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西安片区,庆洲村区氏宗祠坐落其中,一旁的龙眼树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从村口大道走进,只需步行一小段距离即可见到宗祠。阳光下,宗祠如同记载着百年历史的活化石,呈现出恢弘沉稳之姿。
庆洲村区氏宗祠,是庆洲区氏族人的立根之地。该宗祠曾被用以教书育人,传出琅琅书声;也是村民集体商议村中重大决定的场所以及村民举办宴饮酒席之地。区氏宗祠见证着一代代庆洲区氏族人从出生直到离世的历程,也汇聚着脉脉乡情。
区氏宗祠灰塑博古脊。
集资一波三折 祠堂艰难建成
庆洲村姓氏有6个,分别为梁姓、区姓、李姓、刘姓、杜姓、彭姓。其中,庆洲村中和坊区姓先人在南宋时期从南雄珠玑巷迁居至高要广利,元明时期,又从高要广利迁居到高要崇化乡古壩都水边村。明中叶,区姓先人区许从高明水边村迁往现庆洲村所在地。庆洲村有村民称,当时区许在机缘巧合下成为黄姓人家的女婿,便一直在庆洲村中和坊居住、繁衍。后来,区姓氏族人数逐渐增加,目前占整条村人口的四分之一。
区氏宗祠正门。
庆洲村区氏宗族所居中和坊的“中和”二字,出自《礼记·中庸》。《礼记·中庸》记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此,先辈以“中和”命名居址,训示后人要遵循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务本、固本、乐本的处世原则。同时,寄寓社会中和,天下太平。
随着人口增多,庆洲区氏族人希望通过修建祠堂团结族人、立根固本、造福后世。后来,庆洲区氏宗祠在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开始重建,庆洲村村民第一经济社社长区赐华说,因为交通不便,当时村民大多以躬耕为主,靠天吃饭,经济水平较低。因此修建祠堂必须由村民集资,经过村中父老开会商议,最终决定由村中每丁捐助二两白银,三个大房头各捐赠四百两白银,另两名先祖各捐赠一百两白银用以修建祠堂。
然而,由于当年秋收欠佳,筹款修建祠堂一事面临着巨大难关。当时,三位负责祠务的总理事提出暂时搁置修建计划。村中乡绅父老认为机不可失,每家每户除留下必要口粮外,其余部分由宗族抽收运卖,这样,祠堂才有了足够的资金用于修建。该宗祠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落成,历时三年,每一名村民都出钱又出力。后来,该宗祠还分别在1995年、2008年重修。
2012年,庆洲区氏宗祠被列入高明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村民都注重保护祠堂及文物。与此同时,庆洲区氏还是区内保留地契最多的村落,该村有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年间契约百余张,具有丰富的历史研究价值。
雀鸟环绕啼鸣 家族英才辈出
区氏宗祠前,雀鸟环绕,发出清脆动听的啼鸣,为宗祠增添了不少活力。宗祠一旁的信息墙上贴着红、白色纸张,写着村中集会的最新通知。不少村民经过宗祠时都会停下脚步细看,了解村中新近发生的大事。
区氏宗祠大门外一直沿用着两副对联,是以祠内堂号“光裕堂”之“光裕”题联,第一联是“光华新世界,裕懋古平阳”十个大字,以木板刻字的方式呈现,常悬挂于祠门;第二联是“光充宇宙,裕富平阳”八个大字,春节时用红纸书写张贴于木刻联旁。两副对联意思相近,寄托了先辈对后人的美好祝愿。村民区伟健介绍,原祠门十字木刻对联十分精美,后来,木板损坏,如今每逢过年就用手书代替,将先辈对后世的祝愿重新呈现。
踏入区氏宗祠,一股古朴气息迎面而来。该宗祠古时门槛较高,来人跨过门槛时,需要微微躬身,象征着后人、来宾对宗祠供奉先祖的尊敬。
