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城市慢行系统
此前,佛山召开会议对《佛山市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建设提升实施方案》进行解读。佛山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郭文海要求,各区要高水平高标准加快建设提升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切实办好这件民生实事、大事,努力在佛山形成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新风尚。
放眼国内外,随着城市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交通拥堵、交通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而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等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可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特别是在当今数字化浪潮之下,利用数字技术,做好规划,满足并服务好市民的“慢行”需求,也是构建智慧城市的重要环节。
当下,城市发展均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所携带的地理空间属性,无疑为城市交通规划,特别是城市慢行交通的规划提供了新机遇。比如,智能手机的实时定位系统、步行和骑行交通干线上的传感器和摄像头等一系列的信息终端设备都可获取大量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挖掘,并结合GIS技术,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和观察人文要素的发展、作用和变化过程,促使传统的城市空间和场所研究理论向人、活动与空间及其关系转变,最终推动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的构建。
三层次完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空间布局形式
目前城市慢行交通规划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局部地块或地段的技术性和结构性设计,忽略了城市整体慢行交通空间的组织和规划。因此,从空间协凋发展的角度出发,可将慢行系统划分为三个空间层次:慢行区、慢行核、慢行廊道。
慢行区
慢行区指的是按照城市干道、自然环境、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等分割因素,科学划分的拥有一定规模的城市慢行区域。区域内可通过设置低等级道路网、快速路及主次干道上的人行设施以及自行车专用道,为市民提供独立、安全的步行与自行车道路空间。同时要将分散在城市各处的城市慢行区的各类数据按照地理位置汇总,整合信息并及时输送到市民的智能手机终端,从而让市民能时刻了解城市整体慢行交通的空间分布区域实况,方便规划行程。此外,可在所有主要干线安装交通探测器,提供实时机动车的交通信息,为市民分析交通路况更改出行线路提供便利。交通监管部门也可以根据反馈的路况信息,实时调整机动车交通拥堵路段的信号显示和交通行驶路线,从而降低交通拥堵时间,减轻交警工作量,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慢行核
慢行核指的是区内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核心与出行目的地。如今城市内慢行主要分为“五核三区”即商业核、学校核、社区核、景观核和交通核这五类慢行核,城市吸引区、城市活力区、城市和谐区三类城市魅力区。
针对五类慢行核,可以规划设计该核心的慢行道路,例如学校核,可将感应器装备在大学、非住宿类中小学周边的道路基础设施上,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同时以学生、教师、家长对慢行交通的使用为出发点,考虑上学接送步行或骑行道路的安全性与便捷性设计,在路权分配中给予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绝对优先权,使得慢行道远离机动车道路,增设沿路绿化与活动空间,从而降低家长使用机动车接送孩子的频率、减少空气污染与交通拥堵,提高了学校上学放学时段的道路可达性。
慢行廊道
虽然城市的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和私家车撑起了城市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割裂了城市空间,限制了城市空间的可达性与共享性。对此,我们要在城市空间内规划一些慢行廊道,连接城市的文脉与魅力区,使得城市慢行系统交通更有活力。
慢行廊道是可供步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方式通行的线性廊道,这些廊道与各个区间的慢行核相连,进而构成网络结构的慢行系统。参与者可通过系统共享自己的信息,并以服务的形式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上进行发布,从而使政府、行业和公众等各类用户都能通过网络方便地获取交通、旅游、医疗、教育、应急等相关服务。此外,通过构建系统化的景观生态系统、完善市民慢行交通廊道、整合周边河道绿地净水和雨水收集装置、建设城市文化步行廊道、提供旅游景点标识解说系统、完善游憩系统、形成免费的开放型城市网络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慢行廊道的功能,使得人们能参与到慢行廊道的空间中,与城市慢行道路趣味节点产生互动,增加市民的体验性、运动性和参与度,同时减少了城市快速交通的压力。
发挥大数据价值,协调多种交通方式
在倡导“公交优先”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友好”的今天,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应与慢行系统更好地有机结合,在完善接驳功能的同时,提升公共交通系统的使用率和舒适度,为城市道路交通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面对智慧城市中各类交通规划大数据,应充分发挥云计算机的优势,重点研究城市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的数据,挖掘其中的理论,并对大数据有效地存储与管理,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价值,从而使得城市的慢行系统真正达到智慧的状态。
对于大城市,特别是已经建成轨道交通系统的大城市而言,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应重点发展与公共交通接驳的“最后一公里”。对中小城市而言,如果通勤距离在自行车可接受出行范围内,则可将自行车交通作为主导交通方式。对于拥有良好生态和自然条件的城市来说,可大力发展步行与自行车交通使其成为健身、休闲的重要活动载体。因此要借助大数据,将“数字城市”、“物联网”和“云计算”三者结合起来,从总体上规划城市综合慢行交通体系。(□杨琦 王萍 节选自《智慧城市背景下城市慢行系统空间规划设计探究》,有删改)
AI技术如何解决慢行交通“两大顽疾”?
