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品牌 >

三水非遗项目增至32个 非遗传承人VR带货

2020-08-26 15:41:23来源:佛山在线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粤曲星腔、龙舟制作技艺、侠家拳……三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多少?

日前,三水新增3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6位市级非遗传承人。截至目前,三水共有非遗项目32个,非遗传承人22人,非遗项目传承基地6个,非遗项目传习所1个。

非遗是一册活态的民间历史书,不仅记录着城市千百年来的文化发展,还凝聚了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精神瑰宝。从日前发布的《2020佛山非遗大数据》可以看出,在一代代传承人的不懈坚守下,三水非物质文化遗产厚植传统文化,积极拥抱市场,越发熠熠生辉。

三水新增3个市级非遗项目

6月12日,佛山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暨“广东非遗购物节”佛山分会场上不乏三水非遗的身影。

侠家拳、萨琪玛制作技艺(三水)、疍家菜制作技艺(三水)3个项目获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刘浩荣、李保安、钱桂生等6人获颁“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证书。

据区文广旅体局统计,目前三水非遗名录共有32个项目。其中,佛山水乡农谚、萨琪玛制作技艺、疍家菜制作技艺等15个项目入选佛山市非遗名录,粤曲星腔、胥江祖庙庙会2个项目入选广东省非遗名录。

三水区级非遗传承人共有22人。其中,刘汉庭、钱贵根、杨英才等13人被评为佛山市非遗传承人,李月友被评为广东省非遗传承人。

非遗传承人刘浩荣教授小学生侠家拳。/受访者供图

从种类上看,三水非遗项目涵盖传统技艺、民俗、传统舞蹈、民间文学等7个种类。其中,传统技艺种类有上塘竹编、三水龙舟制作、三水玉雕、明昌鸡仔饼等11个项目,民俗种类有水上婚礼、红头巾、乐平大包、胥江祖庙庙会等8个项目,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种类有赛龙舟、龙形拳、侠家拳等5个项目,传统舞蹈种类包括广东醒狮等3个项目。

为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三水还建设了非遗项目传承基地6个,包括广东醒狮三水区白坭镇第二小学传承基地、龙形拳三水区马齐龙形拳会传承基地、三水玉雕三水碧玉丰珠宝有限公司传承基地等。同时,为粤曲星腔非遗传承人李月友建设1个非遗项目传习所。

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

非遗正润物细无声地走进人们的生活。12日,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佛山日报社发布的《2020佛山非遗大数据》显示,95%的市民听说过和接触过非遗,六成市民对非遗非常熟悉,曾买过有关产品或参与过有关活动。市民主要通过媒体报道、网络传播等方式了解非遗。大家表现出极大兴趣的项目,主要涉及传统美术、美食、传统音乐及广东拳术等方面。

报告内容并不让人意外。在互联网时代,非遗摘下了神秘面纱,以一种接地气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年5月,三水非遗美食——禾杆盖珍珠、腊鸭扎在央视《味道》节目中播出。区非遗“禾秆盖珍珠制作技艺”传承人彭叶开、区非遗“疍家腊鸭扎制作技艺”传承人李桂英,分别向观众展示这两道美食的制作技艺。节目在三水市民中广泛传播,甚至吸引了北京食客来咨询订购。

“我经常买的萨琪玛、明昌鸡仔饼,也在活动表演中,经常看到广东醒狮、侠家拳,听到粤曲星腔。”在西南酒店门口,市民陆先生正在购买萨琪玛。他认为,大部分非遗在生活中触手可及,也让群众对本地文化有了自豪感。“在电视、手机上也能看到三水非遗故事。比如李保安几十年如一日造龙舟,让我对这些传承人的坚守很敬佩。”陆先生说。

非遗传承人VR带货

近年来,越来越多非遗传承人重视市场化运营。《2020佛山非遗大数据》显示,七成受访非遗传承人完成工商登记注册,23.46%的非遗传承人开了网店。

碧玉丰珠宝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景笙,是非遗“三水玉雕”的区级传承人。她介绍,受疫情影响,依赖线下销售的珠宝行业受到较大冲击。碧玉丰作为佛山市唯一的玉雕技艺传承基地,今年积极探索线上销售途径,采用VR全景展示等方式宣传推广,市民可以在网店中购买玉雕产品。

据《2020佛山非遗大数据》,针对非遗如何走市场,市民建议多与旅游业合作,多参加有针对性的文化类会展,并喊话非遗传承人“多开网店”,让更多人了解非遗。

市民认为,非遗进一步发展,需要传承人有大胆的创新思维和产品设计能力,希望政府层面从政策和经费等方面,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和支持。

三水已在2019年提高了区级非遗项目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补助,加强对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其中,对胥江祖庙庙会、龙形拳、西南米醋3个项目给予每个项目2万元补助。

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广东省非遗项目“粤曲星腔”为主打的小明星纪念馆将建成开放,纪念馆因粤曲星腔由三水人“小明星”(邓曼薇)所创而得名。三水将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让更多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增强群众对三水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原标题:三水非遗项目增至32个

15个入选市级名录,2个入选省级名录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陈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