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而作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佛山也对加快建设全国中医药强市做出部署。即将进入“十四五”时期,佛山如何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产业创新等方面发力?
对此,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接受佛山日报《理论周刊》专访时指出,当下发展中医药产业,要把当代文明成果与先进科技运用到中医发展领域中,在具有综合救治能力、现代诊疗手段的同时,发挥中医药特色精髓,双管齐下,打造当代中医院与现代中医药产业,让民众共享健康生活方式。
专家简介
杨志敏,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杨志敏是南海西樵“保愈堂”第九代传人。她继承家学,同时得到国医大师颜德馨、邓铁涛的教导,是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2003年“非典”期间,应香港医管局的邀请,广东省中医院派出杨志敏赴港援助抗击“非典”,荣获香港“抗炎勇士纪念章”,开创了中医药进入香港公立医院的先河;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杨志敏带领的医学团队发挥“治未病”理念,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岭南人群体质特征和以往预防流感的经验,研发了“流感病毒中药预防方”。
中医药亟须建立自己的管理与评价体系
当前我国的医疗评价体系建立在西医标准之上,这种将西医管理模式套用在中医上的做法,就如同以西洋画审美标准看待传统中国画。
《理论周刊》:在此次疫情中,中医药在治疗中的作用与优势日益受到重视。您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及其影响?
杨志敏:中医药在历史上的多次疫病防治中都证明了它的价值。史料记载,清末南海名医梁龙章善治鼠疫,创立“易数运气方论”,“历年存活不下十万之多”。在新冠肺炎防控阻击战中,中医和西医联手参与新冠肺炎的预防、轻症治疗、重症救治,成为疫情防治的一大特色。也由于中医的参与,治疗病患的临床疗效有明显优势,再次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了中医药的作用,也彰显了我国医学的独特优势——中西医协同。
广佛地区民众对中医相对认同度比较高,煲药汤、治未病的中医药氛围浓厚,养生文化也早已融入到百姓日常膳食里。尽管如此,“中医落后”“中医不科学”的质疑声仍不绝于耳。中医与西医治疗理念不同,因而防治手段各异,分属于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重整体,善用“坚盾”,关注“病的人”;西医善局部,善用“利矛”,更关注“人的病”。当前我国的医疗评价体系建立在西医标准之上,这种将西医管理模式套用在中医上的做法,如同以西洋画审美标准看待传统中国画。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建立一套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评价系统对中医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中医是否有疗效,需要给它提供施展的舞台。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医科在很多综合性医院中处于附属地位,实际上,中医在呼吸、消化等急症以及危重症也能发挥所长。比如有些医院的重症监护室(ICU)也会让中医诊疗介入,通过中医调理对病人身体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从而减缓、改善疾病对患者的伤害。再如,每所医院都会涉及到治疗未发病、已发病或后期康复,若能发挥中医长处,不仅能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还对患者起到促进固本的作用,甚至减缓疾病的进程。近10年来,有许多中医经典病房在全国生根发芽,造福一方百姓。比如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于2010年成立了中医经典病房,探索了中医药救治急危重症及复杂疑难病的经验,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成为国家发改委传承创新示范项目。
因此,应借此时机,给予中医更多的支持与舞台,尤其是推动建立与中医药相匹配的管理与评价体系。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既要“全才”也要“偏才”
佛山可扶持医疗体制之外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人才,并通过有效的监管机制鼓励他们提供多样化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
《理论周刊》:佛山有着浓厚的中医药文化传承和氛围,也出了不少为人称道的医学世家。当下佛山要打造中医药人才聚集高地,如何传承中医药文化,培养适合当代中医发展的人才队伍?
杨志敏:在中医诊所,医生给病人号脉,往往一把银针与几副中草药方就能治病,较少需要大型医疗设备以及昂贵的药品,也因此,中医是绿色环保的治病方式,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政策。
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健康发展,离不开从上至下全民对中医药的高度认知认同,因此,加强科普宣传相当重要。建议教育部门与卫健部门可编撰通俗易懂的中医药科普读物,在中小学校开展中医药通识课程。目前已有学校开展了“中医文化进课堂”活动,目的就是让青年一代了解中医文化,学习怎么看待中医与疾病的关系,学会用简单方法处理或解决基本疾病。此外,还可以通过开设中医讲坛、名中医健康访谈等形式,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想把看中医成为老百姓的第一就医选择,就得让中医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
在人才培养方面,当代中医药专业人才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能融通中西医的院校级人才;第二类是中医科技型人才,他们懂中医药学,从中医药理念出发,用现代分子学、基因组学或蛋白组学解读中医,将中医与现代科技进行对接,这类人才对于中医前沿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第三类是具有临床能力的中医药人才。一方面,医学院培养的科班人才以及科技中医复合型人才属于当代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人才;另一方面,对于有家学渊源、愿意扎根医学典籍的偏才、专才,我们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成为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不可遗失的一股力量。中医药人才培养,历来强调“厚基础、重传承”,许多名中医都是少年时期受家传氛围熏陶,能够沉浸于古代药学经典,寻找古人的智慧,并通过师传徒等多种学习方式,延续、创新中医药学。近十年来,包括广东省中医院在内的一些医院也通过“杏林寻宝”方式,在海内外寻回不少散落民间的中医特色疗法、适宜技术与人才。佛山可多扶持医疗体制之外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人才,并通过有效的监管机制鼓励他们提供多样化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
此外,建议在市、区、镇街、社区的各级医疗机构建设中医科。许多基层医生渴望掌握中医特色技术,但他们中很多人的中医知识只是片段式的学习,尚未体系化、规范化,建议将中医十大技术等基本课程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输送给他们,以此加大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基层人才技能,那么老百姓腰腿疼痛、未病防治等小问题就能在基层解决。
中医药产业如何搭上现代科技的“快车”?
