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芦苞镇长岐村内的卢氏大宗祠,随着大门缓缓推开,这座修葺一新的古祠堂将担起它全新的使命,以崭新的功能场室,向来客讲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芦苞故事。
去年,芦苞镇按照“一村一品牌”的要求,选取长岐卢氏大宗祠、独树岗蔡氏大宗祠等6座祠堂作为推进“祠堂+文化”建设的示范点。其中,长岐卢氏大宗祠大力挖掘“和合相守”的村风民风,整合温泉文化和长寿文化,打出一张“温泉温情,长寿长岐”的特色名片。
“祠堂+文化”是三水区正在探索的乡村振兴基层文化发展模式,肩负着丰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使命。以推进“祠堂+文化”建设为契机,芦苞以一座座有故事、有温度的古祠堂,讲好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芦苞故事。
“温泉温情,长寿长岐”魅力初现
长岐村中,文笔山脚下,100余座青砖古房鳞次栉比。在靠近村心风水塘的一处地方,修葺一新的长岐卢氏大宗祠大门洞开。
卢氏大宗祠始建于300多年前,在1880年重修,为三间三进制。这次,以“祠堂+文化”建设契机,祠堂在保留清代岭南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注入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鲜活气息。
一方面,芦苞镇立足“温泉温情,长寿长岐”的特色品牌,以展板的形式重点讲述长岐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引人称羡的长寿文化基因,“和合相守”的村风民风。
卢氏大宗祠一角。/芦苞镇供图
长岐村是有名的长寿古村,也是佛山第一批古村活化示范点。该村常住人口1200余人,百岁老人比例大大超出中国和联合国对“长寿之乡”的标准。此外,村中保存有明清时期的古民居100余座,祠堂4座,私塾12座。相传,得益于长岐村对外姓人的包容,最晚迁入的卢氏宗族得以壮大,如今卢氏宗族成为村里人数众多的一个宗族,历经数百年风雨,各姓族人依旧和睦相处,形成了“和合相守”的良好村风民风。
另一方面,芦苞镇立足丰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实际需求,在祠堂内设置村史介绍、村民议事、图书阅览、儿童活动、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等功能场室,同时配备智能电视机、卡拉OK、棋艺桌、乒乓球桌、无线网络等文化娱乐设施,使祠堂成为集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服务平台。
去年以来,芦苞镇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三片一带”建设,拥有深厚人文底蕴、丰富温泉资源的长岐村被寄予厚望。未来,长岐村将以“民宿+民俗+民生”为抓手,推动文创产业发展,讲好“长寿风情、和合相守”故事。
打通基层公共服务“最后一百米”
随着长岐卢氏大宗祠等项目竣工,芦苞镇形成了6个各具特色的“祠堂+文化”建设示范点。
芦苞镇相关负责人说,去年已完成西河丰湖村李氏宗祠、村头村岑氏宗祠、四合把岗村冼氏宗祠三个“祠堂+文化”建设示范点建设,在此基础上,今年芦苞镇自我加压,选取独树岗村新添璞轩蔡公祠、蔡氏大宗祠和长岐卢氏大宗祠,作为芦苞乡村振兴工作的示范性项目,借此打响芦苞文化品牌,讲好古村故事。
6个示范点各有特色,长岐卢氏大宗祠主打“温泉温情,长寿长岐”,独树岗村蔡氏大宗祠突出“孝善世族,文化名村”,璞轩蔡公祠倡导“孝善新风,家国情浓”,西河丰湖村李氏宗祠突显“生态丰湖,乡村蝶变”,村头村岑氏宗祠彰显“乡梓情浓,翰墨流芳”,四合把岗村冼氏宗祠则为“守望相助,龙腾狮舞”。
“每座祠堂设置了理事议事、阅读、儿童活动空间,同时兼具乡村党课、值理议事、村民活动、旅游参观等功能,是村民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服务的载体,也是撬动基层善治的抓手。”该负责人说,为了破解农村公益文体事业资源不足的难题,芦苞镇以上述祠堂为孵化基地,大力组建龙舟、象棋、书法、舞蹈、武术、乒乓球等文体协会。同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奖励的方式,引导协会入驻,形成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
这些示范点分布在西河、长岐、独树岗等古村落,古祠堂活化与古村落活化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实现以文化赋能助力乡村振兴。接下来,芦苞镇将继续按照三水“祠堂+文化”示范点建设要求,进一步丰富乡村公共文化供给,将祠堂打造成为基层善治阵地、文化集散阵地、新时代先进文化传播阵地,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百米”。
原标题:打造一村一品讲好乡村故事
芦苞以“祠堂+文化”探索文化振兴新路径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杨立韵通讯员罗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