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品牌 >

发现佛山|永新社学:历经500年的文化“图腾”

2020-10-05 10:21:15来源:佛山在线

正衣冠,行盥洗礼、拜孔子像、朱砂开智,开笔启蒙……每年暑假期间,在禅城区张槎街道弼唐村的永新社学里,适龄儿童都会接受德高望重的长辈点朱砂以开智启蒙,完成开笔礼,写下“人”字,以示立人。

永新社学始建于1521年,是与南风古灶同期的历史遗迹。经历近500年风霜,见证着佛山教育发展,如今依然焕发着活力。在这里,古老的开笔礼得以重启,弼唐村尚文重教的习俗得以延续,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从这里开启学习之路,走向成才的康庄大道。

古老社学涵养能人

永新社学位于禅城区雾岗路。推门而进,木门发出“吱呀”声。只见青砖墙壁上,挂满了书画作品,”永新社学”的字样和孔子画像赫然立在正中央,醒目而吸睛。社学天井的右侧有两块石碑,记录着永新社学的历史。

永新社学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原为祠庙,后改建为社学。所谓的社学是官立的用于启蒙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始创于元代,至清末而止。通俗地说,就是官办小学,也是倡导学习、整顿社会风气的场所。当时的集、镇、乡村,每50户人家就建一间“社学”。

历经500年的风霜,到目前为止能完整保存下来的明代社学,全省极少,而永新社学就是其中之一。永新社学建筑坐西向东,三间分进对称平面布局,面宽11.8米、深15.4米,总面积187.7平方米,为四合院式砖木结构。

在历史的洪流中,永新社学培育出众多人才,如庞嵩、庞仑、庞一洪等,他们均在永新社学就读并中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庞嵩,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理学名家,是中国古代法制文化建设史上代表性人物之一。

张槎适龄儿童在永新社学里由长辈点朱砂以开智启蒙。/佛山日报记者黄群飞摄

庞嵩又名庞弼唐,10岁时转学到刚刚改建竣工的本村永新社学,先后师从王阳明、湛若水,并将王湛之学融为一体,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弼唐村也因庞嵩而得名,并被称为“理学之乡”。

中举后,庞嵩步入仕途,官至曲靖知府。在任期间清正廉洁,当时被民间尊称为“庞青天”。

易地重建古为今用

明清期间,永新社学经历过两次重修。2012年,永新社学迎来了最大一次“变动”。

永新社学所在的雾岗路,早在1996年就已规划扩建,扩建后的雾岗路北段至东鄱路长约1.7公里,宽40米,双向6车道,分别与季华四路、江湾二路、五峰四路相交,“断头路”打通后有效缓解了张槎街道的交通拥堵。

永新社学位于禅城区雾岗路,始建于1521年,明清期间经历过两次重修,2012年迎来最大一次“变动”。

雾岗路规划建设后,禅城区文物部门考虑到永新社学可能需要“让路”,于是想尽办法保护这座古老的建筑,便在开路之时申请易地重建。2006年,永新社学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易地重建工程在距离永新社学原址45米的地方启动,工程将永新社学的重要部件进行编号后保留原材料迁址重建。重建后的永新社学不但保持了原貌,也得以修复。目前,在永新社学天井北廊墙有《重建永新社学碑》,是研究佛山教育史的重要资料,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不止如此,重建后的永新社学成为了张槎街道的重要文化场所,每年均举办学童开笔礼活动。这里也成为佛山市孔子学说研究会的办公场所,会员们时常聚在一起,吟诗作对、谈文论教,编写了多本《佛山孔学研究》以及《理学正道名宦乡贤——纪念庞嵩文艺作品集》等与庞嵩相关的书籍。

佛山市孔子学说研究会会长庞柏生是弼唐人,也是佛山著名书法家庞星文之子。18年前,庞星文等人创办了佛山市孔子学说研究会,父子两代传承,集结了众多文化学者并活跃在公益服务中,他们以永新社学为据点,进社区、进学校、进图书馆,开办讲座、即席挥毫、开笔礼等活动,并出版一系列孔子学说研究书籍,推广传统文化。

就这样,这个古老的文化“图腾”,在历代弼唐人的传承之下,得以活化、活用,不断发挥着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尚文重教延续至今

