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面墩,是高明区更合镇塘面村民对村内小山包的俗称。这里四面环山,周边有大片稻田,视野开阔,一条东西走向的古道从中间穿过,是通往合水圩的交通要道。
73年前,一场伏击战在这座小山包附近打响。我军以四面环山的塘面墩为屏障,扼守咽喉之地运山村口,经过2小时激战打垮敌人一个整编加强连,被誉为广东模范战例。
这场被后世称为塘面伏击战(又称“布辰岭伏击战”)的战斗,不仅粉碎了敌人重点围困新高鹤(新兴、高明、高要、鹤山)山区的计划,更进一步巩固了高明革命老区,鼓舞了人民反“清剿”斗争胜利的信心。此战过后,革命之火在新高鹤山区更加燎燃,国民党在地方的反动统治根基,更加摇摇欲坠。
巧设包围网,目标围歼来犯敌军
1948年,解放战争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随着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为挽救其灭亡命运,在国统区加强征兵、征粮、征税(下称“三征”),到处横征暴敛、鱼肉百姓,使人民群众更加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广东等地群众反“三征”运动风起云涌,人民革命武装迅速扩大。
时任国民党广州行营主任的宋子文决心出兵镇压。1948年8月,他抛出第二期“清剿”计划,在粤中地区投入15800余名兵力,向粤中地区的人民武装发起大规模进攻。更楼、合水老区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高鹤人民解放军总队的主要活动区域,被列为“清剿”计划的重点。
这年9月,新高鹤人民解放军获得了一条重要情报:省保警第十四团一营三连(加强连)已经进驻新兴县布辰村,即将向高明合水进发。新高鹤人民解放军总队长梁文华立即向上级进行汇报,并建议在合水塘面村谷地设伏,围歼这股敌人。
塘面伏击战战场遗址。/市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年近八旬的陈水庆深谙这段历史。他告诉记者,梁文华的计划,是以布辰岭东侧塘面村四面山岭为伏击点,等候敌军进入塘面村谷地,然后立即封锁两头出口,形成瓮中捉鳖态势,将敌人全连围歼在谷地中。
迅猛突击,打得敌人溃不成军
梁文华的计划迅速得到上级批准。在中共广南军分区领导吴有恒部署下,驻扎在合水白洞村附近的新高鹤人民解放军总队直属的广东连、要明边部队湖南连、广阳支队陕西连和军分委直属山东连、警卫排等300多人快速行动起来。至9月30日拂晓前,一张绵密的包围网已经在塘面村谷地张开。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新高鹤人民解放军的布置大致如下:警卫排进驻运山村口镇岗庙,与埋伏在谷地东南山上的山东连一起堵住敌人前进道路;湖南连、广东连分守南北山头,形成夹击态势;陕西连负责断敌后路,同时警戒布辰岭方向可能出现的增援敌军。
一切准备妥当后,1948年9月30日上午8时许,200多敌军果如情报所言,从布辰岭翻山进入了塘面村。陈水庆介绍,当时,敌方首先派出3名尖兵进行火力侦察,但未发现任何动静,于是整个连都放松了警惕,大摇大摆沿着塘面村古道向合水圩前进。
眼看敌人大步踏入埋伏圈,各参战部队伏兵四起,居高临下以密集火力进行扫射。警卫排和山东连首先开火,痛击正面敌军,接着是南北山头枪声大作,湖南连、广东连冲出阵地杀向敌人。在解放军三面夹击下,200多敌人乱作一团,溃不成军,只能龟缩在稻田里盲目放枪。
塘面村民郭希旺是当时参战成员之一。在他回忆中,这场战斗甫一打响就如疾风骤雨般迅猛,就连水田都被横扫而过的子弹打出“咚咚”的急促声响。
由于占据了制高点,解放军很快就占据了上风。在连长带领下,郭希旺与战友一起从山上冲下塘面墩,与敌军短兵相接。敌尖刀排排长古重民抵挡不了人民解放军的猛烈扫射,首先举旗投降,余敌溃不成军,也纷纷缴械。
扭转战局,被誉为广东模范战例
塘面伏击战从开始到结束,大概持续了2个小时。此战新高鹤人民解放军共歼敌1个整编加强连,毙敌连长以下26人,伤敌20人,俘虏72人,缴获轻机枪9挺,枪榴弹筒9具,步枪及冲锋枪76支,手榴弹200余枚,子弹1万多发及其他军用物资一大批。
当时才13岁的村民翁二欢记得,停战后,他曾返回塘面墩,看到稻田里、小溪旁、山脚下倒着不少阵亡士兵的尸体,房屋上也添了很多弹痕,后来在打扫战场时,村民发现两具解放军烈士遗体,把他们抬到山顶上安葬。
高明区委党史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塘面伏击战不仅粉碎了敌人对新高鹤游击根据地的“清剿”计划,扭转了战争局面,更锻炼了队伍,提振了人心,有力推动了粤中区革命斗争形势发展,是解放战争时期粤中人民武装力量联合作战的成功范例。此战也获中共中央香港分局通令嘉奖,被誉为广东模范战例。从此高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从斗争的“小搞”形式走向“大搞”武装斗争的坦途,基本实现了“饮马西江”的战略目标。
本栏目由中共佛山市委党史研究室、佛山传媒集团、佛山日报社联合出品
扫码了解更多红色故事
原标题:1948年,新高鹤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清剿”计划
塘面伏击战:广东人民武装力量联合作战范例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李祥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