗愿,易永康来到了巴别。
这不仅是一趟圆梦之行,更是一场爱的接力。
在巴别中心小学,易永康勉励弟弟妹妹们努力学习,走出大山。
当年,捐资助学、捐建水池,易新群向巴别孩子们传递了爱与希望。如今,易永康也把这份爱与希望带到了巴别。
在巴别中心小学课堂上,易永康向那些弟弟妹妹们讲述父亲与巴别的情缘,分享自己的成长之路,极大地鼓舞了孩子们向上向善。
不向命运低头,这是易永康与父亲传递给孩子们的一个共同信念,“希望他们也能像我爸爸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乐观开朗、自信坚强,易永康身上这些品质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学生。
不久前,毕业班学生岑美芸的父亲去世了。站在人生关键节点上,这位大山里的孩子对未来感到迷茫。易永康的到来,让她重燃了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我要像永康哥哥那样努力学习,考上理想的大学,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易永康的自信,来自于父亲一次又一次的鼓励。
“亲爱的儿子,你不再是爸妈掌心中的雏鸟,你已经成长为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未来的天空更广阔!”
去年10月,在18岁成人礼上,易永康收到了父亲写的第一封家书。
那时,易新群的右手写字已经十分困难,这封3页纸家书,他躺在病床上改了又改,写了好几个晚上。
由于备战高考,学习紧张,易永康已经一个月没有去医院看望父亲。一字一句读着家书,泪水止不住地从他双眼流下。
“爸爸从军二十三载,所获军功无数,但这一辈子最有价值、最得意的一枚,就是拥有了你。”
“乘风巧借力,扶摇冲九霄。光芒耀万丈,男儿当自强。”……这些饱含深情、寄托希望的词句,令乐观的易永康顿时悲痛万分。“想到父亲当时的身体状况,我心如刀割。这封家书,让我感受到父爱从来没有缺失,一直陪伴我成长。”
家书放在书包夹层,易永康走到哪里背到哪里。每当考试前心理压力大,他就在教室里、操场上,一遍又一遍地读这封家书,仿佛父亲就在面前给他力量。
一封家书,承载了易新群的殷殷嘱托、切切希望,成了易永康的精神支柱,激励他高扬青春的风帆。
“我一定将父亲的精神传承下去,将来学有所成后,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战友们的接力
与易永康进行互动交流的毕生班学生,还特别敬佩一个人——蒋程春。在他指引下,学生们懂得了在学习上怎样打一场“胜仗”。
在巴别中心小学,蒋程春是一位特殊的支教老师,他是一名退役军人。卸下军装,投身教育、扎根大山,蒋程春深受易新群善举的影响。
这两位新老战友之间的缘份,始于19年前。
2001年前后,易新群的先进事迹被《佛山日报》等各级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在部队广为传扬,迅速掀起了向易新群学习的热潮。
那一年,蒋程春高考考上军校,看到了易新群的事迹后,被他的精神深深感染。“当时部队宣传了很多先进人物,但易班长很特别,没有一个人会像他那样,生病后愿意把自己的救命钱全部捐出,真是不可思议。”
蒋程春在巴别中心小学支教。
蒋程春把易新群当作学习榜样,希望能像他那样,帮助有需要的人。
在部队,蒋程春坚守了14年。部队驻地也有很多留守儿童,通过军训接触这些孩子后,蒋程春发现他们迫切需要接受更多优质教育。支教的念头,瞬间在蒋程春的脑海里浮现。而那时,他的妻子已经在支教。
不久后,蒋程春向部队提出转业申请,开启他的支教生涯。他加入“美丽中国”支教项目,与妻子一起,为贫困山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哪里教育资源缺乏,他们就去哪里支教。在川藏地区支教4年后,2018年一次偶然机遇,蒋程春被随机分配到了巴别中心小学。“这真是一个莫大的惊喜!能够在以前军校学习的英雄楷模资助过的地方支教,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
新老传承,这是部队的一项光荣传统。蒋程春来到了易新群曾经倾注大爱的学校,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将他对孩子们的那份爱、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情延续下去,再次点燃大山孩子们心中的希望。
“人要学会奉献。我很平凡,没有易班长那般伟大。但为了这些孩子,我愿意奉献自己所有的东西。”蒋程春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把部队的优良作风和良好习惯带到了学校,组织学生军训,早上领着他们跑步,“学习也是一场战争,要培养学生战胜自我、吃苦耐劳、能打胜仗的品质,让他们取得好成绩”。
鲜为人知的是,在部队时,蒋程春的腿受过伤,落下伤残,但他依然执着地奔跑在山区学校支教。“我跟孩子们说,会一直教你们,直到哪一天我站不了了。”
爱心接力,一棒接着一棒跑。易新群去世了,但由他的一名战友牵头负责的《红色文化课堂》,将继续资助巴别中心小学,易永康毕业后,也将加入这个爱心团队,共同延续易新群的大爱。
易新群是优秀的,于平凡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战友们是可敬的,将爱心一手一手传递下去。他们都将军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只要人民群众有需要,就义不容辞站出来!
