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品牌 >

高明区杨和镇坐阁村祠堂: 源远流长的家族生活画卷

2021-05-24 10:21:22来源:佛山在线

高明地势自西北往东南倾斜,西北部为连绵的丘陵,杨和镇坐阁村是镶嵌在这片丘陵地带里的自然古村落。600多年前,冯氏先祖冯寿山在河西居委会坐阁村开基立业,定居繁衍。

百年来,纪念冯寿广的松涧冯公祠和始建于清朝的巨澜冯公祠曾是村中孩童求学的殿堂,也见证了高明革命年代那段烽火岁月。如今,历尽沧桑的祠堂以新的面貌,静静矗立在村中,继续见证村庄的发展和冯氏族人的故事。

百年古祠堂 镌刻家族历史故事

沿着坐阁村缓缓直入,古色古香的莲花池映入眼帘,盛夏时节,荷花开得正盛。宁静安好的坐阁村,掩映在工业街区中,在繁华嘈杂中独辟一隅静谧。

在高明区杨和镇坐阁村,历尽沧桑的祠堂静静矗立在村中。

“早在明朝中期,先祖冯寿广迁至坐阁村开枝散叶,其兄长冯寿昶、冯寿山分别迁至桂村、田心村,弟弟冯寿祖则迁至隔冈,四兄弟皆为四个村庄始祖。”年过七旬的坐阁村村民冯作棋对村中族谱了然于胸。他说,村名来历也甚是有趣,因村中曾有皂角树两株,故名皂角。后树死留根,改称皂角根,再演变成如今的“坐阁”。

随着子孙世代繁衍,村庄不断扩大,依山环水的自然风光一度吸引了钱姓、杜姓、关姓、谭姓等多个姓氏族人聚落,形成多姓聚居的村落。

冯氏族人在坐阁村繁衍生息200多年后,人丁兴旺,开始筹备修建祠堂。“最多的时候有7座祠堂。”冯作棋说,冯氏大宗祠、裕标冯公祠、南坞冯公祠等祠宇已消失,如今只剩下松涧冯公祠、巨澜冯公祠等祠宇。

其中,松涧冯公祠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是后人为纪念开村始祖冯寿广而兴建,距今已有180年历史。因坐落于村西,村民称其为“西边祠堂”。祠堂面阔19米,进深20.3米,原为三间三进格局,1937年遭日军飞机炸毁后座,现存前、后座,青砖人字墙硬山墙,灰塑博古脊,前、后座为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山墙两侧博风处有如意卷草纹,还有石雕、木雕、砖雕、彩绘壁画等装饰工艺。2012 年,该祠堂被列入高明区不可移动文物。

位于村东的巨澜冯公祠则是“东边祠堂”,其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 年),于2011年列入高明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堂为三间两进一后楼格局,大门处撰写了一副“达尊召齿德,观国利宾王”的对联,反映出当时冯氏先祖们的崇高地位。

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巨澜冯公祠的外墙有些剥落,经过几次修葺后才重新焕发光彩,门额上的颜体楷书“巨澜冯公祠”五个金色大字显得十分醒目。有意思的是,用繁体字书写的“冯”字少了一点水,冯作棋解释,因冯寿祖与兄弟们在田地、用水等方面出现分歧,一气之下,冯寿祖搬离隔冈迁至广西,后人修建祠堂便以此方式作为家族故事的烙印。

祠堂变私塾 见证革命峥嵘岁月

过去,祠堂曾作为私塾,培育了许多优秀学子。十九世纪末,由于村中没有正规的教学场所,巨澜冯公祠一度成为村民们的学校,祠堂后门刻写的“四如书室”四个大字依旧清晰可见。

推开四如书室深棕色的木门,墙上古人或埋头疾书,或秉烛夜读的壁画映入眼帘,小院长满青苔的墙身尽现眼前。据资料记载,四如书室始建于清朝,族人称之为“书楼”,其中,四如指如旭日之升,如东海之涛,如南山之寿,如日月之光。

松涧冯公祠门前的木雕。

“学童们白天干农活,到了晚上,拿一根木棍缠上布、点着火,提着一把小板凳,就上学去了。”冯作棋回忆,他的父辈们曾在四如书室接受教育,彼时私塾承担着培养启蒙儿童的作用,在很长的时期里,私塾没有严格分班,只是家族里请一个教书先生,带着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学习写字、朗读四书五经。直到1916年,村中兴建育德小学,四如书室才完成了教书育人的使命。

如今,后人通过墙上的壁画,依然可感知先人当年对子弟的殷切期望。在清朝时期,冯俊、冯灌、冯祥等秀才、举人都成长于私塾中。

巨澜冯公祠不仅是族人曾经的学堂,更是见证了高明革命年代的烽火岁月,村中至今仍流传着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冯作棋告诉记者,解放战争期间,坐阁村是继桂村之后新高鹤游击队开辟杨梅游击区的第二个据点,1949年夏季前后,游击队武工组的活动,逐渐把重点移到坐阁村。村民“四婆”潘焕好为设在坐阁村书楼的新高鹤总队某部烧水煮饭、洗衣,和游击队员们打成一片。

