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品牌 >

高明东洲书院:赓续百年文脉 传承红色基因

2021-07-30 19:41:07来源:佛山在线

书院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推广教育、聚徒讲学的重要场所。唐宋以来,书院的兴建和发展,引导一代代读书人与圣贤为师友,树立远大志向,一心报效国家,对教育的发展影响颇大。高明自古有“文风甲端郡”的美誉,明清时期,书院便已然兴盛,在激励高明学子求学、营造高明浓厚学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洲书院是位于高明明城的一所百年书院,它见证着高明的百年变化,是高明首屈一指的求学之地,培育了大批优秀学子。近代的“革命三谭”——谭平山、谭天度、谭植棠曾在东洲书院念书,他们在书院中接受到新思想的启蒙,走上革命道路,还不忘将马克思主义带回母校,让先进思想在家乡得到进一步传播。如今,高明在东洲书院旧址建起区委党校,该党校将成为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阵地,与周边的红色资源一起,把高明革命先辈的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

修建书院赓续文脉

在高明明城镇人民政府侧对面,一座宏伟庄重的建筑格外惹眼。建筑大门口有一处古色古香的牌坊,牌坊上镶嵌着一块花岗石牌匾,上书“东洲书院”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去年,经过改建,原东洲书院旧址已不作办学之用。但如今,过往路人依然可以透过古旧的牌坊追忆书院的百年历史。

镶嵌着“东洲书院”牌匾的牌坊。/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130多年前,东洲书院始建于一座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小岛之上。据光绪二十年刊本《高明县志》记载,该小岛是明嘉靖年间沧江河床由于泥沙堆积形成的江心洲,因地理位置处于明城以东而得名为“东洲”。小岛长期浮于水面之上,其形又似长形宝鸭,故当地百姓又称其为“宝鸭岛”。一些书院学子从中感受到破浪而行的气势,将小岛比作水上逆行的小舟,决心通过勤奋求学,像小岛一样立于时代浪潮之上。

1890年,当地知县蔡逢恩采纳了乡绅们及前任知县邹兆麟的意见——修建一所书院。他们登上东洲岛,见小岛四面层峦环绕,环境极佳,便将东洲岛上原本修建的延庆寺往小岛后方迁移,在寺庙原址上兴建了东洲书院。书院兴建的同时,他们还在明城岗根山上修建了一座明阳塔,整座塔高13米,与东洲书院、文昌塔形成掎角之势,互为策应,三者共同延续守护明城的文脉。

书院建成后,蔡逢恩曾写下《建东洲书院记》,文章里提到“朝廷之抡才,必由于乡邑。则百里有贤,三升需俊。教育之责,为宰者自有专归”,由此可以看出,东洲书院的修建目的在于培育俊才。为此,蔡逢恩与众多乡绅、民众集资白银万余两,用以召集工匠、筹措材料,建设东洲书院。集资期间,乡绅们跋山涉水,鼓励大家捐助,这才使得书院修建有了充足资金。

东洲书院是一座一连三进的古祠堂式建筑。据《建东洲书院记》记载,书院创立之初,工匠修建了五丈高的三层后楼,后楼里边供奉着魁星、文昌帝、关武帝、仓颉、沮诵、财神,还修建了三进的前院,前院有二十多丈长、七丈宽、两丈高,书院被长长的院墙包围,两侧有厢房相靠。该建筑成为当时本地最宏伟的建筑。蔡逢恩希望书院的建成能够让本地文风兴起,让本地青年成长为振兴国家的栋梁之才。

东洲书院是位于高明明城的一所百年书院,它见证着高明的百年变化。/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由于书院位置靠近当时的政治中心,经济社会发展较繁华,加上当时“读书做官”的思想在百姓心中根深蒂固,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东洲书院逐渐发展成高明的最高学府。

人才摇篮育人不辍

百余年里,东洲书院曾数次易名,甚至曾经濒临毁灭的边缘。1898年,光绪采纳维新派的建议,改省、府、县的书院为大、中、小学堂,东洲书院曾改称为小学堂,直至维新运动失败后又恢复原名。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高明县在东洲书院创办高明县官立小学堂和高明师范传习所。

其间,东洲书院由最初的为科举考试而设,慢慢演变为与时代潮流密切融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文化摇篮。教学内容从《四书》《五经》逐渐转变为国文、算术、公民、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等科目。随着教学内容逐渐摆脱传统束缚,学生们的视野越发开阔,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些学生受到新思想的启蒙,走上了革命道路。“革命三谭”——谭平山、谭天度、谭植棠,以及陈汝棠等都是从东洲书院走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杰出人物。

