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天气炎热,正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在刚刚过去的7月6日小暑首日,是广东百姓喜爱的三伏天灸首贴日。禅城区各大区属医院都有开展天灸服务,医生表示,天灸属于保健疗法,市民可以根据医嘱或自行选择贴加强伏或贴三伏,如果错过了“正日”也可以在三伏天期间内补贴。
七旬老人天灸后改善哮喘症状
对于天灸治疗,禅城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中医师邓玫说了这样一个例子。
7月6日小暑首日,72岁的陈伯来到禅城区人民医院(下简称“禅人医”)朝阳院区中医门诊挂号开单,并贴了天灸药贴。
陈伯有几十年的哮喘病史,中西药都吃了不少,病情一直反复发作,尤其是秋冬季,有时候咳得无法入睡。再加上年事渐高,不适合做手术,一些药物也不宜使用,病情一直没有好转,这让陈伯非常苦恼。
前年,陈伯到禅人医朝阳院区中医门诊看病时,医生根据他的身体情况,建议他尝试天灸治疗。
陈伯考虑到,天灸治疗是外用药物,风险较低,且价格合理,治疗方便,于是就按照医生嘱咐,在小暑首日到医院进行初伏前的伏前加强灸。
让陈伯意想不到的是,在进行第一次天灸治疗后,陈伯当晚就感觉到呼吸顺畅了,咳嗽也减少了。在完成了天灸全疗程治疗后,当年的秋冬天,陈伯哮喘症状有了明显改善——以往如果遇上突然降温,陈伯就会咳得比较严重,甚至喘不过气来,但做了天灸之后,这种情况少了很多。
市民在医院接受天灸治疗。治疗不同的疾病,药贴贴的穴位也不同。/通讯员供图
此后,陈伯每年都会到禅城区人民医院朝阳院区进行天灸治疗,即使今年遇上疫情,陈伯依然坚持到医院贴天灸。
“去年,来我们医院进行天灸治疗的就有16000多人次。”邓玫说,相比往年,今年由于疫情影响,前来贴天灸的市民有所减少,但依然有许多“老面孔”坚持来天灸,“天灸对一些‘冬病’来说,有很好的保健治疗作用。”
“三伏天”期间都可进行天灸
邓玫介绍,天灸,又称冷灸或发泡灸,采用刺激性的药物特定贴敷在穴位皮肤表面,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使局部皮肤红赤充血,甚至起疱、化脓,从而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最终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那为什么天灸要选择在“三伏天”呢?
“简单来说,就是要在一年中最炎热的日子,也就是我们中医说的,充满阳气的日子,再以‘热性’药物贴在人体穴位上,以达到类似艾灸、火灸的疗效。”邓玫说,三伏天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从中医角度来说,庚日属金,与肺相配,为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最好节气日期,在这些日子采用天然中草药制备纯中药贴剂,以气相应,以味相感,通过中药对人体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功能,改良血液循环,促进和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
因此,天灸也是属于冬病夏治的疗法,就是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对冬季气候寒冷时好发及感寒后易发的一些宿疾,在夏季气温高和机体阳气旺盛时,给予养阳补益的治疗方法,从而祛除体内沉积的寒气,调整阴阳,达到阴平阳秘,宿疾得以恢复。
市民在医院接受天灸治疗。治疗不同的疾病,药贴贴的穴位也不同。/通讯员供图
那么,7月6日小暑首日已经过了,还能进行天灸治疗吗?“当然可以,其实做天灸不需拘泥于这几天。”邓玫说,天灸是一种外用的保健疗法,早一天晚一天也有不错的疗效,就像7月6日是属于初伏前的加强灸,事实上,7月6日至初伏前,都可以做加强灸,但因为药膏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所以医生建议间隔的时间长一点,对皮肤也好一点。天灸如能持续3年或以上则疗效更加巩固。
热病急性期不宜天灸
“近年来,很多市民都热衷于做天灸,不少市民会有一点误解,觉得天灸什么病都能预防治疗。”佛山市中医院禅城高新区医院中医科主任李艳嫦说,天灸其实有其适应范围。
《内经》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脏气的虚弱和免疫功能的异常,是过敏性疾病的致病关键,过敏性鼻炎、哮喘、感冒易患者、虚寒性胃痛均与肺、脾、肾、免疫功能异常有密切关系。实验证明,每年天灸贴药,对巩固治疗效果,增加机体功能和抗病能力非常有效。同时,对月经不调、痛经、产后虚寒等症状也有一定疗效。
然而,热病急性期、阴虚火旺体质者、孕妇、心脏病患者、皮肤严重过敏者都不适宜做天灸,李艳嫦提醒,做天灸之前,一定要找专业医生进行综合评估,看是否适合做这项治疗。
事实上,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关于加强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的通知”中,对天灸贴的应用范围、服务机构要求、处方管理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该通知中明确指出:三伏贴(天灸)主要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可用于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中医辨证为寒证的其他疾病。严禁为追求经济效益不合理扩大应用范围及应用人群。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三伏贴服务。
