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东海街道宝月村,宝月堂隐身在众多民居中。这座低调的小庙,却是佛山如今唯一留存六祖踪迹的古庙。
六祖是与先哲孔子、老子并列的“东方三圣人”。1300余年前,六祖革故鼎新,开创禅宗顿悟一派。六祖隐藏岭南十余年里,曾驻锡于现今的南边一带的一座小庙,并将其命名为“宝月堂”。
千年沧海,宝月堂几受风烟湮灭,又经历代重修留存至今,成为三水现存年代最久远的文物古迹之一。悠悠千年,宝月堂迎来一代代探寻者,其留下的是超脱尘嚣的禅意,更是人们在纷纭世事中迷失的初心。
年代久远
六祖传经诵佛处
在云东海街道宝月村委会村干部的引路下,一路穿过乡间小径,即可来到藏身于村落中的宝月堂。宝月堂年久失修,却庄严依旧。
史料记载,宝月堂始建于唐朝龙朔元年(661年)以前,至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是三水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古迹。不少三水文史学者考究认为,这是六祖在三水期间驻锡时间最长的寺庙,也是佛山现存唯一留有六祖踪迹的文物古迹。
历代《三水县志》皆载,六祖曾在三水传经诵佛,其间有三处圣踪遗存:西南街后的和光寺、大南山的龙岩寺以及宝月堂。“和光寺大致在如今云秀市场处,龙岩寺相传为六祖主持修建。”三水原文化馆馆长陆探芳说,他曾根据史料记载详细考究六祖在三水的踪迹。如今,三水仅有宝月堂犹存圣迹。
宝月堂始建于唐朝龙朔元年(661年)以前,至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是三水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古迹。/云东海街道供图
宝月堂原是无名小庙,相传“宝月堂”之名由六祖所起。后来,六祖离开三水,民众为感念其德望,捐资将小庙重修扩建,命名为“六祖庙”,立石铭记,历代重修。当地民众还在宝月堂旁修建一座观音古庙。
今天的宝月堂,或是清朝道光三年(1823年)重修时的样貌。门楣上镌刻的“宝月堂”三字依然清晰可见,两侧有石镌对联一副:“法界真宗叠显竹山翻贝叶,圆明大鉴重光宝月映菩提。”右侧刻有小字“道光三年岁在癸未孟冬吉旦立。”
观音古庙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坐东北向西南,前廊博古花板雕花草纹饰,虾公梁上石狮柁墩斗拱,石柱上刻有对联“南海非遥转盼问慈航是渡,西方自在虚空裹法界皆春”。
站在宝月堂前,时光仿佛与千余年前建立联系,前人种种重现于眼前。千余年前,宝月堂还是寂寂无名的小庙,坐落在大塱涡旁的小山岗上,树木葱郁,环境清雅。某一日,六祖乘船而来,驻锡庙中。或许在无数个清幽明月夜,六祖端坐于此,静心诵佛,诸根幽寂,自性随顺,即心即佛。
彼时,或是因为山岗上距离取水点远,或适逢大旱,小庙周边民众取水不便。诵佛之余,六祖和众人在紧邻小庙处,掘井以解缺水之苦。后来,人们在古井旁建亭立石,刻上“西来别派”四字。只可惜,古井今已被填埋,古亭与石碑亦无所踪。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宝月堂先后被确定为三水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文物保护单位,从主体建筑向外延伸15米内皆为保护范围。
几年前,曾任中国艺术家协会主席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何宝森遍访三水文物古迹,他认为三水最有历史文物价值的,非宝月堂莫属。原因有二:宝月堂为唐代始建,是三水年代最悠久的古迹之一;与六祖惠能有关、流传至今的古迹极少,仅有云浮新兴县国恩寺、广州光华寺和三水宝月堂等若干处,每失一处皆为历史之憾。
画格为田
福田村因此得名
佛教发展史上,六祖与始祖达摩齐名。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竖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六祖,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1000多年前,六祖革故鼎新,将西土佛教与东土大唐众生相相结合,将只有贵族趺坐“渐悟”的佛理,改造为平民日常劳作中“顿悟”的禅宗,主张“佛在我心”“净心自悟”“见性成佛”,从此佛教花开民间。
那时,六祖与三水有何因缘?
