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品牌 >

发现佛山|福如云东海 寿比大南山

2020-09-19 15:41:33来源:佛山在线

北回归线穿过佛山18公里,这里长出一片绿洲,幽然生翠;在佛山海拔最低点,这里涌起万亩水域,烟波浩渺。

前者是大南山,后者为云东海湖,一山一湖落在三水。为此,当地衍生出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福如云东海,寿比大南山”,与敬母桥、千叟宴等敬老传说和传统相呼应。

生于斯山、长于斯水的三水人,每每提及长寿一词,总会吐露出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愫。而徜徉于三水寻常巷陌,鹤发银丝、精神矍铄的老者总是屡见不鲜。

2008年,人均寿命近77岁的三水成为广东首个“中国长寿之乡”,其独特的长寿魅力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传扬。

一砖一瓦长寿印记

老街深巷的一砖一瓦,往往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在三水城区现存最古老的街巷——察院街,这个宽不过两米、长约300米的地方,就留下了三水长寿老人的烙印。

行走至察院街北端,一个历经岁月洗礼而略有斑驳的牌坊映入眼帘,正中写着三个大字——仁寿坊。据史料记载,仁寿坊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距今已超过400年。

说起这个牌坊,就不得不提及三水洲边人李开。李开家境富裕、乐善好施,经常帮助需要的人,遇到灾年还带头筹款赈济灾民。后来,李开活到98岁,经父老、名流推荐,官员辗转向上禀告,皇帝下旨在三水旧县城河口察院街北端建仁寿坊。

一位老人,一个牌坊,就是一段印记。记者翻阅史料发现,三水的长寿文化不止于此。历史长河中,曾有一个个长寿老人见证岁月变迁,历史更替。

位于北回归线上的大南山,丛林叠翠,山清水秀。/资料图片

清朝道光年间,104岁的三水老人陆云从赴京赶考,他耳聪目明、文采出众,被道光帝封为“翰林院检讨”加“国子监司业”衔,新科进士、百岁寿星的事迹一度传为美谈;1890年,光绪皇帝二旬万寿,奖励各地90岁或以上的长者八品顶戴和绢绵米肉,三水一梁姓老人位列其中。

三水收藏家麦国培说,三水名人中不乏长寿老人,《三水百位历史人物录》中就记载有潘受之、谭维汉、陈伯赐、梁保三等多位享年超过85岁的长寿老人。其中,梁保三是三水白坭人、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梁士诒的父亲。在父亲七十大寿和八十大寿时,梁士诒均广邀京城内外亲友,大设宴席为父祝寿。

这是三水自古以来就有的敬老养老传统。而距今约有80年历史的半江桥,也是这个传统的重要物证。半江桥位于西南河口北江边上,之所以取名为“半江桥”,是因为它的桥梁并没有横跨整个江面,仅由江岸向南伸出至江心处。

相传,半江桥的建成与子女对父母的孝行有关。当时,广东肇庆人余汉谋任广东第四路军总司令,在广州主持粤政。其母亲每次想念儿子时,就会从肇庆坐船到三水河口,再转广三线火车去广州看他。而河口没有桥,有时候水浅了船无法靠岸,船的跳板又不够长,坐船的人就要赤足趟过河滩走到岸边。

余汉谋心疼年迈的母亲如此折腾,推己及人,体会到在主要依赖水运的年代,往来群众和商贸有诸多不便。于是,他拨款在河口修建了一座桥行码头,长度以在枯水季节能让船靠泊为准,故至江心,得名“半江桥”。见证了昔日河口商贸繁荣的半江桥,也因为余汉谋和母亲的故事,又被称为“敬母桥”“孝母桥”。

一方山水一方风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生活在不同气候和环境中的人,身体状态、性格面貌会呈现出差异。据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调查,安享高寿的地方大都沿江河流域分布或聚集在海岛,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区或平原。

三水人为何长寿?由此变得有迹可循。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或许正是这片土地的“长寿密码”。