穴位选择、定位直接影响疗效
作为岭南常用的传统疗法,天灸治疗在许多医院都有开展,各家医院的药贴也均由医院自行配药。邓玫介绍,岭南传统天灸疗法强调药物和穴位的选择,药物多用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气味俱厚之品、鲜品草药等。各医院的配方有别,市民需要提前找医生辨证,做好准备和判断,不可随意跟风。例如,禅人医的天灸贴在天灸以外的日子都会使用,对虚寒咳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7月6日,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医护人员正在为孩子进行天灸。 /佛山日报记者王伟楠摄
也有不少市民问,可否开药带回家贴,“穴位的选择、穴位定位是否准确,都直接影响疗效。”邓玫说,治疗不同的疾病,药贴贴的穴位也不同,治疗同一种疾病,但不同时期,贴的位置也不同,有时候,医生为了减轻药物对患者皮肤的刺激,会变换着穴位来贴药贴。此外,天灸药物中含易挥发成分,及时制作及时贴药效果最佳。为保证疗效,她建议市民到医院选择专业医师进行辩证取穴和贴药。
此外,前文也说到,天灸也叫“发泡灸”,贴上药贴后,皮肤会有起水泡的现象。“经过改良,我们现在已经避免让患者皮肤有起水泡的现象了。”李艳嫦说,为了减少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成人的贴药时间应控制在30~40分钟,小孩则为15~30分钟为宜,并可酌减,不可贪功而私自增加贴药时间。所有患者的贴药时间均以皮肤所能感受和耐受的灼热感为度,注意避免灼伤皮肤。
贴药后皮肤有轻微烧灼、刺痛感,揭开后见皮肤红晕,均属正常现象,如出现水泡,李艳嫦建议患者,应保护创面,避免抓破感染,注意清洁,若局部反应严重者,应到医院处理。
同时,贴药当日禁食生冷寒凉辛辣之物,并用温水洗澡。
知多D
天灸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天灸疗法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南北朝,即公元420年~589年间,它是不用火,不用艾,是用几种中草药研成粉末贴于穴位上,而达到灸治效果的一种方法。天灸真正被医书所记载是到宋代。《针灸资生经》载,将墨旱莲敷于手发泡的过程称为“天灸”。
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将毛茛敷于寸口,因其发泡如火燎故称“天灸”。当时理论基础并不成熟,连敷贴部位也比较模糊。直到清代,吴师机提出“膏药贴法与针灸通”,贴敷部位才趋向穴位。
张璐在《张氏医通》中提到“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才将“冬病夏治”理论引入天灸治疗。再到后人经不断总结和摸索,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说的天灸。
而岭南传统天灸疗法更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在人体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增强抗病能力,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近年来,“天灸”疗法越来越受到广大市民青睐。
链接1
2020年“三伏”天灸贴药时间
伏前灸7月6日周一
初伏灸7月16日周四
中伏灸7月26日周日
加强灸8月5日周三
末伏灸8月15日周六
加强灸8月25日周二
禅城区各区属医院开展三伏天灸地点:
●禅城区人民医院向阳院区、朝阳院区、澜石院区、环市院区,以及禅城区人民医院社康中心下属各站点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同济康复医院
●佛山市中医院禅城高新区医院本部,以及上朗社区卫生服务站、东鄱社区卫生服务站
链接2
“三伏天”药膳
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的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是散伏邪的好机会;同时,人体的阳气浮盛于肌肤而内脏阳气相对空虚易被外邪所伤,此时调治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伏天除了贴天灸、做艾灸固阳,粥疗也是养生的妙招。
禅城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中医师邓玫认为,粥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和五脏、通血脉、止烦、止渴、止泻的功效。
在三伏天,邓玫推荐以下一款健脾祛湿粥。
“薏苡仁三花粥”
材料:薏苡仁50克、金银花15克、木棉花25克、鸡蛋花15克、生姜3片。
做法:将薏苡仁洗净浸泡1小时;将浸泡好的薏苡仁及适量大米和水放入锅中,水煮开20分钟后,加入金银花、木棉花、鸡蛋花和生姜,继续煮20分钟即可。
原标题:又到天灸时
天灸并非人人适合,建议治疗前先找医生进行综合评估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曾雪莹通讯员张秋桥、李学燕
制图|罗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