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品牌 >

高明区更合镇下珠塘村仪生陆公祠:缅怀陆氏先贤 凝聚宗亲力量

2021-04-30 17:01:49来源:佛山在线

陆氏,因战国时期齐宣王少子田通受封于平原陆乡(今山东平原县境内)而得姓。到了唐宋时期,尤其是南宋末年,由于战火不断,陆氏先人不断往南迁徙,最终一部分迁至广东定居,成为如今广东陆氏的起源。

其中有一支陆氏先人分支,辗转来到如今高明区更合镇珠塘村委会下珠塘村民小组的所在地定居,开枝散叶繁衍至今。清末,村中陆氏修建祠堂纪念先人,行祭祀之事,即仪生陆公祠。该祠堂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凝聚珠塘陆氏宗亲力量的重要阵地。仪生陆公祠门前如今每年都会张贴“诗书开越忠孝传家”的对联,以此讲述陆氏先人在浩瀚华夏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故事。

躲避战乱

陆氏先人迁徙建村

更合镇更楼圩沿着S273省道转入爱民路,在前方不到两公里的地方,路边就能看到呈混合聚居的民房,那便是珠塘村委会下珠塘村民小组(下称“下珠塘村”)。陆姓是村中最主要姓氏。该村的民房与农田被主干道相隔,水流从旁流过,造就了一个适耕宜居的乡村。

南宋末年,战火不断,不少人携老带幼不断南迁。其中有部分陆氏先人迁至广东,随后分别迁徙至广东多地定居繁衍。因此,省内多地的陆氏从溯源来说都有宗亲关系,部分地方的陆氏至今还保留着互相走访、祭祀的习俗。

高明区更合镇珠塘村委会下珠塘村仪生陆公祠外观。

下珠塘村村民陆志芬一直致力于收集和研究陆氏宗亲的历史和族谱。他告诉记者,珠塘的陆氏与高明更合镇歌乐村、荷城榴村以及三水白坭清塘等多地的陆氏有着密切的渊源。多地的陆氏族谱印证,南宋末年下珠塘村的开村先祖从三水白坭清塘村迁出,辗转来到如今下珠塘村位置定居。该村因村前有口塘,塘中泥土为朱红色,故名朱塘。又据传村前塘中有块石,如夜明珠一样熠熠发光,故名珠塘。当时,珠塘已有其他姓氏居民居住。后来随着岁月变迁,人口繁衍,这片土地逐渐只剩下陆氏居民,一直发展至今。

后来,珠塘居住人口不断增多,原有的土地已不能满足生活需要。部分村民开始往不远处一个小山坡上迁居,逐渐再发展出一个聚落来。于是,根据流经河流上下游为区分,新迁居的村落名为上珠塘村,开村原址命名下珠塘村。如果从更楼圩方向进村,更靠近珠塘村委会和更楼圩的是下珠塘村。上、下珠塘对外统称为珠塘村。

修建宗祠

清末建成使用至今

村落发展兴旺,自然就少不了建设属于珠塘陆氏的祠堂。

下珠塘村的祠堂位于进村位置,正对着通往更楼圩的主干道。祠堂名为仪生陆公祠,与周边的民房挨得很近,祠堂门前留有一片空地,不远处设有石凳凉亭供村民歇息闲聊。

下珠塘村的陆氏先人南宋末年到达此地,不过仪生陆公祠则直到清代光绪年间才开始修建。陆志芬介绍,仪生陆公祠始建于何年如今难以精确考究。不过根据村中耄耋老人的口述,祠堂中原来有牌匾写着“光绪二年”字样。另外根据村中陆氏族谱的记载,在光绪二年下珠塘村曾经邀请过一名擅长看地势的先生到村中,为祠堂以及周边看地势。结合老人口述和族谱记载,因此如今一般认为仪生陆公祠始建于光绪二年。

仪生陆公祠修建百余年至今,未经历过大的修葺,仅根据祠堂破损情况陆续有过几次修补。祠堂至今仍然保持明清华南地区祠堂的传统样貌:三间两进,青砖墙、硬山顶、灰塑博古脊。大门四周用坚固的花岗岩围上,大门上方“仪生陆公祠”五个大字,书写在一片洁白的瓷砖上。村民告诉记者,瓷砖是20世纪80年代所铺。