大数据将专家的知识由原来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令中医不再是一个形而上层面的概念。
《理论周刊》:佛山要打造中成药现代产业高地,如何将中医的“古”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今”互相融合,创新发展中医药产业?
杨志敏:中医药与现代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既是中医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符合中医学学术发展的历史性规律。中医的理论体系很完善,但在实际诊疗中却难以数字化与标准化,比如号脉,需要医生训练很多年才能在脑海里形成数据模型。佛山季华实验室与广东省中医院重大中医研究专项合作中有一项通过中医人体孙络辨识健康的研究,可以通过大视场高精度光学显微技术,识别中医湿、痰、瘀、虚的甲壁微循环特征,从而形成客观化、可视化、数字化的信息。大数据将专家的知识由原来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令中医不再是一个形而上层面的概念。
“互联网+中医模式”也是互联网在中医药行业的新应用。它有利于解决中国医疗资源不平衡和人们日益增加的优质健康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互联网中医诊疗、在线体质辨识、智能药品配送、在线中医远程教育等服务都不再是梦想。
在产业方面,中医药产业不仅是健康产业,还是覆盖人类全生命周期的介入性服务。发展中医药产业需要用创新思维对接社会需求,无论是中医医疗服务、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还是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健康旅游,有人群服务需求,自然就有相关产业的产生,每一个产业都是为应用的场景做服务。
当前,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大量有消费能力的老年人群必然拉动医疗保健市场的需求。治未病正是中医的主要特长,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可以形成新型中医养生产业模式。
此外可适当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养结合领域,从而满足健康养老多样化需求。
佛山作为“岭南中成药的发源地”“广东中成药的聚集地”,留下了许多好用又便宜的中成药,如何让老药新用,是一个值得让企业与科研机构研究的课题。
此外,武术文化孕育了佛山传统医学的骨伤科,发展武术事业也是健康产业的一部分,通过中医与多个领域的跨界合作,从衣食住行各方面为人们提供新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成为中医药发展、推动中医药科普化大众化的一条新路径。
在历史的任何一个阶段,中医药都吸收了当时最先进的文明成果与科技成就。当下,我们要把当代文明成果与先进科技用到中医诊疗中,在具有综合救治能力、现代诊疗手段的同时,发挥中医药特色精髓,双管齐下,打造当代中医院,让民众共享健康生活方式。
管窥天下
后疫情时代中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如何?
过去几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18年,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元,2019年约为2.5万亿元,2020年将突破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20%。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的同时,也为中医药在发展壮大、走向世界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一是国际认同感更高;二是产业发展更广阔;三是交流合作更便利。
面对机遇,我们要主动作为,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及两类规则的作用,以中医药国际认同度高的国家或区域为突破点,以文化为媒、医药为体、贸易为径,推动中药文化、产品和服务全面走向国际。具体来说,要聚焦中药走出去,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以文化为媒,加速中医药文化交流传播。加强与中医药国际推广机构合作,运用现代医药学公认的科技术语和指标来描述、翻译中医理论,让国外民众能够更准确地了解中医药文化内涵理论和技术优势。
二是以医药为体,推动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中医药产业层次的三个维度,构建集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贸易、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医药文化旅游、中医药延伸产业等六位一体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构建电子监管信息平台,完善药品从生产、流通到销售全过程的信息共享和反馈追溯机制,确保中医药产品“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控、责任可究”。
三是以贸易为径,畅通中医药对外贸易渠道。积极参与国际规则、标准的研究与制定,营造有利于中医药产业海外发展的国际环境。加强对中医药出口转型升级的服务、协调和引导,围绕人才培训、市场信息、准入标准、产品创新、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宣传推广、救济应对等关键环节,建设一批具有一定出口规模、出口潜力和技术水平的中医药外贸企业。
2020年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这次疫情将催化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当下,中医药产业正朝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虽然目前仍存在着执业资质不规范等问题,但在政策支持下,新一代少壮中医生正在成长中,越来越多的公众也认识到西医的不足之处,转而寻求高质量中医所带来的健康价值。中医诊断设备和诊疗软件等现代技术的应用也给中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希望。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材因为利润不高,导致了一些药材出现质量问题。要提高中药材的质量,还需要从需求端拉动,让中医师的收入和疗效挂钩,让中医师关注和决定自己所用药材的质量和来源,从而形成产业链联动,这才是长久之计。中医药需要在产业链上游渗透,保证原料质量;同时,加快产品质量改革,紧跟国家政策要求,让中药产品剂型多样化;此外,加强医院及医生教育力度,使更多医生接受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原题《未来5年中医药产业发展规模分析及预测》,有删改)
原标题: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志敏:
建设全国中医药强市佛山有何“良方”?
来源|佛山日报
统筹|记者林润栋
文|记者束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