区氏宗祠占地面积232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两进格局,砖木石结构,前后座内木构梁架,青砖清水墙,外墙四角麻石墙脚,前座山墙顶为硬山顶,灰塑博古脊,两面坡,辘瓦筒覆面,大门石台阶,两侧麻石鼓台、方身檐柱,檐口花板与鼓台内上方三步梁架木刻精细,鼓台两边墙外正面上方有砖雕,门头由麻石砌成。
宗祠天井四水归源,后座山墙顶为硬山顶,灰塑博古脊,两面坡,辘瓦筒覆面,檐口花板木刻精细,堂内四柱皆缅甸坤甸木,前后座外部山墙两侧博风处有如意卷草纹;内部墙壁上部有彩绘壁画,有花草、鱼鸟、山水、人物。
在区赐华的记忆中,如今的区氏宗祠最大的变化就是进门处设有的中门已被拆去。据先辈所传,中门的设置起着阻挡污秽的作用。以往,唯有族人成功考取功名时,中门才会打开。一般情况下中门都处于关闭状态,村民进入时只能绕着中门右侧进入,由相反的方向离开。
20世纪50年代,区氏宗祠曾被作为学校使用,因为当时物资匮乏,学校的教具由村中第一任农会会长区耀宗专门负责采购。在崇文尚学的氛围下,区氏家族英才辈出。明代时,庆洲区氏区名扬官至盐运使司知事,勅授修职郎;区肇业少时业儒,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任广西平乐县粮房书吏;区肇业的弟弟区承业,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试进邑庠,三十年(1904年)甲辰贡,以执教为业。乡贤区顽石曾任省国立中山大学教授,擅书法,通晓英、德、日三国语言。此外,庆洲区氏数十名后人还考入省内外知名大学。
扒龙舟学武术 村民团结和睦
区氏宗祠光裕堂两侧摆放了多张长凳,长凳两旁有两只醒狮与三个狮鼓。庆洲村区氏族人每年正月初一都有醒狮拜年的习俗。区赐华说,以往每到大年初一,村里面都会推出狮鼓,给村民敲打练习,一些村民会在祠堂前用长短木凳架起木桩,练习舞狮技巧。
正月初一醒狮拜年是庆洲村区氏的习俗。/受访者供图
庆洲村地势较平坦,周边水塘、河涌较多,该村古时已有扒龙船的民俗,在北港水,即现在的西安河,丙州桥旧西窦圩南边约半里,庆洲村曾建有一个龙船亭,逢端午抬龙得水。初时,该村龙船用杉木制造,较容易损坏。后来,村民又用坤甸木制造了一条新龙船,坤甸木需长期以水浸的方式保存,庆洲村民便将龙船藏在下塱涌潭。端午一到,村民便由下塱涌潭扒龙出海,将扒龙船的传统一直延续下去。民国时期时局动乱,龙船常年藏于涌内,不见天日。后来,该片土地被征用,龙船因填土而被毁坏。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区扳锡、区福逵、区友安三名族人跟随广州鸿胜拳馆蔡李佛拳第四代传人张兆学习铁砂掌、齐眉棍等武术,学成归来保护乡里,村中男女老幼均可向三人学武术,学武的地点就设在区氏宗祠。
在崇尚习武的风气下,庆洲村走出了一批武术英才。后来,随着社会时局渐渐稳定,曾以保卫家乡为己任的老中青群体继续在村内发挥着积极作用,团结村民。在和谐安宁的氛围下,村民谨遵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和睦乡里、教训子孙、毋作非为的区氏家训。
此外,村中还经常组织开展各类民俗活动。除洪圣大王诞行神、放水灯、舞火龙外,1997年后,每逢清明,庆洲村区氏还会前往大岗拜祭始祖。区赐华表示,十几年前,拜祭结束后,村民还会集中返回祠堂聚餐;后来,考虑到村民酒后不能开车,村民会在拜祭后集中回宗祠分烧猪,所分猪肉由村集体出资购买。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分到手的烧猪代表着先祖的祝福。如今,正月初一醒狮拜年仍持续着,每逢村中婚丧嫁娶或正月开灯的时候,村民又会在宗祠前相聚。而后人,也在宗祠的见证下继续遵循祖训,齐心协力推动乡村发展迈上新台阶。
原标题|高明荷城街道庆洲村区氏宗祠:凝聚脉脉乡情 见证乡村发展
文/佛山日报记者谢文骏
图/佛山日报记者洪海(除署名外)