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与制造大市的佛山,在当前建设“人文湾区”的大背景下,如何将两者结合,打造佛山的城市文化品牌,提升自身文化竞争力?
对此,广东省文化学会理事、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所所长万庆涛认为,首先要将佛山独特性的文化通过创意进行产业化,形成佛山的文化品牌。同时,要赋予本地传统产业、实体产业历史文化,实现产业文化化,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专家简介
万庆涛,广东省文化学会理事,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所所长。长期关注研究时事、社会、教育、文化、旅游等议题,经常在各级媒体上发表评论并接受采访,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1、解构城市文化基因“三力”合一打造品牌产业
佛山不乏唯一性和独特性的文化元素,也不缺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情,缺的是能把佛山的特色文化元素转化成特色文化产品的创意,并使其成为具有佛山文化唯一性和独特性的文化品牌。
《理论周刊》:您对佛山一直保持关注研究,您认为佛山有哪些城市文化标签?佛山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当前建设“人文大湾区”的大环境下,您认为佛山应该如何打造好、利用好自身的文化名片,提升佛山的文化竞争力?
万庆涛: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佛山有许多文化标签,比如粤剧发源地、理学文化、功夫文化、美食文化、醒狮文化、龙舟文化、陶艺文化等。去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专门提到要增强大湾区的文化软实力,要建设人文湾区。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
佛山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竞争力,就要抓住机遇,将本土的特色文化产业化。以功夫文化为例,多年来香港把跟佛山有关的功夫文化拍成影视,让全中国乃至世界的观众认识了中国功夫,认识了拥有李小龙、黄飞鸿、叶问等功夫大师的佛山。但可惜的是,佛山还没有把这种特色的功夫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功夫文化甚至被美国人拿去拍《功夫熊猫》,而作为功夫文化发源地的中国,却成了买单的观众,不免让人唏嘘。
早在1996年,佛山就有了“南海影视城”,但品牌文化产业尚未充分突显。总结美国好莱坞等影视基地的成功经验,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政府所扮演的恰当角色。影视产业能不能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精神来发展影视产业。或者说,是影视市场而不是政府在影视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是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让影视企业在影视产业中唱主角。
无论影视产业还是其他文化产业,如果要取得成功,必须“三力”结合:即权力(政府)、智力(文人)和财力(投资人)相结合。政府负责给政策、给土地、给配套设施;文人负责挖掘特色文化元素,通过创意实现文化元素向文化产品化、进而产业化的转化;投资人负责给钱。通过“三力”结合,达到五方共赢的目的:政府有政绩,文人有成就,投资人有回报,当地人有钱赚,游客有收获。
当然,文化产业归根到底属于“无中生有”的产业,所以,创新与创意才是其灵魂。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就必须加强制度创新,加强政府服务的政策供给,向文化创意产业释放各种资源,特别是完善的制度资源、灵活的政策资源和刚需的土地资源。
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还要政府给各种文化人才发挥各自特长创造必要的条件,放手让他们通过创新、创意,深入挖掘每一个具有佛山独特、唯一的文化元素,使之成为一种文化产品,进而汇聚成为强大的文化产业。比如,以功夫文化为基础,打造一出“永不落幕”的舞台剧,让全国、全世界的游客能够领略什么是佛山独特的功夫文化。还有,顺德作为世界美食之都,完全可以建设世界美食文化创意产业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打造本地的文化产业项目,往往不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最好由具有本地背景的文化创意人才来做,因为只有他们才能更原汁原味地保留文化内涵。
总而言之,佛山不乏唯一性和独特性的文化元素,也不缺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情,缺的是能把佛山的特色文化元素转化成特色文化产品的创意,并使其成为具有佛山文化唯一性和独特性的文化品牌。
2、城市形象与内涵该如何表里如一?
一座城市需要哪些文化设施来展现其文化形象与城市精神,需要城市管理者认真调研思考。同时也需要整个社会从小处、细节入手,深挖城市的独特文化。
《理论周刊》:目前,许多城市都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您认为如何才能做到文化设施与城市文化内涵的“表里一致”?
万庆涛:一座城市的形象,确实需要文化设施来帮助塑造与提升。无论是城市的建筑、街道、商铺、雕塑、路灯,还是市民的精神面貌,甚至人们喜欢吃什么、玩什么,都可以体现一座城市的文化和精神。
这些年,许多城市加大对文化设施的投入,总体上是好的,这说明城市管理者有把城市文化建设好的意愿。但是,一座城市需要哪些文化设施来展现其文化形象和城市精神,需要城市管理者认真调研思考。去年今年,相继有个别城市一些街道商铺招牌被要求统一变成黑底白字。黑底白字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中,是办丧事才用的颜色,大规模的统一用在商铺的招牌上,某种程度上是否违背中国文化传统?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在推进工作中深思。
要使得文化设施与城市文化内涵“表里如一”,需要整个社会从小处、细节入手,深挖城市的独特文化传统。比如,陶瓷不仅是今天佛山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佛山的重要传统产业,但如今,许多陶瓷品牌却都取“洋名”。这当然受到有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新的陶瓷企业在起名字或是已有陶瓷企业在给子品牌起名字的时候,能否从我们自己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取一个中国特色、地方特色的名称?这当然有市场风向的原因,但时至今日,是否还是一个好选择?
