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下装着豆腐花的铁桶吱嘎作响,黄莲英双脚承重,晃悠行走,在密布的旧楼下、拥挤的巷道里穿梭往来,跻身人流中的她不免显得有些突兀。
黄莲英脸皮薄,羞于吆喝,于是拉上了儿子一起,走街串巷,这才缓解了不少尴尬。“只要敢于开口,就可以多卖一碗。”后来黄莲英想通了,开始冲破喉咙的道道防线。
“卖豆腐花啦!”声音怯怯地飘在巷子里,这是黄莲英第一次沿街叫卖。殊不知,这一句轻轻的叫卖声,牵绊了她三十年的人生,她叫卖的豆腐花,也成了高明街坊的味蕾记忆。
挑担太累萌生退意
丈夫鼓励继续坚持
57岁的黄莲英是明城镇崇中村人,人称“豆腐花阿姨”。说起过往岁月,黄莲英还记得一个确切日子——30年前的农历六月初六。
黄莲英在给顾客盛豆腐花。
那是在一个炎热的夏日,黄莲英特地去市场挑选了根直挺的扁担、两个质量上乘的铁桶,卖起了豆腐花。“为了方便带孩子,也为了赚点小钱补贴家用,”黄莲英的理由简单又直白。
拎着个红色胶凳,别着用棉布缝成的“钱袋”,一碗豆腐花卖上两毛钱。肩挑下,一桶是煮好的、重约五十斤的豆腐花;另一桶是冒着气泡的自来水,水里边错乱摆放着十来只瓦碗,桶边外绑上一个用来装红糖的小锅,几样物品加在一起,约莫有三十来斤。
在不断的弯腰卸货、再起腰扛货后,她发现,小小的一单买卖并没有想象中简单。“在夏天尤其辛苦。”黄莲英说。
夏日里的豆腐花非常畅销。顶着热气,黄莲英很快飙出一身大汗,汗水恣意流下,沾上衣服又很快烤干,再结成一层层白渍。在重力和热浪的双重考验下,第一次沿街叫卖的黄莲英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几百米的路程,却踉跄地走了半个小时……
夜幕降临,小城的霓虹又起。黄莲英回到住处,被电灯泡照射下的双肩,隐隐发疼,脚底的“灼烫”也在不断发作。
她想放弃了。爱人谭强德得知后说的一句话,把她那刚萌生的退意给掐灭了。“卖豆腐花的工具都买了,不做就浪费了……我们做事要有头有尾。”黄莲英被爱人的话给触动了:“他说得很有道理。”
来店里吃豆腐花的孩子。
谭强德平时除了忙自己的工作外,还抽出时间帮黄莲英选材进货、煮好豆腐花后再搭手运送。
上世纪90年代某天的沧江路一角,豆腐花清香飘溢。那时候,黄莲英一天能卖掉两桶豆腐花。为了减少妻子的往返次数,谭强德将还冒着滚烫热气的豆腐花装满一桶,绑系在后尾架上,用自行车帮忙搬送。但是,车的后尾架很小,再置上铁桶,在沧江路行走,趔趔趄趄。还没抵达目的地,铁桶就因行车不稳倒地,豆腐花洒了一地。
于是,放心不下的谭强德给她买了辆三轮车。黄莲英就这样蹬着车,吱吱呀呀地,继续她的卖豆腐花生涯。那是在1993年,是黄莲英正式开店的十九年前。
豆腐花新鲜口感佳
街坊邻里常帮衬
“那时候,我很想拥有一家门店。”谈起将二十多年的小贩光阴,黄莲英回忆着说道。
一名热心街坊见她勤快又踏实,于是把家里闲置的一间杂物房免费租给她。此举犹如雪中送炭。2012年,黄莲英在城区甘泉街的一个内巷里开店,这才算真正安稳下来。三年后,店铺扩张,黄莲英把与门店相连的另一个杂物房租了下来,两间房租800元,房东至今都未涨过价。
现如今,十八九平方米,不起眼的装修,桌凳若干,吊扇几台,店里人来客往……黄莲英已十分知足。
“很多人还没走进店里,但我一听声音就知道是谁了!”老街坊、老邻居甚至十里八乡的人都会跑来店里“帮衬”,黄莲英很快就同他们打成一片,和坐在店里小凳上吃着豆腐花的人聊天,她觉得特别放松。
和街坊们的关系,黄莲英总是可以保持在一个彼此信任、可以交心的维度。
比如,2011年,黄莲英被查出甲状腺疾病,情况一度严重,需要住院动手术,于是黄莲英“消失”了——这么多年来第一次中断卖豆腐花。不少街坊到处打听、关心:英姨她去哪了?好起来了没有?还会卖豆腐花吗?……消息传到耳角,黄莲英一度哽咽。
黄莲英做的豆腐花。
再比如,黄莲英在煮糖水的过程中,不小心烫伤了手,红肿一大块,有街坊见到,便跑回家拿出芦荟叫她涂上;黄莲英骑三轮车沿街叫卖时适逢大雨,无处躲闪,一小伙子送来了大伞,“阿姨,送给你,你不用还了”……
回报街坊的最好方式,就是做好豆腐花。除了保证豆腐花嫩滑的口感外,黄莲英对其质量也要求甚严。选取质量好的黄豆,隔夜或是变味了的豆腐花,宁愿倒掉也不卖。
2020年6月7日,一位街坊跑来跟黄莲英说:“阿姨我从幼儿园时就开始吃你的豆腐花了,现在我那上幼儿园的孩子也在吃。”黄莲英听后,心花怒放。
从1990年到2020年,一晃三十载,兜兜转转,豆腐花早已融入黄莲英的生命里。这家鑫鑫豆腐花店,黄莲英会继续开下去,“直到做不了的那一天”。
扫码观看视频
原标题:一碗豆腐花浓浓邻里情
“豆腐花阿姨”黄莲英凭借好手艺赢得街坊口碑
来源|佛山日报
文图|记者吴海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