“三谭”——谭平山、谭天度、谭植棠曾在东洲书院念书,后走上革命道路。图为“三谭”雕像。/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其中,“革命三谭”在东洲书院读书时接受了新式教育,开阔了眼界,自小埋下爱国救亡的种子,主动投身到革命洪流当中。在走上革命道路后,三人还积极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回自己的母校。据曾入读东洲书院的老人谢浩基介绍,当时,为确保安全,能够接触到进步刊物的只有一部分老师,这部分老师是中共地下党员,他们用教师身份作掩护,在国民党当局的眼皮子底下保护信息员,帮忙传递信息。这些中共地下党员还在校内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动有志青年积极入党,走上革命道路。

因为人才济济,东洲书院成为当时高明名气最盛的书院。在高明旧“八景”中,“东洲春浪”被列为首位,是当时文人墨客极为推崇的赏景之地,这也体现出学子、文人对东洲书院的向往。“春天的时候,沧江水开始上涨,来自上游的河水流至东洲岛,河水拍打岸边,浪花翻滚,在阳光底下,翻飞的浪带着金黄的光彩,美景醉人。”春季,在学习之余,谢浩基偶尔会挤出时间前往观赏东洲春浪的盛景,放松心情。

据历史典籍记载,东洲岛将沧江河流一分为二,令原本宽阔的河道变为两条相对狭窄的支流河道,进而影响了沧江河道的排水能力,当时社会开始出现拆除东洲岛疏通河道的呼声。

高明区委党校多功能报告厅设备完善。/高明区委组织部供图

1972年,东洲岛因阻塞河道、易致水患为由被搬拆,曾经的东洲书院也被拆卸,但“东洲书院”的匾额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1982年,在谭天度的帮助下,东洲中学重建,作为旧书院唯一仅存的文物,花岗石匾额被再度嵌入牌坊之上。

蝶变重生传承红色基因

今年,历经百年沧桑的高明东洲书院迎来了蝶变。7月20日,高明区委党校正式揭牌。该党校在有着130多年历史的东洲书院原址上建起,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实现了新旧治学场所的传承融合。近日,记者跟随区委党校工作人员参观此地,只见该建筑外形宏伟端庄,主体大楼外观及内部装修均采用岭南传统、新中式简约建筑风格,美观大方。

高明区委党校是全区培训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校园主体大楼共六层,建筑面积5000㎡,统筹建设了教学培训区、党性教育馆、学习阅览区、党群服务区四大功能区。教学培训区共14间培训室,已全部配齐多媒体设备等基础设施。其中,阶梯培训室可依托远程教育系统与区委区政府、各镇街实现同步学习,为党员干部加强学习提供更多便利。此外,还有4间以三镇一街为主题打造出的别具特色的培训室,赋予党校浓厚的本土文化书香气息,为参训的党员干部营造静得下心来的沉浸式学习环境。

党性教育馆位于区委党校主题大楼的第三层,建筑面积700㎡。区委党校把该馆定位为高明红色文化之旅“始发站”、红色教育“总馆”。该馆于区委党校揭牌当天同步开馆,整个场馆的布置采用了艺术场景、声光电模型、数字沙盘等形式,以高明革命奋斗的历程为线索,以“沧江破晓”“风雷激荡”“激流勇进”“还看今朝”等篇章为脉络,概述了中国共产党在高明发展历程和高明恢复建制40年来取得的成就,展示了高明人民坚韧不拔、迎难而上、敢为人先的精神内核。

高明区委党校党性教育馆。/高明区委组织部供图

区委党校工作人员表示,接下来,区委党校将结合建设明城镇明阳村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试点工作,提炼深化高明革命精神,用心打造一批党性教育精品课程。在明城镇明阳村区域,还有“三谭”革命事迹展览馆、高明红色廉政教育文化基地等多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革命遗址和文物保护单位。未来,区委党校将作为高明红色讲学地图的第一站,将区内的红色资源串珠成链,让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先系统学习高明的党史,再通过实地参观将党史知识融会贯通,充分感受高明的红色文化氛围。

去年8月,明阳村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财政部确定为“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试点”,是佛山市唯一入选的村。未来五年,明城镇将着力推动明阳村组织振兴建设试点工作和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建设工作,促进明城红色资源和产业、生态联动发展,接续明城古镇千年文脉,传承“革命三谭”红色基因,建好明阳红色村组织振兴品牌,发展红色文旅产业,打造红色文化之城,争创红色文化名镇。

下阶段,明城镇计划把明阳红色村组织振兴试点项目、东洲鹿鸣小镇、红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文昌塔等连成一体,推动旧城区更新改造,同步注入红色文化内涵,实现整体活化升级。其间,明城镇将扎实开展文物保护行动,推行镇村“文物长”制,以红色品牌文化为发展灵魂,统筹推进“唤醒老城、点亮沧江”改造提升。该镇还将以明阳村组织振兴建设试点为契机,深挖老城浓厚人文故事,以“植棠庐”文学基地为文化创作阵地,大力宣传弘扬岭南红色文化,形成“明城人讲好明城红色故事”的文化氛围,让红色传承更具百年风韵魅力。

原标题:高明东洲书院:赓续百年文脉传承红色基因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谢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