三水不乏好山。昆都山正对思贤滘的滔滔江水,古树树龄百年以上;大南山是佛山唯一位于北回归线上的山地,丛林叠翠,水库堤坝如虹;南丹山静谧幽深,唐宋时期曾有佛教人士前来参悟养生修心之法……这些山脉尽管海拔不高,却自有一份独到的灵秀、可爱之处。其中,大南山、南丹山所在的南山镇,因土壤中遍布“抗癌之王”硒元素,成为珠三角养生福地。

水,则是三水最大的地理特色。这里湖泊、河涌、水库纵横交错,湿地、鱼塘星罗棋布,更重要的是,西江、北江和绥江奔流到此形成三江汇流,养育了丰富优质的水产品,更赋予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名字。2008年,万亩水域云东海湖开挖,其湖水就引自潺潺的北江。据学者考究,云东海湖源自秦汉时期,曾是珠江三角洲最大的湖泊。

云东海和大南山,暗合了古人对“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期许。久而久之,这句古话逐渐在本地演变为“福如云东海,寿比大南山”。

长寿山、长寿水,孕育长寿村、长寿人。芦苞镇长岐村是三水有名的长寿古村,村口的榕树下常有三五老人聚在一起畅谈、下棋。据统计,长岐村住着23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不少人仍坚持种菜、做饭。

长岐村里长寿老人多,与他们劳作有规律、生活习性好、性格乐观有关系外,良好的生活环境也是长寿的重要原因。村子依山傍水,背靠文笔山、正对芦苞涌、紧接北江水,村内天然的氡温泉水被村民称为“长命水”,大家生活悠闲自得,饮食清淡,自然变得长寿。

不仅长岐村,三水多数村庄都是背山面水,村前是风水塘,塘边种植风水林,以榕树居多,期望家族能在此地像榕树一样很快扎根、开枝散叶、枝繁叶茂。村的后山大多是茂密的树木,保存着不少百年古树。

孝善之风吹遍淼城

108岁的钱杏容坚持自己冲凉、洗衣服,106岁的陈碧每天到公园晨练……2007年,一篇《87名百岁老人藏身三水》的新闻报道,揭开了三水长寿文化的面纱。

彼时,三水总人口不到39万,80岁以上老人10430人,其中百岁老人87人,占比达十万分之二十二。而中国确定“长寿之乡”的标准为每十万人中有常住现存活百岁老人7人。

去年,独树岗村举行孝善文化节,长寿老人们同吃“国庆面”。/资料图片

这一不寻常的数字,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联合国国际老龄研究所所长特鲁伊斯千里迢迢,与研究人员到芦苞镇长岐村考察。看到百岁老人们侃侃而谈,喝茶打牌,逛街购物,他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而真正让长寿三水闻名遐迩的,是2008年中国老年学会的认定——授予三水“中国长寿之乡”称号。三水成为全国第四个、珠三角唯一一个“长寿之乡”,同时被定义为全国首个富裕型长寿之乡。

何为富裕型?中国老年学会解释,中国长寿地区有温饱型、小康型和富裕型三种类型,很多申报的城市是生态保护完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而三水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珠三角核心区域内,经济富裕、难能可贵。

长寿之乡的认定,让孝善、敬老文化更加深入三水人的“基因”。同年,三水在佛山五区率先出台“高龄津贴”实施方案,从当年10月1日开始为80周岁以上的户籍老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至300元不等的津贴。重阳节当天,三水还举办了首届“千叟宴”暨高龄津贴发放仪式。

自此,每逢九月九日重阳佳节,三水区和各镇街、村居三级都会开展公益“千叟宴”活动,宴请村中老人吃饭、看表演,在外务工、学习的游子回乡参与盛会。2019年重阳节,在独树岗村千叟宴上,近2000名长者齐聚一堂,同吃“国庆面”,孝善文化氛围浓厚。

三水区民政局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三水老年人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截至2019年底,全区共有60岁以上老人83222人,全区100岁及以上老人共有112人。到了2020年,三水区“高龄津贴”的标准为每人每月200元至500元,十多年间财政支出逾2.6亿元。

原标题:福如云东海 寿比大南山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陈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