沿着大门两边看去,外墙的青砖普遍斑驳,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仪生陆公祠祠堂门外的木梁与其他村落祠堂稍有不同,木梁最下方并没有设置其他祠堂常见的雕刻。梁上据称原有两只石狮子,如今也已不见。不过在门前墙顶位置,仪生陆公祠至今仍可看见祠堂始建时留下的诗词字画。而由于年代久远,祠堂顶屋脊位置的雕刻和造型目前已经难以分辨。

祠堂内墙上的浮雕至今仍栩栩如生,清晰可见。

走进祠堂大门,其内部结构与传统祠堂保持一致。在仪生陆公祠两进格局的尽头,一个崭新的神龛相当引人注目。陆志芬表示,这个新的神龛是由村民集资,去年新建使用。记者走近细看,金色的“世代源流远宗枝奕叶长”对联写在上面,正中位置供奉的是陆氏“大清处士十三世祖”。

在龛位的正上方,一块黑底金字的牌匾同样亮眼。这块写着“积厚堂”的牌匾与神龛同时建成,积厚堂指的是仪生陆公祠的堂号。牌匾左右,落款的是建成的时间。

在龛位的两侧墙上,祠堂内部的青砖保存程度明显比外部的好。墙上方还能清晰看到浮雕与画作。其中形似花瓶的浮雕在两侧墙上都有,尽管细节处已难以看清,但从其花纹、颜色,依然可以看出当时修建仪生陆公祠的高超技术。

缅怀先贤

门前对联讲述陆氏典故

在仪生陆公祠的门外,红底黑字的几副对联让人印象深刻。其中大门两侧除去一副近期村中青年喜结连理的喜联外,还有一副“诗书开越忠孝传家”的对联。大门往外两根石柱上的对联,则写着“压舱贮石铸廉名怀橘遗亲成大孝。”事实上,这两副对联都与几位陆氏先人的典故有关,体现了陆氏宗亲缅怀先人,学习贤能的精神。

“诗书开越的典故,主人公是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麾下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陆贾。”陆志芬告诉记者,当时汉高祖刘邦初定中原,远在广东一带的南越王赵佗企图自立,不打算归顺刘邦。刘邦便派陆贾前往南越游说赵佗。赵佗起初态度恶劣,但陆贾以礼仪诗书斥责赵佗出身中原却忘本不讲礼仪,结合当时天下大势,最终说服赵佗向汉称臣,避免了战火再起。“诗书开越”指的便是陆贾说服南越王赵佗归汉的典故。

“忠孝传家”典故的主人公,则是身背南宋末代小皇帝投海自尽的名相陆秀夫。崖山海战,南宋惨败,陆秀夫不愿投降,选择身背年幼的南宋末代皇帝慷慨赴死。由于陆秀夫生平为人正直忠义,高风亮节,因此陆氏后人以“忠孝传家”纪念他精忠报国。

陆志芬表示,以前仪生陆公祠门前并无对联,后来是在2008年开始每年固定张贴“诗书开越忠孝传家”对联。这副对联源自广州从化广裕祠陆氏大宗祠,表达同为陆氏后人对陆氏先贤的追思与学习。

后来,在大门外的石柱上,村里又贴上了“压舱贮石铸廉名怀橘遗亲成大孝”这副对联。这副对联对应的是东汉末年博学多识的学者陆绩。上联写的是陆绩在广西郁林郡做官时为官清廉,到了任职期满离开的时候走水路遭遇大风,但由于为官清廉行李太少导致没东西压稳船舱,最终找到了一块大石头来当压舱石的典故。下联写的则是陆绩小时候跟随父亲到别人家里做客,临走的时候被发现带走了两个橘子。陆绩解释说是为了带回家给爱吃橘子的母亲尝尝,其孝顺之名由此名扬四海。

有村干部表示,下珠塘村的村民近年来积极发扬陆氏先贤精神,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中团结一致,不少村民、乡贤出钱出力,大大提升了下珠塘村的村容村貌。

原标题:更合镇下珠塘村仪生陆公祠:缅怀陆氏先贤凝聚宗亲力量

来源|佛山日报

文图|记者何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