城市慢行交通可有效解决慢行主体行路难、快慢交通冲突等问题,具有出行费用低、空间小、绿色环保等特点。但由于许多城市往往在前期道路设计时较少考虑慢行系统,导致了当下城市慢行交通中的违规现象频发。
“行人闯红灯”是国内慢行交通的关键难点之一。在日常出行时,一部分行人没有正确认识其行为造成的交通恶劣影响,总是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这是造成“行人闯红灯”违法行为的主要原因。针对慢行交通里面最严重的问题,可在重点路口加装慢行交通检测设备及展示大屏,在提取慢行交通流量的同时,监控违法行为并利用AI技术将违法的图像信息展示于大屏上。通过建立行人闯红灯抓拍、交通资讯、交通应急预警信息、交通诱导信息、新闻资讯的实时发布,实现行人抓拍+交通资讯+公益广告+商业广告完美结合的新型LED媒体传播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乱闯红灯”的问题,还可以在抓拍间隙播放公益广告,利用精美的商业广告实现盈利。
“非机动车逆行”是当下城市慢行交通违法行为的另一个重灾区。逆行的非机动车,一部分人是为了图方便,节省时间铤而走险。
另一部分人则是法律意识薄弱,根本不知道逆行违法或对逆行这一违法行为不以为然,这种人群往往是最危险的。针对这些心理特点,当AI技术介入后,系统可利用AI 技术自动抓拍识别电动自行车闯红灯、逆行行驶、违规驶入机动车道、违法载人等违法行为,电子警察将对违法电动自行车全程进行视频录像截取,并通知违法的驾驶人,若在规定时间内不主动接受处罚的,各路民警的“警务通”将收到相关信息,民警遇到违法电动车驾驶人时,将会对其进行处罚。(□黄圆圆单晨 节选自《基于AI技术的城市慢行系统》,有删改)
他山之石
韩国光州:让社区“慢行”,更能激发社区活力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城市规划多以机动车规划导向,但随着人本主义的回归,国内外很多城市都提出“慢行城市”“慢行社区”的理念,开始着手社区慢行系统的建设,而韩国光州就是一个很好的建设例子。
韩国光州是一个因工业而闻名的城市,多年来,光州城市面貌建设暴露出以车为本、缺少专用人行道、不利于步行骑行、绿地不足、夏季缺少避暑场地、对游客来说吸引力不足等问题。为此,光州各个街道引入了“荒唐事”系列项目。“荒唐事”项目是对城市空间进行小范围的改造,因为这些改造常常被认为过于琐碎、暂时、幼稚,甚至被认为是“无稽之谈”,因此被冠以“荒唐事”的名称。
“我爱街道”是“荒唐事”其中一个项目。项目通过对960平方米的街道进行永久性改造来探索建筑在城市公共场所发挥的装饰性和功能性作用。同时,该项目也是一个融入了公共参与的项目。项目的初衷便是满足附近居民对步行空间的需求,因此在进行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公众意见的采纳。比如,设计团队通过与当地小学的合作,了解孩子们对街道的一系列需要,并为他们营造出不同的路面形式——身处其中可以坐、绘画、跳蹦床,甚至可以玩沙子。设计师以“我爱”(I LOVE)为主题,在路面上设计了一系列英文字母,体现人们对不同事物的热爱。同时,在“我爱”后面的方形空间留出空白供大家自由绘画,因此,“我爱”可以变成“我爱走路”“我爱光州”“我爱你”等,这段文字成为了这条街的一大亮点。
看似无意义的小小改造却能赋予闲置街道步行空间崭新的生机,也让居民重新爱上了社区生活。韩国光州的“我爱街道”项目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性——通过营造丰富的慢行空间来塑造一个活力社区。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微信公众号,原题《看国外社区如何构建慢行系统》,有删改)
原标题:数字城市如何引领城市慢行交通规划?
来源|佛山日报
文字整理|林润栋
制图|杨晓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