对于政府,同样要从小处入手。比如,如何让外地人一走进这座城市,看到路牌、路灯就能感知这是到了佛山,而不是千城一面?佛山出了许多历史名人,比如代表理学文化的湛若水,参与戊戌变法的康有为,功夫文化的代表李小龙、黄飞鸿、叶问等,能否将这些历史名人与其文化衍生标志在佛山的街头上展现?比如在路灯下设计一黄飞鸿“佛山无影脚”的剪影,在路牌上画有醒狮的标志等。这种城市文化建设不一定都要“大动干戈”,我曾在澳门的一个餐馆里发现,他们把每一道菜的来历都写在餐桌上,又如西安的永兴坊美食文化街区,每一家特色美食商户都把自己的美食故事写出来,张贴在墙上,让食客们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感受当地美食文化。佛山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做法,特别是顺德作为“世界美食之都”,更加需要在文化层面上加强包装与展现。
3、新发展须重新定位文化与文化产业的角色地位
从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角度来说,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维指导城市建设发展已不合时宜。政府应当加快文化产业化的进程,促进文化尽快转化为文化产品乃至产业,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理论周刊》:对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种模式,从建设城市文化的角度,您有何看法?
万庆涛:要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个话题,首先要搞清楚文化和经济的概念。总体而言,文化是一个民族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称。一个地方自有一个地方的文化,中国有中国的文化,外国有外国的文化,广州有广州的文化,佛山也有佛山的文化。而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以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文化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经济活动的所有创造,都是文化的体现。我们平时所说的文化主要是从精神层面而言,而谈经济则是从物质方面而言,因此,才有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种说法,但看似对立的文化与经济,实际上却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文化与经济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某种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比如,当我们开一家餐馆,其实就是把饮食文化变成经济活动的过程。而通过经济活动,又可以折射出文化的异同。比如北方人普遍喜欢吃面食,面馆更多些,南方人普遍喜欢吃大米,面馆就少些。通过饮食文化的差异,我们可以分辨出一个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是浙江人还是广东人。
文化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经济,就成了文化产业。过去我们普遍不是那么重视文化产业,甚至片面地认为文化就是唱歌跳舞,产生不了多少经济价值。但是,如果能把文化转化成文化产业,那么相对于经济来说,文化就不会是经济的附庸,甚至成为经济的主角。比如美国,统计显示,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美国GDP总量的25%,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公司。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美国扩大对外贸易的主导型产业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而在我国,早在2011年10月,中央公布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7年4月,文化部发布的《“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从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个角度来说,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维指导城市建设发展已经不合时宜,政府应当加快文化产业化的进程,促进文化转化为文化产品乃至产业,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4、实体产业怎么乘上文化的东风?
把产业的产品功能性和文化性结合起来,实现产业的“文化化”。
《理论周刊》:佛山作为制造业大市,实体产业如何与文化产业碰撞出新发展的火花?
万庆涛:实体产业和文化产业是可以相互借鉴的,文化可通过创意变成实体产业,实体产业也可以通过创意变成文化产业。我曾经提出过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的概念,以上我们主要谈的是文化的产业化,但其实实体的产业也可以“文化化”。
产业文化化是指把历史与文化体现在产业当中。一个传统产业或是实体产业,都有其行业的传统与文化。比如,佛山的陶瓷、香云纱、九江蒸酒等,这些都有着深入人心的品牌文化。当我们建设一座跨越城市江河的大桥时,除了考虑这座桥的通过功能外,如果能在这座桥的名字、造型以及图案等方面赋予城市的历史文化内容,那么这座桥就有了文化性。
也就是说,把产品的功能性和文化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实现产业的“文化化”。
佛山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一座制陶(瓷)名城,我们可以把佛山的独特文化和历史故事绘在陶瓷上,让陶瓷成为佛山文化的载体,我们的陶瓷产品名称、设计也可以有意识地和佛山的制陶(瓷)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陶瓷产品,就不仅仅是一件商品,更是一件文化产品,把实体的陶瓷产业文化化。
与此同时,政府也可以加大力度鼓励行业与企业建立自己的博物馆,集中展现行业或企业的创始与发展历程,让人们把行业与企业的精神与文化,融入到城市的文化之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原标题:广东省文化学会理事、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所所长万庆涛:
提升佛山文化软实力锻造湾区城市竞争硬实力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林润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