夫妻俩的约定
再去看望大山里的孩子,不但是易新群生前的心愿,也是19年前那场婚礼上,他与妻子黄小南的共同约定。
这次去巴别,黄小南看到了不一样的巴别中学(现巴别中心小学)。“我对学校的印象还停留在19年前,那时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都很简陋,现在变化太大了!”
残旧的教学楼焕然一新、周边光秃秃的大山变得郁郁葱葱、尘土飞扬的操场已改造成塑胶跑道和篮球场……这一幕幕场景,深深触动了黄小南的心。
孩子们在良好的环境下茁壮成长,这是易新群的心愿。那些年,他不断向巴别中学捐资助学,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安心学习,不要像他小时候那样,因家境贫寒而辍学,留下人生遗憾。
时隔19载,巴别中学(现巴别中心小学)焕然一新。
带着易永康,黄小南走遍了学校的操场、教学楼、办公楼,追寻丈夫当年的足迹,回想那些美好的点点滴滴。
一路上,看到孩子们身上穿着干净的校服、脸上露出纯朴的笑容,或在教室里埋头学习,或在操场上嬉戏玩耍,黄小南感到很欣慰,“巴别的希望在他们身上!”
始终牵挂巴别孩子的易新群走了,但他的大爱在黄小南身上延续。
再上巴别,黄小南特地带去一笔慰问金,捐给巴别中心小学,希望为当地教育事业尽一分力,特别是为当地留守儿童带去一丝温暖。
黄小南现在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去年为了照顾丈夫,还把工作辞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仍能慷慨无私、扶贫助学,彰显了人间大爱。
“上学期,学校358名学生中,就有247名留守儿童,这学期也不少于200名。”巴别中心小学校长黄震说,易新群乐于奉献,在他的带动下,妻子和儿子也有这样的爱心,令人敬佩。
陪伴易新群的这些年,黄小南也被他那颗善良的心深深感染。
“我是新群的妻子,他那么好的人,我不能拖他后腿。”照顾丈夫近20年里,黄小南倾注心血,没有半句怨言。
做放疗手术后,易新群的声带受损,咽不下硬饭,要就着汤水吃。煲汤,对于老家湖南的黄小南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她向单位同事、市场菜贩请教,了解佛山不同季节适合煲哪些汤,一步一步学习。
易新群习惯一天只吃两餐,早上上班前,黄小南不仅为他做好早餐,还把中午的汤也煲好。晚上回家后,还陪他到楼下散步……
就是在黄小南这般精心照料下,易新群挺过了一年又一年。
“他的坚强,给了我信心。虽然很辛苦,但值得!”即使百般劳累,仍无怨无悔,这就是黄小南,不愧是新时代的好军嫂!
人物对话
再困难的地方也会看到希望
记者:第一次到巴别,你希望给当地孩子带去什么?
易永康:来到巴别,看到了父亲心心念念的学校,我很感动。这里的办学条件跟佛山还是有一定差距,但我相信,这些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改变巴别。再困难的地方,也会看到希望。我过来就是要给弟弟妹妹们加油鼓劲,给他们传递信心。
记者:平时,你的父亲是怎样教育你的?
易永康:父亲非常严格,对我的言行举止要求很高。有时说错一句话,他就要我不断反思错在哪里。为人处事方面,他容不得我有半点瑕疵。对于我的学习,父亲也很用心,我没有上过一天补习班。父亲用他的一言一行塑造了我的三观。在医院时,他对我说,能教我的课已经教完了,剩下的课需要我自己慢慢去学。脚下的路,也需要我自己去走。父亲是好样的,作为他的儿子,我绝不能给他丢脸。
记者:在你眼中,你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易永康:作为一名军人,父亲感到很自豪,他非常正义、善良,言出必行。他很会替别人着想,即使满身病痛,也不想麻烦别人,总是报喜不报忧。但对于别人的关心,他觉得别人为他付出太多了。父亲很伟大,虽然只陪伴了我18年,但我真的很感激他。
扫一扫了解更多。
原标题:妻儿、战友传承易新群的大爱精神
接力点燃大山孩子的希望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梁建荣通讯员李荣坤
图|记者关浩业、叶志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