六祖惠能俗姓卢,祖籍范阳,即今北京涿县,其父卢行瑫贬官岭南,携妻李氏徙居新州,即今云浮新兴县。据传,他幼年丧父,家贫失学,靠上山砍柴挣钱奉养母亲,因偶然听人诵读《金刚经》,心生感悟,有出家学佛法之意。唐龙朔元年(661年),惠能北上,拜五祖弘忍为师。
宝月堂门口的石碑碑文。/云东海街道供图
半年后的一天,惠能作出千古名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凭此偈语,他被弘忍认定为衣钵传人,获授《金刚经》和衣钵,确认为禅宗第六代祖师。
后来,惠能遵命连夜离开寺院,辗转回到岭南,并隐身于四会怀集、云浮新兴县、三水等地十余载,直到唐朝仪凤元年(676)初,才公开从事佛教活动。
关于六祖在三水传经诵佛的经历,虽然在《坛经》及禅宗文献中不见详细记载,但许多学者从地理方位、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肯定了六祖曾经途经并停留于三水数载的可能性。
在《禅宗六祖惠能迹址探真》一书中,本书作者、前省社科联专职副主席林有能认为,六祖在四会与广州的踪迹有史实为证,而从四会到广州,取近道必经三水,故六祖取道三水有极大概率。至今,三水民间还流传着不少关于六祖的故事,亦从侧面肯定了上述结论。
林有能在书中收录了这样一则民间传说。相传当年六祖曾沿着古云东海湖行至南边一带,在黑石岗上忽见祥云环绕,时隐时现,并伴随鼓乐声。为探究竟,六祖在此诵念经文七七四十九天,豁然顿悟。
又有民间相传,六祖曾来到大塱涡畔,即今云东海街道杨梅村委会福田村处,见湖水碧波荡漾,绵延万里,便折下岸边芦苇,画格为田。此后该地稻谷丰收,人丁兴旺,福田村因此得名。村中口口相传,彼时六祖停留之地,为村中名为“望留岗”的小山岗。
民间传说颇具神话传奇色彩,但从各则故事中,足见当时民众对六祖的敬重之意。千年沧海,宝月堂逐渐被风烟所湮灭,和光寺、龙岩寺亦无所踪,六祖在三水留下的痕迹却在民间传说以及当地地名中延续。
宝月村委会干部何永泉介绍,不知多久以前,宝月堂周边聚起圩市,人们感念六祖,将圩市取名为宝月堂圩。“直到上世纪90年代,宝月堂圩依然在,名字也没有变,每逢开圩十分热闹。”何永泉说。后来,宝月村之名亦来源于此。
传承禅机
千年古迹焕生机
千余年前,隐身三水、驻锡小庙中的六祖或许未能想到,千余年后的今天,彼时小庙周边民众,会以“宝月”之名念其至今,而他在三水留下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根据清嘉庆二十四年版、1994年版《三水县志》所载,传入三水县的佛教是汉文系统的大乘佛教,以六祖所开创的禅宗为主。到了明清时代,佛教在三水民间流传甚广。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三水共计有古寺古庵14所之多,包含遗存六祖踪迹的龙岩寺、和光寺、宝月堂以及芦苞胥江祖庙前身——华山寺等。
三水历代有寺庙修葺重建,从留下的修建碑序内容中,可见六祖及禅文化的印记之深。南明永历四年(1650年),宝月堂修葺时碑记有诗曰:“讬始原来佛郎人,即人即佛现其身;身身自在还成佛,佛法相传不惹尘。”
《修复和光寺》有“粤稽佛性,上自释迦,流传忍大师,率皆北产接踵。而独曹溪南人,自辟顿门,洞见佛性本无南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数语。
岁月飞梭,从六祖隐身三水等地到开创禅宗一派,再到今天,转眼千年已逝。白云苍狗多翻覆,沧海桑田几变更,但历史没有忘记六祖,三水也没有忘记。
至今,依然不时有客自远方而来,探访宝月堂,从“宝月”二字、从一砖一瓦中感悟六祖彼时之心境,观照自我内心,寻找超脱尘嚣的禅意。
原标题:最悠久的禅宗名片宝月堂
惠能驻锡地古庙禅意深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黄妙哲
制图|罗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