1949年,敌军大举进攻当时的杨梅片区,四婆接受上级安排的任务,把文件和油印机收藏起来,待敌人撤走后,文件、油印工具完整无损地回到游击队手中。同时,四婆还把因病不能随队转移的女游击队员冯女和斌女接回家中,给她们换上农村姑娘衣服,安排她们躺到自己的床上,躲过了敌人的搜捕。

此后,四婆还多次帮助游击战士脱险。有一次,游击队员王植生被敌人追捕,危急中跑到四婆家,四婆急中生智,给他穿上农村妇女服装,戴上竹帽,扛上锄头,担着粪筐,大摇大摆地离开村庄,化险为夷。

烽火早已熄灭,昔日硝烟弥漫的炮楼遗迹已经丛林密布,散落在村里的一座座老屋墙壁上的红军标语,如同一位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向村民述说坐阁村那段峥嵘岁月。

七旬翁编书 弘扬家乡传统文化

经过百年来的演变,祠堂成为坐阁村重要的文化载体。冯作棋说,祠堂在村民教化、乡村治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温润了村民关系,促进乡村和谐。

“祠堂从家族式祠堂演变为村史展览馆、粤曲乐韵基地,村民在这里了解村史、唱粤剧。”冯作棋说,越来越多年轻一辈走进祠堂,感受传统文化的浸润。

松涧冯公祠门前的石雕。

近年来,随着高明开展革命老区村帮扶行动,坐阁村加强了对祠堂和文化遗迹的维修与保护,也加大了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进一步推动坐阁村村史和红色故事的宣传。

2013年,在村民和港澳同胞慷慨解囊下,巨澜冯公祠和松涧冯公祠得以集资重修。祠堂,重现了当年的气派。如今,祠堂里的墙壁上刻着热心捐资村民的芳名。这些碑刻让人深刻感受到祠堂饱受沧桑的同时,更体现了村民对祠堂的虔诚与珍爱。

现年78岁的冯作棋退休后,为延续和弘扬坐阁村的传统文化四处奔走,编写出版《岁月记忆》一书。该书从2002年构思到2019年正式出版,历时长达17年。全书237页,约10万字,涵盖“家乡记忆”“亲人记忆”“母校记忆”等7个篇章,以作者的所闻所历、所思所感反映当时社会形态。

在编纂《岁月记忆》期间,冯作棋还同步整理和完善村中族谱,耗时两年多进行续修,填补了村中族谱缺失数十年的空白。“盛世修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激励后人奋发向上的一项系统工程。”谈及编写初衷,冯作棋如是说。基于此,冯作棋和村中老人冯建成、冯伯勉等人于2008年启动修谱工作。

巨澜冯公祠是高明区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修谱之初,因资料匮乏缺失,冯作棋和冯建成肩负起搜集史料的重任,其中,冯建成负责在村中挨家逐户落实各房世系,城中心的冯氏族人则由冯作棋联系,并对编写工作提出建议,同时组织成立冯氏族谱编辑委员会。

为了解决出版资金问题,编辑委员会还向村民发动募捐。“募捐本身就是一种宣传。”冯作棋认为,众人拾柴火焰高,募捐除了得到村民踊跃支持,也集聚了更多关心支持古村发展的朋友,共同为坐阁村的发展出力。

2010年12月,经过不下10次的反复修撰,10万余字的《坐阁冯氏族谱》最终定稿,完整记录了开村以来冯氏族人于此繁衍生息的全过程以及规范家族道德秩序的族规、族约,为研究几百年农村史料和基层治理提供了一个非常珍贵的范本。

相关链接

坐阁村名人辈出

冯俊,明成化十年(1474年)甲午科乡试中式举人。

冯灌,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辛酉科贡生,任江西高安主簿。

冯祥,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辛酉科贡生,任古田训导。

冯继异,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贡生,任潮阳训导。

冯泗鹤,广东政法学院毕业,曾任东莞县县长。

冯兴文,中央军校毕业,上尉军衔,吉林省政协委员,高级工程师。

冯助文(1919—1986),中山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毕业,建筑工程师、书法家,先后规划、设计了广西展览馆、广西医学院、南宁市邮电局、邕江大桥、南宁市博物馆等多座有影响的建筑和众多的公共建筑。

还有冯少华、冯博文、冯来仪、冯子江、冯安文等杰出英才,在教育行业、科技领域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

原标题:高明区杨和镇坐阁村祠堂: 源远流长的家族生活画卷

文/佛山日报记者冯慧雯图/佛山日报记者洪海

(部分资料由高明区档案馆方志办提供)

编辑 | 郭瑜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