从庞嵩开始,弼唐村就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包括永新社学,启恒书社、如祖义塾、省二干校、南海师范学校、简弼小学、弼唐小学、南海师范附小、佛山师专、佛山五中、汾江中学、佛山市高级技工学校、颖林学校、邦耀学校、财贸学校在内的约20所学校、私塾都设在弼唐地段。这里的崇文尚学氛围,可见一斑。

一市民在“理学之乡·弼唐”石刻前走过。理学名家庞嵩又名庞弼唐,弼唐村因其得名,并被称为“理学之乡”。

时至今日,这些学校有的已经消失不见,有的已经搬走,有的归属其他地方,但是弼唐村的教育和文化氛围一直未曾褪减。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就是处在弼唐的地段上,每天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走动在弼唐村里。弼唐人读书蔚然成风的优良传统,几百年来从没改变过。

同为公立小学,弼唐小学可谓是永新社学的现代版。作为弼唐村的村办小学,弼唐村历届两委干部以关怀弼唐小学为己任,千方百计稳定教师队伍,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因应教学的需要加大力度提高教师待遇,解决教学场地、配套设施。

如1987年村委会投资21万元,拆去平房,将原来矮小的课室改建为三层教学楼;1995年,继续投入60万元,建成一座共1200平方米、四层12间的教师宿舍,解决了部分教师的住房问题。而在近十多年里,据不完全统计,弼唐村每年对弼唐小学投入30万元~60万元。

编写村志传承乡愁

永新社学不仅见证了佛山教育史的发展和变迁,还寄托了弼唐人的悠悠乡愁。

弼唐历史文化深远,过去村内曾有族谱,对自然村的开村、迁入、人文发展有所记载,但由于历史上诸多原因,族谱出现断记、遗失,历史上的经济情况更无从考证。面对村子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在10多年前,弼唐村就成立了《弼唐村志》编写组,由庞柏生等人为主要撰写人,开始资料的收集与编写。

“收集资料是最困难的,开始时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的状态。我们翻遍了省图书馆、市图书馆、市档案局等,又到村里老人的家中,从他们的口述中寻找“记忆碎片”,开展了‘曲线救国’的征程。”庞柏生说,历经两年多的收集和整理,《弼唐村志》终于在2008年正式出版,全书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弼唐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的演变,以及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是禅城第一本较为系统的村志。

村志出版后,弼唐村把其派发到全村每家每户,成为了每一个弼唐人的“家史”。“拿到书后,大家的反响可大了,知道了哪里是自己的根,村民更懂得饮水思泉,尊敬乡贤,孝敬长者。”庞柏生说。

重修族谱书写“家书”

弼唐户籍人口2400多人,有庞、霍等姓氏,其中“庞”氏人占1700多人。如果说,《弼唐村志》是弼唐村所有人的“家史”,那么《庞氏族谱》则是弼唐村庞姓人的“家书”。

庞金牛是弼唐庞氏人公认的“族长”,把族谱修好、出版,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和《弼唐村志》一样,族谱的修复是个大工程,因为先辈的资料难以溯源,尤其是文革期间,弼唐庞氏族谱全部被毁,无一流传,成为整村庞氏族人的遗憾。

2013年,庞金牛和村中几位兄弟一起为“族谱”“寻根”,他们除了在兄弟村查找资料外,还远到茂名化州、湛江廉江、广西钦州等地,通过当地的族谱以确定本村族谱的脉络,逐个支系、家族、人物寻找,确定本村历史上的人物。

永新社学的社员们定期相聚研讨学问。

经过多番努力,庞金牛找到了大部分先辈的名字,还“机缘巧合”地收获了不少。在去郁南考究时,庞金牛等人还找到了同族兄弟,如今双方时常有联谊,畅聚宗族之乐。

历经反复多次核对、修改,《庞氏族谱》终于在2015年完成,并被送到河南省庞氏总会。每一户弼唐庞氏人家,均可在族谱上溯源,了解自己的先辈和开枝散叶的情况。而在族谱修复过程中,全村庞氏人都踊跃参与,自筹资金编写、出版,展现强大的团结精神。

作为庞嵩相关书籍、《庞氏族谱》等书籍编写的集中点,永新社学承载着弼唐教育和文化发展壮大的重任;作为开笔礼等活动阵地,永新社学又不断被注入新鲜血液,书写着500年时光印记。

原标题:永新社学:历经500年的文化“图腾”

理学之乡禅城区弼唐村孕育了理学名家庞嵩,见证佛山教育史发展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黄群飞

图|记者谭兼之(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